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出會考高分的孩子遠遠不夠
一種觀點認為,學校和家長應該各司其職,學校教導學生知識,家長塑造孩子品德,比如剛上映的《天才槍手》中就有一個情節:校長發現天才少女幫同學作弊后,生氣地要開除女孩,并怒指女孩的父親,“你在家都不做品德教育的嗎?”
但MC2的創辦人兼校長Kim Carter卻認為,學校不能只關注訓練孩子考高分的技能,而忽視了品格、習慣的教導,“一方面,孩子大部分時間都在學校。另一方面,即使孩子真的如愿考上了名校,人格卻不完整,教育的目的算達到了嗎?”
作為三個孩子的母親,她將自己對孩子“全面發展”的期許,根植到學校的育人理念中——MC2的學生,除了上各種傳統的學科課程,如英語、數學、物化生經濟學、藝術、體育、信息與溝通技術等,還要掌握17大心智習慣(Habits of Heart, Mind, and Voice)。
您可能聽說過“高效能孩子的七個習慣”,相較之下,MC2的習慣模型更細致:
類別一:MC2 HABITS(MC2習慣)
1、Community 團隊精神
2、Technology 科技應用
3、Self-Direction自我導向
4、Ownership自主學習力
類別二:HABITS OF MIND(思維習慣)
5、Problem Solving解決問題能力
6、Organization組織能力
7、Management管理能力
8、Leadership領導力
9、Information 信息處理
10、Decision Making決策力
11、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維
12、Creative Thinking創造性思維
13、Communication 溝通能力
類別三:HABITS OF BEING(品格習慣)
14、Quality Work追求卓越
15、Curiosity and Wonder好奇心與探索欲
16、Collaboration 協作能力
17、Character良好品性
教育是個滾雪球的過程。MC2相信,只要孩子能從小掌握這些習慣和品格,日后就會有更強大的適應能力,在社會中、在家庭中,成為更優秀的自己。
02
一步一腳印,收獲17大習慣
但別誤會,學校并沒有開展專門的“習慣課”或者“品格課”,而是把習慣模型作為一個平行于成績模型的評估維度,對學生的學習和實踐,做出更加全方位的評價和指導。
既然是評估,就不能機械地灌輸一大堆抽象概念,而得把習慣變成一個個看得見摸得著的“小目標”。MC2就把每個習慣都延展為4-5個子能力。
以“創造性思考”為例,這是21世紀核心人才的必備技能之一,但提起來,大家總是會覺得很虛,MC2就把它細化為:
能有各種想法 認識不同類型的想法 把創意落到實處 能拓展現有想法,跳出常規思維 懂得用不同的媒介表達創意再比如“品格培養”,MC2就把它細化為:
與他人相處:誠實地對待別人,學會尊重并充分考慮不同人的需要 尊重權威與規則:出于自覺和責任感做正確的事情,而不是為了遵守規則 擁有正確的價值觀:行為要與內在價值契合,能遵守承諾、有很強的信念和目標感 團體價值觀:做出能進一步促進共同利益的決定,聽取他人的意見為方便評估,每個子能力又被拆分為了5個培養目標。以“好奇心與探索欲”為例:
1、 知識的價值
初始:對新事物完全不感興趣,校內校外都感到很無趣 進步:對一兩個領域的東西感興趣,對他興趣以外的東西提不起精神 熟練:熱衷于對一兩個領域主題的學習,其他主題也能找到一點興趣 模范:在很多不同的領域上都能找到樂趣 終生:不帶有很強的目的去學習,學習就是為了知識本身;非常喜歡探究新事物,對所有東西都很感興趣2、 發現問題
初始:沒能提出問題 進步:能夠借助別人的問題找尋答案,但甚少提出自己的問題 熟練:在學校能在別人提的問題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問題 模范:在學校里能提出原創問題,開始在校外議題也能有自己的問題 終生:對身邊所有的事物都能不斷提出好問題并積極地找尋答案3、 對新事物的開放程度
初始:對自己不熟悉或者自己不認同的事物不予理會 進步:能接受不是那么熟悉或認同的事物 熟練:能夠開放地思考不熟悉或者不認同的事物 模范:能夠開放地思考不熟悉或者不認同的事物,并思考其中形成沖突方面 終生:提出一些與世俗或者正常情況下不一樣的點子或意見4、 融會貫通
初始:在兩個東西之間找不到相關性 進步:開始看到兩個東西間有相關性 熟練:能關聯兩個不同事物 模范:能關聯兩個不同事物并開始嘗試將所學的融入自己的生活 終生:主動找尋事物間不同的邏輯關聯,任何事物都能有辦法關聯到自己的生活5、 對復雜性的包容度
初始:對于不能直接回答的問題拒絕思考 進步:對于稍微復雜的問題會嘗試去解決,但是很容易受挫 熟練:解決復雜問題的過程中會受挫,但是不輕易放棄 模范:樂于挑戰復雜的問題 終生:對于還沒有解決方案的問題感到興奮每個學期末和畢業時,學生不僅要參加學科考試,還要做一份線上測試題,也就是“habits checklists”——記錄每項習慣分別到了什么階段,哪一項已經到達最高級別,哪一項仍需努力,一目了然,讓每個孩子都更了解自己,導師也根據這份結果,更有針對性地輔導自己帶領的學生。
03
從小讓孩子實習很重要
變“成績導向”為“習慣導向”,學科學習就不能再占據孩子太多時間。
校長Kim Carter堅信,世界才是孩子的課堂。孩子在課堂上只能學到基于理論的知識,要養成優秀習慣,進度可能非常緩慢。于是,MC2提供了不少支持,如組織社區實踐、聯絡企業實習等,幫助孩子在更多元的環境,養成更全面的能力。
舉個例子。16歲男孩哈里森,在完成幾何課的研究后,就趕到了一家生產過濾水設備的企業實習,他要在那里導師的指導下,完成一張設計草圖。他得仔細聽講,關于導師如何用一個圓來計算過濾部分的角度,如何在網站上制造出來模型……
(哈里森在實習)
在企業,哈里森收獲的可不僅僅是“幾何圖形的知識”,更重要的,他學會了怎么與人溝通、怎么在實踐中解決問題,并且親身體驗到一家企業的高速運轉、團隊成員之間如何配合完成項目……檔案中的多項習慣,正在日積月累的實踐中慢慢塑造起來。
正如Kim Carter所說:“實習讓學生通過與成人導師一對一的關系,在現實世界中學習,我們要將這些真實的工作與他們必須擁有的技能和知識聯系起來,逐漸內化成終生持續的習慣。”
04
每個孩子都在自己的跑道上
看到這里,你會不會覺得MC2的學生壓力山大?不僅要學習各個學科,還得掌握那么多習慣、能力、目標,并接受評估。
但其實,這里的學生雖然生活得很充實,但壓力卻不會很大,因為競爭在這里,被弱化了——每個孩子都在自己的跑道上。
原來,MC2的每位學生,都會擁有一份“學習計劃”,絕不雷同。在開始學習之前,每位孩子都要參加“學習風格偏好測評”,和導師探討未來學習、社區實踐、企業實習的主要方式,以及如何發揮自己的優勢與特長。未來,學生對思維習慣、品格習慣、基本技能以及基礎知識等領域的掌握,也會有導師跟進,給予指導。
(完整的測評分為四個步驟:探索、方法、計劃和收獲)
(生成學習計劃的界面)
學生們的成長目標,不再是“我要比你更優秀”,而是“我要讓我自己成為更好的人”。
MC2還孕育出一種很特別的“自我反思”文化,讓孩子清晰看到自己的每一個進步、每一點不足,心明如鏡,也就不焦慮。
每日總結:每天的學習完畢,每一位學生都要求寫一篇最少200字的反思總結來描述一天的學習生活,重點在于他們的學習以及行為表現。
包括以下基本三方面:
What:你做了什么; So What:它意味著什么,你有什么收獲,你學習到什么; Now What:你將如何應用它,你未來會采取什么行動,你怎么用它來解決未來的挑戰和問題。每周總結:每周學習完畢,每一位學生都要求寫一篇最少500字的反思總結來描述過去一周的重點學習內容,并設置未來一周的學習目標,找出需要解決的議題。
這份總結,要在課堂上與他人分享,有的時候,分享總結的時間,甚至比得上正規課程的時間。
不僅如此,就連老師和校長也得“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寫一份200字的反思總結,每周寫一份500字的回顧,把下周的目標確立下來。
如此,便將自我反思內化于心、外化為習慣。
05
以成績為評價標準的時代
正在成為過去
“積極地去探索、恢復和發現每一個學生身上獨一無二的天賦。” 這是MC2的教育愿景。
打開MC2學校官網,學生們的評語也讓我們看見,孩子們真正想要的:
“MC2不僅僅是提高了我的學習技巧,思維習慣更是讓我受益終生,讓我更好地適應大學。在MC2這些年,我學會了如何管理時間、高效地完成事情,知道如何達到我想要去的地方。”
“整個社區對我的影響最大,里面的每個人造就了今天的我,只要你愿意,你可以從每一個人身上都學習到很多”
……
放眼全球頂級高校,都把綜合考察一個人視為重點。
哈佛、斯坦福、伯克利等名校的錄取網站均著重強調了全面發展的重要性。哈佛大學要求,學生有完整的人格和素養;斯坦福大學要求,學生在社區實踐、社團活動中表現出熱情和毅力;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要求,每個學校入學前都要接受“全面評估”……
中學階段,如由逾百所美國頂尖私立高中組成的聯盟Mastery Transcript Consortium(MTC),也推出了一個全新的學生評價體系——A New Model,和美國高中傳統的成績單相比,它不打分,不評級,只是持續追蹤、記錄、評估學生共8大能力,其中一大項即為思維習慣(Habits of Mind):
(點擊上圖查看A New Model完整版)
這些都在向我們發出一個信號:以成績為評價標準的時代,正在成為過去。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也應該重新回歸本質——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通達智慧,賦予孩子追求美好、主動選擇的能力。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