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女教師“批卷”方式火了,深受校長贊賞,學生也愛不釋手,鄉下孩子的童年,為什么是王者榮耀和快手?

日期:2023-05-19 12:04:35 作者:fuli 瀏覽: 查看評論 加入收藏


試想一下學生拿著這樣的試卷回家,家長在試卷上簽字,都會被老師的小心思暖到,覺得老師對自家孩子很上心,一個小小的舉動,效力能蓋過和家長談一次話,有這樣的老師,家長怎么會不放心呢?

不管學生考了多少分,老師站在客觀的角度上幫助學生分析試卷的難易程度,不只看重分數,而是看重學生的進步程度,這樣的教育方式,更有利于學生成長。很多畢業多年的同學,看到這些年輕女教師給學生的試卷評語,都要羨慕好久,感慨自己上學時沒遇到這樣用心的老師。

學生差一點考到滿分,得了99.5分,捧到試卷肯定會很懊惱,就差那么一點,情緒可能給予不太好,可這位老師就很有智慧,鼓勵學生是老師扣分比較嚴,讓0.5分成為動力,激勵學生更加仔細。這樣的評語既能讓學生認識自己的不足,也安慰了學生未得滿分的失落,老師很有水平。

要是學生考試分數并不理想,而且平時做題也很馬虎,家長肯定耐不住脾氣要數落幾句,可是低年級的小學生馬虎是正常的,老師就用更加科學的方式鼓勵這個考了88分學生:小腦袋很靈活,但是你的馬虎惹了麻煩。暖心的話語,讓學生獲得的教訓更加深刻。

年輕老師的身上充滿活力,對待學生的態度也會更加親和一些,她們有嚴厲的一面,也有和學生玩成一片的一面,情緒切換自如,經常拿捏學生。

考試和做作業這件事,經常讓學生感到頭都大了,老師收作業的時候如果態度再很嚴厲,學生的積極性就被削弱了。老師批卷子,學生內心都得膽戰心驚,生怕考了低分被批評,可老師用簡筆畫的方式,讓學生感受到可愛的一面,不說老師的耐心很多,單憑這份為學生著想,熱愛工作的精神,就被領導看在眼里。

02

師范生職場禁忌

師范生初入職場,想要受到領導賞識,哪幾方面要有亮點?

畢業生們走進教師的崗位上,面對的不僅僅是學生和家長,還有學校的領導,自己的職稱評級和能力相關,也和領導的賞識程度掛鉤,老師們要做出亮點來,才會有收獲。

首先,新手教師必然要將打磨課程放在第一位,只有具備了讓人認可的教學能力,距離自己的職稱評級才會更進一步,課講得好,受歡迎程度就更高,有真實力,才會讓家長信服。

其次,當班主任的一定要擁有班級管理能力,有的老師講課能力不錯,就是班級紀律一團糟,學生沒有班集體的樣子,即使講課再好,課上也得分出一部分精力用于維護紀律。班級管理井然有序,就是上課做有效的輔助手段,科任老師也格外喜歡班級。

最后,新手教師不要覺得自己初出茅廬就埋頭苦練本領,和其他老師的合作也必不可少,借鑒其他老師優秀的管理方法,同年級之間的教師是好友,也是競爭對手,別的班級樣樣都行,自己的班級樣樣落后,那學生的成長必然受影響。

前段時間,“六旬老人凌晨三點王者五殺”引發網絡熱議,而這距離國家新聞出版署下發通知“嚴限網游企業向未成年提供服務時長”不過一周。2021年的兒童童年,網游是一個離不開的標簽,那么鄉村孩子的真實童年又是什么樣呢?

01

鄉下孩子的真實童年是什么樣子?

在我們的日常想象里,鄉村孩子的童年是這樣的:老磚舊瓦,綠樹白墻,清晨割完豬草去上學。夜晚屋內閃爍著低瓦數的燈泡,靠在小竹椅上搖蒲扇聽蟬鳴,起伏的山脈有森林、溪水和祖祖輩輩的墳頭。

每次回老家吃年夜飯,家里都有一個經典項目:回憶自己的童年。

爺爺奶奶的童年:“以前就是一個字,餓,好點的時候能吃上稀飯,平常就把野菜、樹葉皮子、觀音土放到水里煮,只有過年時才能吃上一顆雞蛋。”

爸爸媽媽的童年則是,玩泥巴、跳房子、掏鳥蛋、撈魚蝦——他們最喜歡的是放學后一群人跑到河邊,拿根木棍挖蚯蚓,挖到了就生起火烤著吃。

但往再下一代——網絡、交通更加發達了,但我們還理所當然地以為鄉村孩子依舊玩跳皮筋、竹蜻蜓、彈珠,撿幾根木棍就開始模仿動畫里的武俠或是槍戰。

但更真實的情況是:鄉村孩子上樹下河的時間越來越少,花費在電子產品的時間上越來越多。具體來說,就是手機游戲與短視頻。

2019年,于蓬剛剛從某所985大學畢業到基層做選調生。

在鎮上,有一個藍色塑料棚搭的夜宵攤,于蓬邊吃炸蟬蛹邊對我說:“誒,現在的小吃都沒以前那味兒了。我上小學的時候有空就去抓蟬,樹林里可多蟬了,抓了就放布兜里讓我媽炸著吃。”

于蓬的家鄉是河南南陽,就是“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的那個南陽。在于蓬的回憶里,在電視時常出現雪花的年代,他們有一項特色活動:摔哇哇,在別的地方也叫摔泥炮。這是只有在深厚泥土堆積起來的鄉村土地上才玩得起來的游戲。

十多歲后,網絡已經相當普及了。在身邊朋友的帶動下,在學校的計算機課上他和大家偷偷摸摸地玩拳皇,回到家里后,對著老式臺式機玩掃雷和撲克牌接龍,可以玩到深夜十二點。

對他來說,童年是一段不受拘束的自由時光,好處在于能體驗各式各樣的新事物,壞處則是大家普遍沒有自主學習的習慣。

但是當于蓬大學畢業工作后,在基層鄉鎮,看到的卻是另一幕景象:從二年級的小孩子到初中生,只要一放假,他們就抱著手機宅在家里。

于蓬工作的鄉鎮有許多留守兒童,出于工作需要,他經常要上門拜訪這些家庭,有時是給孩子和老人帶上圖書、牛奶、衣服鞋子等慰問品,有時是舉辦一場公益活動,邀請專門的老師來教孩子們畫畫。

可只要他前腳剛邁出某家人的大門,或是活動一結束,就能聽到“敵軍還有5秒到達戰場”的音效。

除了玩王者榮耀等手機游戲,孩子們還會看短視頻。他自己做過一個粗略的統計,孩子們看的最多的是西瓜視頻,其次是快手和抖音。

事實上,作為鄉村孩子的父母,于蓬單位的同事、鎮上小賣部店主也都面臨著相同的問題:孩子平時上寄宿制學校,結果一回家什么話也不想跟父母聊,伸手就是要手機。

“我可以理解他們喜歡看帥哥美女,玩游戲尋找成就感和刺激,因為我也是這么過來的。但我覺得很怪異的一點是為什么他們寧愿一個人宅在家里對著手機,也不愿意出來走一走?”

于蓬說,以前在鄉下長大,經常在泥地里摸爬滾打、幫家里干農活兒,沒事就愛去遛鳥捉蟲,他們對自然的植物動物也很了解,擅長無米之炊、荒野求生。

我們都很想知道,手機里究竟有什么,能讓孩子如此著迷。

02

孩子在手機里可以看到什么?

直到親眼看到一個天資聰穎、成績從來都名列前三的孩子,后因接觸了游戲而整日逃課甚至沒能去上高中,我們才發現孩子們在手機游戲和短視頻中向往的是什么。

是未來。

于蓬見到他時,他反戴棒球帽、穿花花綠綠的衛衣和破洞牛仔褲,騎了一輛摩托車,剛從網吧里出來,打算回去睡覺。

“你不打算繼續讀書了嗎?”于蓬問。“學校教不了我什么。我去幫別人打代練都能賺夠生活費。”學生說。

而在學生的家長看來,雖然讀書是件很重要的事,但鄉村孩子總要早點學著做事。“讀書不也是為了找個工作養活自己嗎?”家長曾如此反問,讓于蓬啞口無言。

“鄉村孩子總要早點學著做事”,鄉村孩子從一開始就被期待著成為家庭里的勞動力,或至少是能自給自足。

跟著于蓬進村時,我拜訪了陳威的家。他剛讀完初中三年級。中午,他頂著黑眼圈起床,一邊刷游戲主播一邊快速扒拉飯菜,靠在沙發上玩起王者榮耀。

“我也玩王者,對抗路,鉆石段位,要不我們一起開兩把?”我掏出手機,試著跟他拉近距離。

“鉆石……有點低啊。”他是王者段位17星。我們聊了幾句各自擅長的英雄角色,他便興致勃勃地用星耀段位的小號和我一起組隊。

那天下午,我了解到陳威除了幫忙干農活兒之外的時間都花在練習角色上。他會花上兩三周的時間,只玩一個游戲角色,把所有操作方法和戰術研究透徹,甚至記錄在日記本上。

為什么喜歡打游戲?一可以靠教別人打游戲賺錢,二它不需要死記硬背文字知識,不需要羅列公式,需要的是實操和經驗。

但孩子不知道外面的社會發生著什么。科技公司可以講述汽車飛行和虛擬現實的迷離都市,生物學家可以描繪人體器官被人造物替代的未來醫療,經濟學家可以塑造產業更替此起彼伏的市場,他們對此少有了解。

但一打開手機,游戲里有明確的升級打怪路徑,還可以靠幫別人打怪來賺錢;短視頻里五花八門的生活方式則都在昭示著一個觸手可及的理想生活。在手機里,孩子們可以看到被清晰描繪出來的未來,這個未來遠比課本上的文字要生動得多。

03

為什么童年被手機控制了?

手機游戲和短視頻擠占了大量時間,造成了孩子們社交和生活技能的缺失。王者榮耀和西瓜視頻,這才是今天鄉村孩子的童年。

一份熱點報告顯示,王者榮耀用戶中學生族占24.5%,其中中小學生只占2.7%。游戲的未成年人保護措施主要依靠實名驗證。但鄉村孩子大多用父母的手機。所以只從用戶年齡統計的數據上,我們無從知曉鄉村孩子使用手機的真實情況。

從2016年到2020年,中國移動游戲的用戶從5.6億增長到了6.48億,這新增的用戶數量主要來自三線以下城市。手機、游戲、短視頻等行業主打的下沉市場趨勢將農村孩子與他們的父母一起卷入過度娛樂的生活方式中。

事實上,未成年人可以輕松理解、使用的,遠不止王者榮耀、快手等。還有各類早教視頻和益智動畫。

但對于鄉村孩子和他們的家長來說,是全然陌生的。更多時候,孩子拿到家長的手機時,也意味著他們無意識地浸染了家長所處的成人世界文化,被成人世界所同化。

為什么鄉村孩子用手機,不是打游戲就是看短視頻?因為在他們的家庭里,沒有人不是這樣做的。

2018年4月,我去川西甘孜州丹巴縣梭坡鄉調研。一大早上推開木門,面前就是駿馬在吃草,呼啦啦地一大群山羊從羊圈里飛奔出來,吃飯時旁邊還有幾只藏香豬過來湊熱鬧。

下午,在返回途中,我們遇到了一個小男孩。上午的采風調研時,這個小男孩帶著我們去聽村里的老人唱歌,現在他邀請我跟他去喝山泉水,之后一起玩“滾鐵圈”。

兩個小時內,我學會了滾鐵圈、跳皮筋、三字抓人游戲,還順便溫習了一下小學時最喜歡玩的扔沙包。他們的熱情是我始料未及的。曾以為現在00后的周末都在手機中度過,沒想到陽光下最活躍的那一道道光影是屬于孩子們的。

2018年的村莊,你還能在村里看到很多孩子漫山遍野地跑。電腦、手機也是他們生活中的一部分,但他們的生活卻要寬廣得多。就像在那個雨過天晴的下午,孩子們寫完作業,三五成群地在樹蔭下奔跑,無憂無慮。

2021年,當我再去那個村子時,情況變了。村里的所有公共場所——大樹下、泉水旁、籃球場,都看不到一個孩子,森林間也是一片空寂。孩子們大多隨父母去打工的城市上中學去了。

后來的后來,忙于打工的父母無暇照料孩子,于是他們養成了寫完作業玩手機的習慣。生活中沒有一個“榜樣”教他們養成正確的習慣,在物理和情感上距離孩子最近的就是父母,他們模仿著父母的一言一行。

而抖音快手、王者吃雞,正是父母們忙碌一天后最直接的放松方式。于是他們在短視頻的日益滲透下成為其忠實用戶。

而老人對教育缺少必要的知識,更多對孩子表現出“溺愛”“放養”“順遂自然”的態度。在孩子小時候,這樣態度培養的孩子便是我們記憶中捉泥鰍、掏鳥蛋、上樹下河樂趣多多的模樣。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

但等到孩子心智日漸成熟,也頗為叛逆,理論上是需要更多引導、陪伴的。但這個階段他們更多的跟隨在打工的父母身邊,與成人世界的事物直接接觸。

這被美國社會學家丹尼斯·郎稱為“過度社會化”,意味著社會環境對孩子的制約,個人自由的發展空間被極度局限,個性被抹殺。

鄉村家庭的結構大體上沒有變化,但在孩子成長的關鍵階段,家庭里有老人負責農業耕種、有父母負責打工養家,卻沒有人負責教育孩子養成學習習慣。

04

我們正在面臨童年秩序的崩潰

游戲是信息時代連接同齡人的媒介,同學聚會、外出郊游中最主要的活動是一起組隊打游戲“開黑”,在朋輩影響下,學生玩游戲具有明顯的羊群效應:身邊的人都在玩游戲,為了融入集體,所以“我”也必須學會玩,甚至會相互比較游戲的戰績、排名。

而在短視頻方面,普遍的觀點是認為拍攝鄉村主題的短視頻是農民的一種自我表達,但鄉村人始終將其視為一種娛樂,而并沒有把短視頻看做是幫助鄉村發展、向城市傳遞真實鄉村圖景的手段,這使得鄉村短視頻反而讓人們形成了“土味鄉村”的刻板印象。

然而,這些研究的共同特征是以城市作為標準。對城市孩子們來說,游戲是社交的一部分,但很容易變化:今年流行王者榮耀,明年流行和平精英,再過幾個月又有新的爆款游戲吸引他們的注意力。而一連串鄉村短視頻的爆火,對于城市來說則是文化市場、消費升級、產業發展的機會。

但也許,我們面臨的不僅是機會,而是一次兒童與成年人傳統等級秩序的連環劇變。

以前的秩序是怎樣的呢?在于蓬的回憶里,他爺爺那一輩的成長軌跡與他完全不同。從兒童變為成年人,對于蓬的爺爺來說沒有顯著的分界線,因為大家都用方言進行溝通與交流,誰都不識幾個字、沒有讀過初中,兒童和成年人最大的區別只是體力。

歷史上的中國鄉村也有私塾、官學、鄉間長老,負責教化人民,兒童也會從小讀書、接受教育,不過那是一種職業上的追求:成為官僚體制的一員。

從古代到20世紀,大多數中國鄉村家庭的生活都是極其同質化的,種地、聊天、打牌下棋搓麻將、看新聞、聽戲曲,從老人到兒童都處在同樣的環境下。這是傳統的模糊秩序。

但是到于蓬的父親和他這一代,義務教育普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經過小學六年、中學六年、大學四年的長跑,才能真正進入社會。即使是鄉村學校里輟學的學生,至少也會讀到初中。

成年人的世界里花花綠綠的職業和事物涌入。這相當于是在兒童世界和成年人世界之間做出區分,設立準入程序、標準,兒童完成了一系列的程序、滿足了標準,才被認可為成年人。

這是秩序的第一次劇變,傳統的那種模糊不清的秩序被瓦解,現代的兒童和成年人的等級秩序得以確立。

我們會默認成年人世界有些“秘密”是不應該被兒童知曉的,比如戰爭、暴力、兩性、工作等。兒童接受教育的過程,就是通過課程逐漸傳授那些適合孩子們健康成長的知識,塑造他們的價值觀。

而現在,這種等級秩序又發生了第二次劇變。網絡時代,信息無處不在,圖文并茂、具體形象的信息讓兒童能輕松理解其中的意思。

轉而,常規教育中需要大量文字閱讀和邏輯推演才能習得的知識被孩子認為無聊,具有強烈視覺刺激的視頻、游戲更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

這種劇變,是秩序瓦解,童年消逝,兒童世界與成年人世界融為一體。就像那位靠游戲代練賺錢的學生一樣,兒童作為成年人的預備階段存在,他們需要盡早地成為大人。

相比鄉村孩子,城市孩子通常受到更嚴格的管教。“父母受教育水平越高,則對孩子的教育會越有規劃”是正確的,在緊張的時間表里幾乎不會留下孩子打游戲放松的時間,但這同樣也是童年的消逝:城市孩子被卷入的是成年人世界中偏向于工作、社會價值、成就的那一面,而鄉村孩子被卷入的是娛樂的那一面。

城市的孩子和鄉村的孩子所接觸信息內容的不同,造成了新的數字鴻溝——知識溝。

校露的老家在江蘇姜堰區邱樓鎮。在她小時候,校家集全族之力修訂了一摞10來公分厚的族譜。為了追根溯源,校家人甚至多方周轉找到了幾千公里外的蒙古。

她記得族譜落成那天,村里幾百口老的少的都聚到了村內的小學,臺上坐著族長和穿戴整齊的蒙古人,旗幟飛舞,鞭炮齊鳴,熱鬧極了。

祖宗、經驗、土地、血緣,這些復雜而晦澀的詞,是在傳統模糊秩序下鄉村孩子從小習得的內容,孩子們需要花費許多年的時間去領悟。

等到校露的表兄弟姐妹有了孩子時,由于他們都上過大學,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有過工作經歷,所以對孩子使用網絡管得非常嚴。

這使得孩子尚不至于過度社會化、過早走入成年人的世界,但也帶來了差距:和班級里其他城市學生相比,無論是娛樂還是獲取學習資訊都沒有途徑,當同學們談論暑假在網課上學的定量研究方法、跟老師做的環境課題、參加的線上辯論賽時,他們完全無法參與討論。

這便是鄉村面臨的困難:若是嚴格管控孩子的手機使用,的確可以一定程度上保護他們的童年,但這不僅會對他們的社交產生影響,還會讓他們在知識見聞上與同齡人拉開差距;若是把手機教給孩子,只需要幾天,你就會發現他們嘴上說著從快手、B站和其他游戲里學來的網絡詞匯與陌生口音,甚至還會帶幾個臟字兒。

很多時候,孩子追逐時髦、喜歡新鮮的玩意兒,就和古人寫詩詞要用典故一樣,目的都是標榜自我的身份標識,塑造一種虛擬的人格。

畢竟你無法將一個購買王者榮耀游戲角色皮膚比你還多、在直播平臺中豪擲千元零花錢并敲打著“666”的十二歲學生再視為兒童。

現在的南陽,村莊做鄉村旅游,建起了與城市游樂園相似的設施:綿羊、孔雀等動物游覽區,攀巖,滑行軌道,蹦床——或許和游樂園唯一不同的是村莊的廣場上豎起了一塊長長的木板,上面刻畫了二十四節氣和每個節氣對應的作物。如果有興趣,你還可以感受用雙手采摘果蔬、田間燒烤野餐的樂趣。

但這些并不屬于居住在村莊的孩子,因為他們已經在手機的刺激下,對這些毫無興趣。

相反,是城市家長意識到自己的孩子承受了太多屬于成年人的重擔,應該趁著還有機會的時候,為他們找回童年,所以一組組城市家庭來到這里,過著鄉村孩子所沒有的鄉村童年。

5G備考資源,隨問隨答,專題設計,優質課件,請掃碼加入知識星球

推薦關注防失聯純地理知識公眾號——譚老師講地理

責任編輯:

留言與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