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不充分體現在,基本醫保仍以對醫療服務及費用的保障為主,醫保政策與群眾健康需求變化存在差距。
當前我國慢性病死亡人數已經占到總死亡人數的88%,導致的疾病負擔占疾病總負擔的70%以上,社會更加需要融健康促進、預防、治療康復為一體的連續性整合型醫療服務。基本醫保保障內容應當向健康促進、疾病預防和早期管理、康復等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內容擴展。
基本醫保對門診的保障仍不充分,除了京津滬等地外,基本門診的保障水平普遍較低。同時職工醫保的個人賬戶不利于擴大門診保障供給范圍。
提高門診補償水平與社會醫療保險互助共濟的本質要求有所背離。
門診補償不充分,還產生了一定的低標準入院和不必要住院,導致整體住院率持續增高,從2010年到2019年主要OECD國家的住院率都出現了下降趨勢,而我國的總體住院率仍逐年提高。
基本醫保,尤其是城鄉居民醫保對大額醫療費用的保障水平偏低,難以有效化解醫療費用,特別是大額醫療費用的經濟負擔。
2018年城鄉居民醫保住院費用的實際報銷比例為56.1%,其中三級醫院住院僅為49%,大病重病的住院費用補償比例偏低,參保人仍需承擔較多的自付醫療費用。
2018年城鄉居民應住院未住院的比例仍然達到21%。
第二,商業健康保險仍需進一步發展。
從國際比較看,主要發達國家商業健康保險支出占到GDP的比重在1%到2%,而我國僅為0.3%。同時,我國公共醫保支出與商業健康保險支出的比值為7,處于較高水平,這表明我國的商業健康保險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第三,長期護理保險可持續發展問題待破解。
我國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超過了1.9億,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約4000萬,占到總人口的3%左右。失能老年人對生活照料、醫療護理等需求旺盛,但長期護理保險制度仍處于試點解決,從試點地區看,長期護理險存在籌資水平和基金使用率低,收益面窄等問題,而且籌資主要依賴基本醫療資金結余。
第四,醫保醫療醫藥改革的協同性需進一步增強。
三醫改革的目標和側重點有不同,醫保主要關注籌資保障及患者負擔等,更多體現量力而行的需求管理,醫療關注服務的數量、質量效率和安全,側重盡力而為的專業服務供給。醫藥聚焦市場回報率高的藥品耗材等物資要素的保供和創新,在確定供需雙方需求的同時,也存在一定的誘導使用的問題。
一些醫保改革措施創設的激勵機制未能充分考慮醫療機構、醫藥生產企業在既定規則下的創新發展。
在藥品集采中,醫保規定醫院使用的降價集采藥品可獲得結余額的50%,誘發了一定程度的藥物耗材的濫用。多數完成了騰空間、調結構,醫療服務價值的價格調整還不及時。
醫保改革偏重技術效率,對系統整體配置效率重視不夠。
突出表現在對能夠提高單病種專業和醫療機構服務效率的供方支付方式改革高度重視,對引導就醫流向和門診、住院服務資源配置的補償政策調整關注不足。
上述問題產生的原因初步分析,一是醫療保障制度發展時間尚短,我們的制度框架尚未成熟定型,制度初創時期,遺留的一些政策問題,如職工醫保退休職工不繳費和個人賬戶問題,居民醫保籌資水平偏低和個人財政負擔不平衡等問題,與經濟社會發展變化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戰交織在一起,使基本醫保制度面臨較重的改革任務。
當前人民對醫療保障的需求更加迫切,也更加多元,城鎮化和人口流動、人口老齡化、就業方式多樣化發展加快,疾病譜的變化影響更加復雜,醫學的技術進步和需求釋放等也導致了醫療費用支出的增加,基金運行風險不容忽視,這些都對醫療保障制度的發展改革提出更高要求。
以籌資為例,提高籌資水平和縮小籌資差距,是促進保障更加充分、更加平衡的必要條件,但城鄉居民醫保初期形成的低繳費傳統,限制了提高個人繳費標準空間。
近年來,城鄉居民醫保持續提高個人繳費標準和財政補助標準,也使得部分城鄉居民以負擔較重或認為性價比不高發生一些退保斷保的情況。
這些問題是需要解決的一些挑戰。另外,在職工醫保和居民醫保之間,兩者的籌資水平現在差距是在拉大的。
二是以健康為中心的協同發展理念尚未成為三醫聯動改革的共識。2016年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及黨的二十大均強調,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但是理念的貫徹和向實際行動的轉化尚需時日。
醫保制度應逐步縮小
制度間、地域間、人群間的待遇差距
陳竺對此提出了五條未來發展建議:
第一,不斷健全發展,完善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建立全民醫保制度的根本目的是要解除全體人民的疾病醫療后顧之憂,這樣首先需要做好基本醫療制度自身的改革發展與建設。
按照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見和十四五全民醫療保障規劃的部署,到2025年醫療保障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基本完成待遇保障、籌資運行、醫保支付、基金監管等重要機制和醫藥服務供給、醫保管理服務等關鍵領域的改革任務。
醫療保障政策規范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便利化、改革協同化程度明顯提升,因此,基本醫保制度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以人民健康需求為導向,構建以人為本,以健康為中心的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在基本醫保服務框架中,建立與服務形式變革相適應的相關機制,從醫療保障逐漸走向健康保障。
優化醫保籌資和補償政策,完善醫保籌資機制,提高統籌層次和建立跨統籌區的風險調整機制,優化待遇保障政策向弱勢人群傾斜、向重大疾病保障等群眾呼聲強烈的地方傾斜,向門診補償和疾病的早期干預、健康管理等更具投入產出效率的服務傾斜,做好門診待遇和住院待遇的統籌銜接,逐步縮小制度間、地域間、人群間的待遇差距。適應人口流動形式,積極推動職工和城鄉居民在常駐地、就業地參保,消除由于政策原因導致的異地就醫問題。
第二,逐步減少城鎮職工醫保個人賬戶資金結余,城鎮職工醫保個人賬戶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已經越來越難適應當前醫療保障發展的形勢,難以滿足保障群眾健康的需要,最突出的是公平性問題。
年輕人和身體好的個人賬戶中有大量的結余,但是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或身體不好的個人賬戶的錢不夠用,很多業內專家表示,職工醫保個人賬戶的制度設計初衷是希望參保人通過長期積累實現門診費用的風險分擔,但當前已表現出三個不適應,即不適應慢性病日益增長的疾病譜,不適應醫療技術的快速進步,不適應我國老齡化發展趨勢。
由此,應該不斷增強門診服務和大病住院報銷比例的基礎上進一步發揮好城鎮職工基本醫保的社會供給上的逐步減少個人賬戶資金的結余。
第三,逐步實現城鎮職工醫保和城鄉居民醫保合一。
長期來看,城鎮職工醫保和城鄉居民醫保合一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及健康中國建設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國醫療保險事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更是實現均等化醫保服務的重要手段。十四五時期,我國應持續加大政府對城鄉居民基本醫保的投入力度,深入研究城鎮職工醫保和城鄉居民醫保兩保合一各項標準、規則及制度的制定,應鼓勵有條件的地區,特別是城鎮化率超過75%到80%的地區,采取分步走的發展戰略,循序漸進,試點職工醫保和居民醫保并軌工作,力爭至2035年全國實現兩保合一,真正實現公平可持續的一體化醫保體制。
第四,促進多層次醫保制度體系的均衡發展與協作,明確醫療救助、基本醫保等層次醫療保障制度的保障任務與責任邊界,為補充醫療保險和商業健康保險預留發展空間,推動商業健康保險等補充保險的發展。鞏固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三重保障制度框架,實現不同層次醫保制度既有明確分工又有序銜接、接續補償,積極發展商業健康保險,滿足多元化醫療保障的需求。
要穩步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探索建立互助共濟、責任共擔的多渠道籌資機制,重點解決重度失能人員基本護理保障需求,制定全國統一的長期護理保險失能等級的評價評估標準,建立并完善長期護理保險需求認定、等級平等等標準體系和管理方法。
第五,實現三醫高質量協同發展。醫療產出健康服務,醫藥提供醫療必需的生產資料,醫保涉及資源分配和對不同主體相互關系的界定,醫保制度發展創新取決于醫藥技術進步及導致的醫療服務模式變革,傳統醫學時代由家庭和社群分擔疾病風險,現代醫學時代,政府組織基本醫保制度,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模式下,醫保向健康保障制度轉型,都證明了醫療醫藥服務對醫保制度具有重大的牽引性作用。
同時,我們需要突破將醫療保障制度單純視為風險分擔機制的視野局限,適應服務需求變化和醫療服務提供形式變革,發揮醫保制度的多種功能,以人民健康為中心,促進醫藥和醫療的高質量發展。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