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航404名學生被退學,教育部嚴肅表態:學生不對自己負責,就要付出代價!好孩子到底是不是夸出來的?

日期:2023-04-30 11:40:50 作者:fuli 瀏覽: 查看評論 加入收藏


他們一致討厭讀書,聲稱讀書枯燥無味、浪費時間,簡直是一種折磨。

上面這張圖片,是某大學上課時的一張照片。

他們擁有高檔的教室,齊全的教學設備,冬有暖氣,夏有空調,卻一個個低頭沉睡,將神圣的教室變成了自己荒廢青春、虛度光陰的場所。

俞敏洪說過,他三次高考只有一個目的,就是擺脫在農村待一輩子的恐懼感。

“農村的生活一眼能望到頭,再努力奮斗一輩子,也只能被困在原地 。”

孩子,現在能用汗水解決的問題,就別等到將來用淚水來解決。

更何況,淚水根本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你覺得現在放棄學習很酷,也很快樂。

殊不知你放棄的并不只是學習這件事,而是另一種完全不同的、閃閃發光的人生。

別人穿著大品牌,妝容精致,開著小車,過著不愁吃、不愁穿的生活。

而你囊中羞澀,連吃一頓好的飯菜的錢都拿不出來。

不要等到長大后才明白:

你現在做對的每一道題,都讓你成為更好的自己;

你現在多拿的每一分,都會讓你遇到更好的人生。

你現在做對的每一道題,都讓你成為更好的自己;

你現在多拿的每一分,都會讓你遇到更好的人生。

相信你一定聽過這樣一段話:

20歲的貪玩,造就了30歲的無奈。

30歲的無奈,導致了40歲的無為!

40歲的無為,奠定了50歲的失敗 。

50歲的失敗,釀造了一輩子的碌碌無為!

20歲的貪玩,造就了30歲的無奈。

30歲的無奈,導致了40歲的無為!

40歲的無為,奠定了50歲的失敗 。

50歲的失敗,釀造了一輩子的碌碌無為!

孩子,讀書,是你通向這功利世界的最體面武器。

學習的苦,只要你主動咽下去,就能換來甜美的果實。

生活的苦,是在你躺著不動的時候,悄悄降臨的。

孩子,當你不想讀書,或者覺得讀書很苦很累時,就想想自己,想想未來吧。

電影《風雨哈佛路》里,女主角說:

我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往前走,我和其他人來的世界不一樣。

我沒有退路,我要更努力,更努力地把自己推到另一個世界中去。

我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往前走,我和其他人來的世界不一樣。

我沒有退路,我要更努力,更努力地把自己推到另一個世界中去。

讀書這件事,認真你就贏了!

世界正在懲罰不好好學習的孩子

香港紀錄片《窮富翁大作戰》,曾邀請了哈佛大學碩士,身價百億的富豪田北辰來參加。

在節目中,他和時薪只有25港幣的的環衛工人互換身份,住進了“籠屋”。

13元的公交車對他來說太貴了,所以只能徒步去上班。

每天起早貪黑地工作,只是為了溫飽問題。

那兩天他想得最多的就是,努力工作吃一頓好的。

他坦言,因為只體驗兩天,所以他才有斗志堅持下去,但是如果一個月、半年、甚至一輩子都是干這種活,那真是太絕望了。

他曾經的口頭禪是:“只要你有斗志,哪怕是弱者,都可以變成強者。”

可是,錄完節目后他感慨地說:

“這個社會,正在嚴厲地懲罰那些讀不成書的人。”

只有經歷過的人,才能真正體會這句話。

我有個初中同學徐強,常年在外打工,今年春節回家,一歲多的孩子已經不認得這個爸爸了,見到他就哭。

徐強上初中時,經常逃課去網吧玩。

他爸爸每次都是跑了好幾家網吧才找到他,然后就免不了一頓打。

可是,爸爸怎么打他也不怕,就是不肯好好上學,后來,高中沒畢業就出去打工了。

因為學歷低,找工作處處碰壁。好不容易找到工作也都是體力活,工資又不高。

前年,經人介紹去了建筑工地上班,早晚輪班制,一天12小時,特別是冬天上夜班,就算穿著羽絨服、大棉襖,也會冷得瑟瑟發抖。

離家太遠了,為了省錢,一年只能回家一兩趟。

身體上的累,也許抗抗就過去,可是對家人的思念和虧欠,卻時刻吞噬著徐強的心。

徐強說,如果能回到過去,一定好好打醒過去的自己,讓他好好學習。

可惜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我們誰也無法回到過去,這世上也根本沒有后悔藥。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有什么道理,你后悔沒有早點知道?

下面一條獲得最高贊的回答:

“如果你家境普通,家里沒礦,最好的辦法就是努力讀書,進入985、211;

如果你所讀的大學是普通院校,必要時通過考研進入985、211,你會少吃很多苦。”

“如果你家境普通,家里沒礦,最好的辦法就是努力讀書,進入985、211;

如果你所讀的大學是普通院校,必要時通過考研進入985、211,你會少吃很多苦。”

孩子,你今天偷的懶,將換來明天無數的苦。

學習是苦,但跟生活的苦比,真的算不了什么。

只有吃了學習的苦,才不用吃生活的苦。

孩子,讀書不是唯一的出路,

卻是人生最容易走的路

知乎上有個提問:那些出身基層的孩子,假如當時沒有考上985或211,會損失和錯過什么?

有一個高贊回答,其中兩句直擊人心:

這個社會,正在經歷你跑步都跟不上的時代,而你可能大把時間正在荒廢掉。

而讀書,可能是這個世界上你能抓住的為數不多的,能夠提升自己生活圈子的方式。

每年高考季,衡水中學都會刷一次屏。

每天十八個小時的學習做題,每周一小考,每月一大考,這所被稱為高考工廠的中學,成為了很多學生的噩夢。

然而,就是這樣的一所學校,2018年清華北大錄取學生為214人,其中99人被保送,進入清北的人數全國第一。

每一年,很多學生自愿來到這里學習,即使困難重重,卻依舊堅持不懈。

沒有人愿意吃苦,也沒人愿意承受這樣的魔鬼教育方式,只是對于很多人、尤其是寒門的孩子來說,努力讀書是他們唯一能選擇的道路。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社會上一股“讀書無用論”開始大行其道。

可是孩子,那些整天把“讀書無用論”掛在嘴邊的人,他們一定也想要自己的后代讀書成才。

正如白巖松所說:

考試不是唯一的路,卻是最公平的那條路,不讀書,你拿什么和別人拼?

美國前總統奧巴馬在一次開學演講中說:

或許你能寫出優美的文字,甚至有一天能讓那些文字出現在書籍和報刊上。

但假如不在英語課上經常練習寫作,你不會發現自己有這樣的天賦。

或許你能成為一個發明家、創造家,甚至設計出像今天的iPhone一樣流行的產品,或研制出新的藥物與疫苗。

但假如不在自然科學課程上做上幾次實驗,你不會知道自己有這樣的天賦。

或許你能寫出優美的文字,甚至有一天能讓那些文字出現在書籍和報刊上。

但假如不在英語課上經常練習寫作,你不會發現自己有這樣的天賦。

或許你能成為一個發明家、創造家,甚至設計出像今天的iPhone一樣流行的產品,或研制出新的藥物與疫苗。

但假如不在自然科學課程上做上幾次實驗,你不會知道自己有這樣的天賦。

是的,孩子,你有自己的天賦,你有自己擅長的東西,每個人生來都是可用之才。

所以,你也有一個與生俱來的責任,就是通過讀書,學習來發現自己隱藏的才能,并以此改變自己的人生。

你比別人多一點努力,你就會多一份成績;

你比別人多一點志氣,你就會多一份出息。

孩子,請務必相信,讀書不是唯一的出路,卻是人生最容易走的路。

假期不是用來放縱的,

是用來反超的

孩子,現在馬上放國慶長假了,可能你滿腦子里都在想怎么和朋友出去玩。

爸爸媽媽希望你分得清孰輕孰重,那些漫畫、電視劇、小說、游戲、聊天只能給你提供短暫的愉悅,過了也就沒了。

唯有知識,才能給予你源源不盡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

沒有哪個父母希望孩子的童年是辛苦的,但社會現狀不允許。

為人父母的責任,更不允許。

父母明白,這個世界本不公平,但每天24小時對每個人是公平的,是不同的分配方式造就了不同的人。

別人浪費的假期,卻是你完成彎道超車的機會。

當然,想要實現彎道超車是痛苦的,學習的過程從來就不是一件快樂的事。

優異成績的獲取,需要在別人看電視、玩游戲、睡懶覺的時候,靜下心來孤獨地學習。

這一點,即便是已考入國內最高學府的學生也不例外。

去年,清華大學曬出的這張“清華學生的計劃表”,激勵了不少學生。

這位同學凌晨1點睡覺,清晨6點起床,6點40開始學習,晚上9點到凌晨1點全都安排得滿滿當當。

清華大學官微寫到:這樣學習,想不當學霸都難!

許多人感嘆, 你以為自己已經很努力的時候,放眼望去,才發現有更多比你優秀的人比你更努力。

此前,同樣在清華讀書的雙胞胎姐妹花學霸焦宇晨、焦宇曉的“學習秘訣”也曾在網上刷屏。

姐妹花的假期不是用來休息的,是用來反超的。

下面是她們一個假期的生活:

早晨起床后,吃過早飯就開始了一天的學習。

除了吃飯、上廁所以及飯后簡短的休息,我們從早到晚都不會離開我們的學習桌。

從數學到物理,從化學到生物,開學前,看著四本帶有三種顏色標記的《教材全解》以及反復琢磨過的課本,我們感到的是假期過得充實的踏實與驕傲。

當然,假期中不僅是做題,也有我們自己安排的單元測試,每一個測試成績不過85的單元都需要重新來過。

全解上沒有測試題了,我們就跑到書店“蹭書”,只做不買,直至過了85,我們才會進行下面的單元。

這一切努力都不會白費,開學以后,我們沒有接受新知識的迷茫與痛苦,一切都已那么自然。

早晨起床后,吃過早飯就開始了一天的學習。

除了吃飯、上廁所以及飯后簡短的休息,我們從早到晚都不會離開我們的學習桌。

從數學到物理,從化學到生物,開學前,看著四本帶有三種顏色標記的《教材全解》以及反復琢磨過的課本,我們感到的是假期過得充實的踏實與驕傲。

當然,假期中不僅是做題,也有我們自己安排的單元測試,每一個測試成績不過85的單元都需要重新來過。

全解上沒有測試題了,我們就跑到書店“蹭書”,只做不買,直至過了85,我們才會進行下面的單元。

這一切努力都不會白費,開學以后,我們沒有接受新知識的迷茫與痛苦,一切都已那么自然。

這看似很恐怖,但對大部分清華學子,卻是那么真實。

看看那些連作業都沒完成或最后抄完的同學,你就明白一個假期會造成多么大的差距。

很多時候一個人的領先不是因為他比別人多長了個腦子,而是因為他與別人早已不在一條起跑線上。

常言道:

“不怕同學是學霸,就怕學霸放暑假。”

你所看到的驚艷,都曾被平庸歷練。

假期,是承上啟下的階段。

利用好這段時間,就能在學習上事半功倍。

假期的時間是有限的,做了這事就不能做那事。

你用來睡懶覺的時候,別人可能在奮筆疾書。

孩子,下半年你就又升了一年級,課程的難度陡然增加,學習壓力撲面而來。

看著你現在的狀態,父母很擔心假期結束后,你的心收不回來。

俗話說:“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優秀的人,都舍得對自己下狠手。

如果想取得更好的成績,一定要付出更多努力。

父母希望接下來你能做好假期規劃,每天堅持閱讀,按時完成作業,主動預習下學期的課程。

現在認真學習,是為了以后玩得更好。

這是你人生中很關鍵的時光,好鋼一定要用在刀刃上。

孩子,陽光總在風雨后,成功總在努力后。

說一千道一萬,不如你親自去嘗試。

今天努力一點,遠比將來低頭求人、悔不當初強一百倍。

什么樣的生活和人生,都是你自己的,任何人都沒有權利和資格來強加于你。

林則徐說過一段發人深省的話:

“子若強于我,要錢有何用,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若不如我,留錢有何用,愚而多財,益增其過。”

孩子,我沒什么可以給予你,唯有希望你能正直、勇敢、獨立。

期待將來有一天你能親口告訴我:“你都做到了。”

努力奮斗,不要因假期而打折扣!

在該奮斗的年齡,千萬不要選擇安逸;你現在所受過的苦,吃過的虧,擔過的責,扛過的罪,忍過的痛,終將變成光,照亮你前行的路!

前不久熱播的電視劇《小舍得》中,佟大為飾演的父親在輔導女兒學習的過程中大發雷霆大聲訓斥,這種過激的方式將孩子嚇到邊哭邊吐。

這段劇情迅速引發了網友們的熱議:

佟大為本人也發了一條長微博,分享了家庭教育的觀點:

請滑動閱覽

文中有這樣一句話戳中了許多家長的心:

“好孩子是夸出來的而不是罵出來的。”

好孩子真是夸出來的嗎?

01

夸孩子的正面效應

「夸」在這里我們可以理解為 表揚、鼓勵。

“羅森塔爾效應”告訴我們: 好孩子都是夸出來的。

羅森塔爾效應

由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格布森在小學教學上通過驗證提出的,簡單來說,就是 在某一方面肯定一個人,這個人就會往這一方面去努力,進而取得預期的成果。這其實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鳴現象。

如果家長能把這個方法用在孩子教育上,多夸夸孩子,也會起到正向的效果:

1. 增強孩子的自信心

經常被夸贊的孩子, 因為獲得了別人的認可,內心就會變得很自信。孩子從小的教育環境,對他們的心境影響很大。如果家長總說孩子這做不好那做不好,還是個調皮搗蛋的壞孩子,那么孩子在內心就會認同這些標簽,做事情就沒有了自信。

2. 讓孩子以積極的心態應對人際交往

經常被夸贊的孩子, 會感覺內心非常溫暖,還能感受到家長滿滿的愛。一個心中有愛的孩子,在與他人交往時,必然會把這種愛傳遞出去,以積極的心態應對人際交往。

3. 讓孩子敢于挑戰和突破自我

經常被夸贊的孩子,增強了自信心,做事的時候就會更加大膽。所以,在做一個比較難的事情時,他們就會 更加有勇氣,敢于去挑戰和突破自我,長大更容易成功成才。

02

夸孩子的負面效應

那么,是不是只要每天都鉚足力使勁夸,孩子就會變得越來越好?

有位媽媽分享了這樣的經歷:

三歲多的兒子現在臉皮特別薄,在家不用說打罵,一句嚴厲的話就能委屈地大哭一場,一天能哭N次。在幼兒園也是,經常因為一點小事就大哭大鬧。

而且老師說我兒子還有一個特點,就是總是尋求外界的認可,他做的每一件事幾乎都需要你來關注和肯定:

——老師,這是我的水杯吧?我想喝水了。

——老師,我這樣畫行嗎?好看嗎?

并且在探索學習中,經常出現畏難情緒,非常容易放棄,對自己擅長或者喜歡的事很有熱情,但面對有難度的事,就很抵觸,不愿嘗試,害怕失敗。

后來經過了解,原來是孩子被家長保護的太過,接受的正面夸獎太多了,承擔的負面壓力太少了。

這位媽媽依然不解:

「不是都說好孩子是夸出來的嗎?所以我們幾乎事事都夸,為的就是能夠給他更多鼓勵,建立自信。 怎么反而還讓孩子失去了自信,不愿意嘗試呢?」

03

到底要不要夸孩子

首先要肯定的是, 夸獎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是非常必要的。

著名兒童學家阿黛爾?法伯說:“永遠不要低估了你的話,對孩子一生的影響力。”

對于孩子來說,父母的評價,是他們認識自己的來源。

孩子需要鼓勵,就像植物需要水。

鼓勵孩子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重點在于給予孩子自尊和成就感。

正確的鼓勵可以激發孩子堅持好的行為,并通過這種堅持實現深刻的自我認同。

所以說夸孩子是沒錯的,但不是所有行為都需要夸。

家長們看自己的孩子都是自帶光環的,孩子的每一個成長細節都是值得驚嘆和贊美的。

但是很多時候,孩子的自然行為帶來的結果就夠她滿足了,這個時候 陳述事實對孩子就已經是一種鼓勵了。

你可以說:

“今天吃飯沒有撒到外面很不錯”

“你的成績有提高說明你更加努力了”

……

此外,很多 完全在孩子能力范圍內的事, 也不需要重復夸獎。孩子們并不喜歡自己做了一件很簡單的事,家長都要追著表揚。一些分內力所能及之事,不需要大張旗鼓的表彰。

過度和不正確的夸獎,容易讓孩子出現以下幾個問題:

1.以自我為中心,過分好強。在人群里只能自己是焦點,如果被別人超越,容易嫉妒。

2.出現表揚依賴,獨立性變差。做事之前或之后都需要征求別人的意見,需要在別人的肯定中肯定自己。

3.形成固定型思維,不愿嘗試。不愿接受挑戰新事物,遇到困難容易放棄,只愿意做自己得心應手的事。

4.出現表揚麻木。夸不夸一個樣,也就失去了夸獎的意義。

04

夸孩子要有正確的“姿勢”

美國斯坦福大學行為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和她的團隊通過四輪實驗展示了該如何正確的夸獎孩子:

第一輪測試

題目是非常簡單的拼圖,幾乎所有孩子都能出色地完成。

測試完成后,研究人員隨機把孩子們分成兩組,一組孩子聽到的是 關于智商的夸獎,比如“你很聰明,在拼圖方面很有天賦。”

而另外一組孩子得到的是一句 關于努力的夸獎,比如“剛才你一定很努力,所以表現得棒極了。”

第二輪測試

這輪是自由選擇難度。結果發現,在第一輪中被夸獎努力的孩子中有 90%選擇了難度較大的任務,而那些被表揚聰明的孩子, 大部分選擇了簡單的任務。

第三輪測試

研究人員選擇了超綱的內容,故意讓孩子們遭受挫折,結果孩子們都失敗了。

但那些被夸努力的孩子, 認為失敗是因為他們不夠努力。所以在測試中非常投入,并努力用各種方法來解決難題。

而那些被夸聰明的孩子,則 認為失敗是因為他們不夠聰明,在測試中他們一直很緊張,抓耳撓腮,做不出題就很沮喪。

第四輪測試

這次的題目和第一輪一樣簡單,但結果卻仍然大不相同。

那些被夸獎努力的孩子,第四輪的分數比第一次提高了30%,而被夸獎聰明的孩子,他們的得分與第一次相比,反而退步了20%。

為什么夸獎用詞的不同,到最后卻產生了這么大的差異?

關鍵點就在于給孩子灌輸的是成長型心智模式,還是固定型心智模式。

固定型思維模式

孩子認為自己的能力和智慧等 由先天決定,后天改變的空間不大。

當我們夸孩子聰明時,等于是在告訴他們,為了保持聰明,不要冒可能犯錯的險。

這些孩子會不自覺得看輕努力的重要性:我很聰明,我不用那么用功,努力等于向大家承認自己不夠聰明。

成長型思維模式

孩子認為自己的能力有先天的部分因素,但 通過后天的努力可以改變。

當我們用“努力”“勤奮”等詞語來夸孩子,就容易使其形成成長型思維模式。

這才是真正的夸,是有針對性地鼓勵孩子,給予孩子自尊和成就感。

日常我們在夸獎孩子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 夸具體不夸全部

“你真棒”,這樣的表揚隨處都能夠聽到。

家長隨口的夸獎,可能意識不到會帶來怎樣的消極影響,總是籠統地表揚孩子,會讓孩子無所適從。

也許孩子只是端了一次飯,媽媽與其興高采烈地表示“好孩子,你真棒”,不如告訴他 “謝謝你幫媽媽端飯,媽媽很開心”。

有針對性的具體表揚會讓孩子更容易理解,并且知道今后應該怎么做,如何努力。

2. 夸努力不夸聰明

“你真聰明!”又一個家長慣用的評語。

家長對孩子的每一個進步如果都用“聰明”來定義,結果只能是讓孩子覺得好成績是與聰明劃等號,一方面他會變得“自負”而非“自信”。

當他們面對挑戰時,就會采取回避,因為不想出現與聰明不相符的結果。

贊賞孩子的時候, 多夸獎孩子后天習得的優點,讓孩子獲得努力之后得來的成就感。

3. 夸事實不夸人格

“好孩子”這樣的話是典型的“夸人格”,家長們會無心地將其掛在嘴。但“好”是一個很虛無的概念,如果孩子總被扣上這樣一頂帽子,對他反而是種壓力。

成年人也是,當身邊人不斷夸獎你時,開始還會沾沾自喜,但慢慢地就會感覺到壓力,甚至不想做得完美,以便得到喘息的機會。

如果家長的稱贊總是“言過其實”,孩子也會有壓力,覺得自己不配這樣的贊美。

對孩子真正的鼓勵,會給孩子滿滿的自信和挑戰未知的勇氣,會讓孩子找到歸屬感和自我價值感。

有效的夸,才不浪費孩子成長的每一個契機。

更多資料資源,請掃碼加入知識星球

推薦關注防失聯純地理知識公眾號——譚老師講地理

責任編輯:

留言與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