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以上只是最基本的俸祿,還沒算朝廷給官員配發的各種“補貼”和皇帝的獎賞,如果官員擁有爵位,他們能獲得的收入只會更高。
甚至,在漢代時期就已經有了年終獎——“臘賜”(由皇帝臘月發放,因此稱為“臘賜”)。
《漢官儀》中記載一項“臘賜”名單:
大將軍、三公各錢20萬、牛肉200斤、粳米200斛;
特進、侯15萬,卿10萬,校尉5萬,尚書3萬,侍中、將、大夫各2萬;
千石、六百石各7千,虎賁郎、羽林郎3千。
這是東漢時期的情況,當時三公和大將軍的月薪只有17500錢,領一回年終獎,相當于領了一年的工資,比現在13個月工資扎實多了。
【當然,上面說的是中央公務員們的年終獎,相比之下,地方公務員苦逼多了。】
那么,這么高的待遇,漢朝是否達到了“高薪養廉”的效果呢?答案是并沒有。
就算能拿到高工資,漢朝的官員還是不遺余力地增加自己的資產,瘋狂斂財。
例如:漢官楊敞,先后擔任過大司農(國家最高農業長官)和丞相,他有多少資產呢?據悉楊敞臨終時留給自己兒子的遺產足有五百萬,留給第二位正房妻子的遺產也有數百萬。 顯然,按照“四千二百石”的標準,楊敞根本攢不出這偌大家財。答案不言而喻。
楊敞只是冰山一角。
所以,
諸葛亮
的那句“遠小人”,正是關于防止特權階層擴張權力的警鐘!
二、唐代俸祿折算表
相比漢朝基層公務員與丞相三公相差900倍;唐代官員俸祿還是比較均衡的,底層官員也有能養家糊口的工資。
唐代官員從政府那里所得的俸祿來源包括:祿米、土地、俸料三大項。
1、祿米收入:
《新唐書食貨志五》云:“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文武官給祿,頗減隋制,一品七百石,從一品六百石,二品五百石,從二品四百六十石……”遞至從九品為30石,都是每年供給一次,外官無祿。外官就是地方官員。也就是說中央公務員才有的祿米。一直到貞觀初年,才改成規定外官比京官低一等給祿。
唐朝延續了漢朝的制度,即公務員也有年終獎:百官在年終考核中得到上考者,可得到獎祿一季或一年。
2、土地收入
在均田制度下,唐代職事官、散官、封爵、勛官等均可按品級受職分田和永業田。據《新唐書食貨志五》載,一品有職分田12頃,二品10頃,遞至九品2頃,皆給百里內之地。諸州都督、都護、親王府官二品12頃,三品10頃,遞至九品2頃50畝。
從白居易的《問議百官職田》看,唐代官員從政府那里所得土地收入主要還是靠職分田。職分田一般按每畝收六升的租率出佃,所謂“依品而授地,計田而出租”。
3、俸料
唐代官員的俸料制是唐高宗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制定的。所謂俸料,包括月俸、食料、雜用,職事官又有防合或庶仆(一品至五品有防合。一品防合96人;六品至九品有庶仆,六品有庶仆15人)。這套內容復雜的俸料制,至唐玄宗時才合為一項。
三、宋代俸祿折算表
宋朝百官的俸祿在歷代封建王朝中最為優厚,
月薪餉最高達400貫(一貫為千文)
,是漢代的10倍,清代的2至6倍。
只因相比漢唐,宋朝的經濟非常發達,富宋名不虛傳,朝廷十分有錢,而宋朝的文官地位又十分高,宋代的官員基本工資除了現金,還發糧食、衣料。可以說在宋代當官不要太舒服了。你看看東坡老兄,一輩子被貶,東奔西走的,可從來就沒有動過辭官歸故里的想法,你就秒懂啦。
再以包拯為例,他一生廉潔奉公,鐵面無私,不附權貴,被后世普遍認為是清官,有"包青天"的美譽。但事實上,包拯的薪俸是極高的,可以用家財萬貫來形容了。
在包拯擔任開封府知府時,他每月有30石的糧食,加上1500貫的公錢和2000畝地收租的收入,再加上龍圖閣學士這一職位每年也能給他帶來1656貫錢、四十多匹綢緞的實物收入。
將所有的收入換算成貨幣,總共下來,他一年的收入約莫是21000多貫。一貫錢等于1000文,相當于現在的650元。也就是說,包拯一年的工資相當于現代人收入的1300萬元,這可謂是萬里挑一的收入了,在當時,甚至可以抵得上一個省的稅收。
宋朝主薄2.5公頃土地,37.5畝地,俸祿12貫,一貫1000文,一文錢一個燒餅,現在一個阿婆燒餅3.5元,主薄月俸祿折合現在是42000元,當時糧食產量低糧食是很值錢的一公斤糧食十文錢,一畝地二百公斤,一畝地二千文,37.5畝地75貫錢,折合現在262500。主薄正常收入766500元。九品官76.65萬元。萬貫家財折合現在3500萬人民幣。
古代的糧價和現在不一樣,應該拿古代的食物和流傳到現在相同的食物進行比較。
四、明代官員俸祿
到了明朝,官員的俸祿水平驟降。相比大宋,可謂低得令人發指——明朝初年官員俸祿之所以如此之低,和當時明朝建立初期戰火之后,休養生息的國情有關。
直到洪武十四年(1381),才進行了一次俸祿改革,增加了官員的俸鈔。同時廢除了"職田",采取"養廉地"補貼的政策,規定"養廉地"補貼的對象是鎮守邊疆的官員。
公務員薪酬過低,也造成大明王朝上下貪腐成災。畢竟大家都是要生活的:哪怕是一代名相,16世紀唯一的改革家張居正,面對戚繼光將軍的進貢,收起也是毫不手軟。
五、清朝官員俸祿
清朝是歷代公務員工資最低的,就算是和珅的每年正俸祿也就186兩白銀,折合每月不到20兩,按照當時初中期購買力折合每月不到5000元。還好的是除了正俸還有每月幾十石米給。更不說京外官員。
橫行對比的話,宋朝是真富,明代比較低。其他的朝代縣令俸祿,和今天的處級干部薪資待遇,差不多是一個層級。 不過不能算工資外收入。一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
對此,大家紛紛表示:
1、【我擱漢代也就是個長史,唐代也就是個校書郎,宋代主薄都算不上,明代知府勉強,清代也就是個千戶】——這已經很自信了;
2、【漢朝還能到州牧,到唐朝只能是京兆縣令,到宋朝只有縣令,到了清朝,知縣都趕不上了,,貨幣貶值太快……】——這個對照很與時俱進哦
(確實,通貨膨脹真厲害,唐朝還能比天策高很多,到了清朝勉強從三品);
3、【竟然見自己比古代縣令工資還要高,卻還日子過得緊巴巴的】——這是最無奈的反饋;
4、【只能將就著當個漢代的長安獄吏,明代的縣丞,王府典膳了。其他朝代都是加入丐幫的】——這位朋友是個樂天派。
5、【我的收入已經達到了清代的從三品,但是連媳婦都娶不起】——這位朋友是認真的么?
……
也有人一針見血地指出:
【不好比:公務員生活水平從古至今也不是靠薪資來決定的。】
也對哈。
確實,這樣算是不準確的,時代不同,用度也不同:
簡單來說就是生活成本和支出完全不一樣——現代你一個月需要繳的錢,什么氣、電、水,話費、網費,開個車還要加油,小區還要交物業管理費等等,不開消費支出只橫向計算收入是不嚴謹的,別人那個時代月入1000的人,可比現在月入1萬的人活得瀟灑自在多了
1、從婚姻家庭制度:其實根本無法比,就算明清。一個縣令都能娶幾房媳婦。只要當5年的官,就能成立起一個大家族,養10多個兒女,仆人幾十個。現在你就算年入千萬,能養那么多人?
就算一品大員最低配置,也是配四個司機,兩個個廚師,一個管家,十個家丁,八個丫鬟,大小老婆五個,養活兒女四個。就問你這些人工資要不要給,現在你養活這些人發工錢一個月多少。
2、從消費支出構成:衙門里很多從業人員的薪俸是要主官自己掏錢的,所以實際可支配收入不能這么算,特別是明清兩代。官員都是自己養幕僚一幫人的,開支也大。我們熟悉的徐渭徐文長,就是浙直總督胡宗憲的幕僚之一。
如正一品家丁少則100人 ,多則300人——按現在工資平均3000/人/月 一個月就是30-90萬 再加上日常開銷 一個月最少100-200萬以上 月收入一個月最少300-500萬才合理。
責任編輯:
支付寶轉賬贊助
支付寶掃一掃贊助
微信轉賬贊助
微信掃一掃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