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美高科高老師會有情緒失控的時候嗎?
我沒有見過美高科高的老師這樣做,我也沒有見過我身邊學校里面的老師有這樣的問題,可能因為學校的支持保障要完善一些的原因。比如說哪個學生在教室里面怎么樣,會有相應的人員和機制去處理。專門分管學生事務的副校長、同班的老師、同年級老師、相鄰教室的老師等,都會接受相互協助的培訓,這個屬于職業道德的一部分。對于什么樣的情況,采取什么樣的措施都有規定,所以一般沒有情緒失控的需要。另外,情緒失控的教師,也會有相應的應對機制,或者提供咨詢幫助,或者其他形式的應對。當然,嚴重的話可能會失去工作,因為這也是對學生的保護。
Q: 家長對于項目式學習,自學到一個什么樣的程度才能去輔導孩子?如果達不到輔導孩子的水平,家長自己能夠有哪些收獲?
我們沒有辦法把家庭教育做到完美, 教育本身是沒有盡頭的。我認為作為老師來講,你可能更專注于項目式學習的技術在課堂里怎么用,這個非常重要。同時,對于家長和教師來說,改變自己的思維模式才是關鍵,這一點尤其重要。家長經歷PBL學習后,逐漸會發現這種思維模式在影響你平時和孩子的交流方式和相處方式。事實上任何時候你學到的都不僅僅是項目本身,而是項目思維的形式,我希望在北京能和更多的家長交流,希望能給大家一些分享。
Q: 美國國情和我們中國的國情確實有存在很大的差異,在項目設計當中,老師是否會考慮到這一點呢?
DLC做過很多嘗試,希望能提高培訓的效果。我們覺得美國的導師到了中國,其實不是教我們中國人怎么做,而是展示給大家看美國人是怎么做的,希望我們中國教師在觀察的基礎上做出自己的思考和行動。另外,DLC這些年通過美高科高的幫助連接了大概有一百多位導師。他們已經不止一次在中國實施這樣的項目式培訓,這些導師非常了解我們的中國同行,他們會在培訓過程中對可能出現的問題做出應對。
Q: 參加PST培訓,可以學到 美 高科高課程背后深層的設計思路和理念嗎?
2015年美高科高在研究生院成立之后,研發了一整套的項目式培訓叫奧德賽,所有美高科高的新老師都要經過這個培訓,合格才能留在美高科高工作。直到今天,這個奧德賽仍然是他們金牌項目,PST就源于奧德賽。在PST中,第一,我們要讓老師完整經歷一遍PBL設計的九個步驟。第二,就是要介紹至少一個的項目,并跳出這個項目的范圍,讓大家看到一個具體PBL的實施過程。第三,就是所有的老師要去實踐,要去動手,在培訓現場和我們的導師一起去做。另外,在培訓的過程中,所有資料,如果不涉及版權,都要跟我們分享。這就是我們PST的大致情況。
Q: 結束完三天的培訓過后,在實踐當中,是否可以給一線老師提供給他們后續的幫助呢?
其實這是一個我特別想做的事情。我可以給幾個建議:
第一,你可以主動去聯系,你認為可以給你提供幫助的人,包括我們。
第二,你要主動去交流,去溝通,去參加你認為值得的其他活動或者我們的其他活動。
第三,你不僅僅可以成為一個向他人學習的人,你也可以成為一個幫助周圍教師和家長學習的人。不管你是誰,你都可以成為一個教師、一個資源、一束光。
所以你要問我有沒有后續的,肯定有,但這取決于你怎么做,如果你需要幫助,我們一直都在。除了這些之外,我們每年都有年會,我們每年都有培訓,每次培訓的項目和導師也都不一樣,你也可以參與。
Q: 項目式學習當中,如何保證這個孩子們的工具操作的安全性?
第一,安全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項目式學習,并不一定要和工具聯系起來,很多時候并不需要工具。
第三,在具體項目中安全使用工具,也是項目式學習的一部分,學生和教師需要嚴格遵循工具使用和安全要求。
我們不要低估孩子的能力,事實上,課堂的管理也很重要。
Q: 在項目式教學中,有很多量表評估,這是否給老師帶來很大的工作量?對于不可量化或者沒有辦法去標準化評估的表現,老師怎樣處理?
這是很多老師和家長關注的問題,它是九個步驟里面的一個,就是項目評估。那項目評估分兩部分,一部分就是我們講的量表。另一個部分就是量規,你要知道這個世界上那么多的事情,你沒有辦法都用這種打分的形式來評估。我們需要制定量規,給與學生綜合的評語。教師的能力也是通過這些經歷得以提升,沒有哪個人是一開始就可以很棒,只是后來嘗試的結果。如果美國的教師可以做得到,那么我們也可以。
Q: 從驅動性問題的提出,到學生設計項目,一共要花多長時間呢?
一個項目的長短,以及每天要花多少時間,多久做一個項目,這些都要取決于項目本身和自己的日程,沒有一個規定的準則。我們不要覺得項目現在分成九步,經過一遍,一步步做完就可以了,不是這樣的。比如我們前面講的評估,你在每一段都可以給學生一個評估,比如這個項目啟動就可以評估一下,到了后面項目打磨也可以評估。所以它的步驟其實是反復的。這樣就能保持學生的積極性、動力、興趣,還能幫助學生反復的思考,我們平時做事情也是這樣的,不是嘛?
Q: 在項目當中,經常使用到電腦和手機。如何把握手機的使用頻率和時長呢?如何處理獨立思考和運用資料的關系?
這是一個非常棒的問題。尤其是現在,我們是應該成為技術的主人,還是成為技術的奴隸?獨立思考如果沒有輸入的話是沒有意義的,所以使用包括手機在內的工具獲取信息很重要。當然我們要有節制地去使用這些工具,就是你不能把它來作為一種無目的使用。我們覺得對于智能工具的合理使用,也可以在項目式學習中得到培養。由于專注于項目的推進,尤其是自己在項目組中間的職責,可能會提高學生對工具使用的效率。
Q: 三天的培訓當中是有同聲傳譯嗎?
在DLC的所有的活動里面全部都有翻譯。除非我們講中文,有的時候因為有美國導師的話,我們還要雙傳。除了年會的開幕式和圓桌論壇,我們一般不做同聲傳譯,交傳效果會更好。因為這是一個互動的培訓,所以經過三天培訓以后,很多時候我們發現學員慢慢的都可以明白導師意圖。
Q: 我們作為學員需要和DLC分享自己在實踐中的項目,是嗎?
你要參與到類似于DLC的這樣活動,加入一個組織,這是非常重要的。你參與其中的收獲和你一個人摸索的效果會完全不一樣,參與包括DLC在內的一些組織,會讓你接觸到更多的人,更多的思想。慢慢的你會身不由己的嘗試去輸出,輸出不代表你一定要去分享你的項目,可以有很多形式。項目式學習的核心是思維模式,如果我們不去參與,慢慢讓自己去融入一個組織或者集體,那么我們怎么指望我們教育出來的孩子們會融入、會交流、會合作、會自我學習?
Q: 作為父母參加項目式學習,除了幫助孩子更好的學習,對父母本身有什么幫助?
這里我想提兩個PD。一個P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是專業成長,一個PD (Personal development) 是自我成長。你在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比你對孩子施加了什么樣的教育更重要,就是說身教重于言傳。你遇到問題的時候怎么樣去解決,你怎樣跟人溝通、合作交流等等這些,對你自己和你教育孩子的方式和效果都會有很大的影響,同時難道我們自己的成長不也很重要嗎?我們很少見到一個出色的少年背后是一個不愿意成長的父母,所以家庭教育其實有很多我們都可以探索。在學校我們會講教學相長,在家庭我們應該講父母與子女共同成長。
DLC簡介
Deeper Learning China (DLC),即中國深度學習中心,致力于引進國際前沿教育理念,聚集創新力量,為中國研究和踐行深度學習的教育者提供認識、探索,推廣,以及在課堂教學中逐步實施深度學習的交流平臺。由此達到幫助中國年青一代養成創新思維模式,提升深度學習效果的目的,從而使他們在未來科技競爭中能夠引領世界潮流。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