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基礎研究,要有久久為功的韌勁和耐心。要全力打造“板凳不怕十年冷”的寬松環境,讓基礎研究人員坐住坐穩“冷板凳”。
基礎研究具有靈感瞬間性、方式隨意性、路徑不確定性的特點,成果的產出和轉化一般也需要較長的周期,因此基礎研究人才評價工作應該完善學科差異化和長周期支持的評價機制,構建符合基礎研究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的評價體系。要避免簡單依據市場估值和具體效用價值評價基礎創新人才,探索借助信息技術、大數據、計算機仿真等手段,發掘基礎創新人才的各類過程信息,抓好“過程評價”。
提高基礎研究人才激勵強度。確保收入水平,著力完善工資制度、獎勵制度、住房制度、福利制度等一系列保障制度,健全“基本工資和多種績效激勵”的多元收入體系,形成對人才的長周期激勵機制。更重要的是,要發揮市場化長周期激勵作用,除基礎研究人才基本收入外,還應在企業中通過科研人員持股的方式給予一定的股權激勵。
深化科技管理改革,給予科研單位更多自主權,賦予科技領軍人才更大的人財物支配權和技術路線選擇權。通過“揭榜掛帥”等制度,激發基礎研究人才活力。不斷加強科研學風作風建設,引導基礎研究人才摒棄浮躁、潛心研究,在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百舸爭流,奮楫者先。基礎研究耗時長、風險高、難度大,只有鼓勵基礎研究人才持之以恒、持續攻關,強化人才向心力與創新力,為基礎研究注入更多“源頭活水”,才能讓科技創新之樹枝繁葉茂、開花結果。
(作者:任曉剛,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科技智庫中心主任)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