浙江省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 來穎杰
來穎杰希望廣大作家和文學工作者自覺融入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進程,圍繞浙江以“兩個先行”打造“重要窗口”的新使命新定位,扎根人民群眾生動火熱的生活實際,創作更多具有宏闊歷史視野、反映時代前進方向,同時又彰顯作家藝術個性,思想精深、藝術精湛、文質兼美的優秀作品,為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浙江篇章提供強大的文學力量和精神支撐。
李敬澤給邵麗頒獎
來穎杰給徐則臣頒獎
獲獎作家們各自發表了獲獎感言。邵麗說:“這個作品我心里已經醞釀很久,我想通過這部小說,讓更年輕一代了解前輩的艱辛,也讓他們知道這個時代帶給我們滿滿的幸福感。這些年走過萬里路之后,我越來越為自己是一個中原兒女而驕傲,為自己是一個黃河兒女而驕傲。”徐則臣說:“這是我第二次獲得郁達夫小說獎。我們經常會把作家比作一個球員,滿場跑,運氣好的話進一個球,運氣不好或者說沒有這個運氣我們也要努力跑。但是我的運氣特別好,上一屆獲了一個獎,這一屆又獲了,所以這是雙倍的興奮。”
中篇小說獎獲獎作家合影
短篇小說獎獲獎作家合影
為了感謝刊物編輯在作家作品發表過程中付出的辛勞和心血,頒獎典禮上還為張菁、汪楚紅、楊曉瀾等八位編輯頒發了責任編輯獎。
中篇小說獲獎責編領獎
短篇小說獲獎責編領獎
據了解,郁達夫小說獎每兩年舉行評選,是目前國內頗具影響的針對海內外華語中短篇小說創作的小說類文學獎項。本屆郁達夫小說獎于2022年4月啟動作品征集活動,除繼續貫徹“實名投票、評語公開”的透明評獎方式外,通過審讀委成員、國內重要文學刊物、專業文學團體、海外和港臺文學組織以及網絡自薦等途徑的推薦,征集到大量參評作品。隨后先由評獎辦公室根據推薦意向,確定入圍作品,再由審讀委實名投票,選出各15篇中篇小說和短篇小說作為終評備選作品,供終評委審讀,以進行最終角逐。這些作品基本匯集了2020年至2021年間最優秀的華語中短篇小說。
最終,經過終評委幾番討論、數輪投票,邵麗《黃河故事》、徐則臣《虞公山》分獲中篇小說首獎和短篇小說首獎,黃立宇《制琴師》、李宏偉《月球隱士》、羅偉章《鏡城》獲得中篇小說獎,畀愚《春暖花開》、三三《晚春》、潘向黎《荷花姜》則分享短篇小說獎。按既定規則,頒獎典禮一般在郁達夫誕辰12月7日頒獎,此次由于疫情原因推遲。
獲獎作家印鑒儀式
作家手稿贈予儀式
獲獎作家文創回贈儀式
兩位首獎得主邵麗和徐則臣的獲獎作品保持了他們一貫的寫作風格,秉承了郁達夫浪漫詩意的文學精神,以及對漢語敘事模式的創新。《黃河故事》是一部浩浩蕩蕩的小說,是一部以小見大的小說。邵麗以令人信服的敘述,在《黃河故事》中簡單而又復雜地呈現出震撼人心的力量,呈現出尋常百姓的夢想之光。小說講述的是黃河故事,是大地故事,更是我們所有人的悲歡離合,這是邵麗里程碑式的作品。無論是對于徐則臣還是我們,《虞公山》都是有特殊意義的。這個意義在于作家的變化,不僅僅是題材和寫法上,更在于對待世界的態度和認識上。《虞公山》是徐則臣的一次嘗試,可以看出他的精心營構。這篇小說寫的是“講故事的人”以及他終于有了一個聽他、信他的兒子。小說似乎沒有答案,其實,答案就在作家寬闊而沉穩的態度之中。
獲獎作家種植紀念樹
21日上午,沿襲往屆郁達夫小說獎的傳統,獲獎作家們在眾人的見證下,于郁達夫故居旁種下象征榮譽的紀念樹,并立下鐫刻有獲獎作家名字的紀念石。隨后,獲獎作家、責編和嘉賓們一起在郁達夫公園碼頭登上富春山居號游船,并在游船上召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文學座談會。當日下午,為了滿足讀者的需求,獲獎作家還與眾多讀者進行了面對面的交流。
此外,《第七屆郁達夫小說獎獲獎作品集》已面世,書中詳細展示了本屆評獎的全過程。而首度披露的審讀委及終評委會議投票過程及評語,也將為讀者解答有關本屆獲獎作品何以誕生的全部謎題。
南都記者 黃茜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