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唐書》記載,稱參加童子科的兒童,能通《九經》之一經,與《孝經》、《論語》者,可在背誦出十篇文章之后,被直接授予官職,能背出七篇文章的兒童,也可以被授予出身,算是有了官方承認的學歷;雖然參加童子科的兒童,年齡都在十歲以下,讓他們做官跟“過家家”似的,但少數人的確在當時被授予了官職,例如前面提到的神童劉晏;而其余的大部分通過考試的兒童,則都是獲得了出身學歷,與一些物質獎勵,等到年長之后,再參加科舉之時,有優先錄取的權利。
宋代以后不再將童子舉設為常規科舉方式,但年齡卻被放寬到15歲以下,在各地方選出能作詩通經者的神童后,再到帝都接受天子的親自考試,考試的內容也與之前差別不大;著名的北宋文豪、高官晏殊,就是在14歲通過了神童舉,被授予進士出身,獲賜“秘書正字”步入了仕途;到了南宋一朝,神童舉再次改革,不僅有文考,還增加了武考,而且女童也可以參加神童舉。
《文獻通考》中,就記錄了1174年,一個名叫林幼玉的九歲女童,通過了童子舉,獲得了進士出身,還被封為“孺人”,成為名動一時的女神童;但由于兒童只有背誦能力,而缺乏理解與書寫能力,其實并不能選拔出,真正的優秀人才,因此宋高宗就曾感嘆說:“通過背誦通過考試的神童有很多,但是登科顯名的人才,自從朕即位后從來沒有見過”。
宋真宗時期的神童蔡伯俙,在三歲時就已經被授予“秘書正字”,真宗還親自為他賜詩寄予厚望,但蔡伯俙到了七十歲,還只是個六品司農少卿,顯然早就泯然眾人,且一生碌碌無為;雖然神童舉出產的真正人才很少,但它畢竟是一個入仕的捷徑,所以讓無數功利者趨之若鶩,用盡一切手段,甚至謊報年齡、走“偏門”參加童子舉,這種充滿種種弊端的考試制度,到了明代被徹底廢除;從這一點上來看,神童舉比起現代“保送”制度來說,實在是不太“靠譜”。
【參考資料:《三字經》,《新唐書》,《古代童子舉研究》】
責任編輯:
支付寶轉賬贊助
支付寶掃一掃贊助
微信轉賬贊助
微信掃一掃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