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軍為何被八旗軍擊潰?看看明朝的軍事制度你就知道了

日期:2023-05-04 11:42:38 作者:fuli 瀏覽: 查看評論 加入收藏


“所”則是軍隊人數較少;總之都是軍隊所在地方的軍事機構。主要職責是保護地方和屯田生產,此軍事制度的建立,對于大明帝國前期的幫助的確巨大,讓朱元璋得意地說自己大明軍隊無需消耗百姓的一粒糧食。

因為衛所制度的設立,對于大明朝至少有兩種益處。

(1)節省國家開支

眾所周知,在和平時期蓄養一個國家的軍隊,所消耗的錢糧一樣是特別巨大的,特別是古代中國,對于軍隊的支出至少會占王朝總支出30%以上,這個數據已是往少的方向說了,實際上歷朝歷代都不止這個數據。那明朝如何節省國家開支?

即衛所的屯田生產,明朝建立衛所制度后就明文規定:全國所有衛所由自己負責屯田種地,然后把每年產出的糧食分成兩部分,一部分自己吃,另一部分上繳給國家作為儲備。

照此發展,大明朝的節省的國家開支都可以再建一支同樣規模的軍隊了,因此朱元璋才會得以驕傲。

(2)保證明朝的穩定

明朝之所以建立衛所制度,最重要的目的不是為了屯田生產,而是為了保家衛國。

雖然在和平時期沒有戰爭,但是地方上有什么威脅社會穩定或嚴重擾亂秩序的現象,就需要軍隊出面解決,這樣既能護持好地方的穩定,又能有一定的實戰機會,再加上平時保持足夠的軍事訓練,如此可以保持自己的戰斗力。

因此,大明朝本著是以衛所制度為基礎,自給自足,做好軍事訓練,維護好地方治安,由此來保證自己的軍事戰斗實力。

但是事與愿違,發展到明朝中期,已然成為明朝的重患,這是為什么?因為衛所制度具有缺陷性。

首先衛所制度的兵源是通過從征、歸附、謫發、垛集四種方式,從征,即朱元璋參加起義軍一路走來跟隨的隊伍;歸附,即朱元璋在征戰過程中投降的隊伍;

謫發,即因犯罪被罰當軍的,也稱恩軍;垛集,即按人口比例,一家有五丁或三丁出一丁為軍。

其中謫發、垛集這兩種方式來源的兵存在重大隱患,因為存在被迫和不確定因素,其一罪犯當兵,也許趁你不注意就逃跑了;

其二中國人最重安土重遷,所以遠離家鄉當兵,很多人思鄉心切在去分配衛所的路上就想辦法逃跑了。因此導致兵源不足和兵力參差不齊的問題。

其次,前期因為大家都是受苦受難過來的,所以很專注地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但是隨著時間流逝,享受和平日子一久,軍隊就出現了各種“蛀蟲”,例如扣克士兵的物資,軍隊本就自給自足,還被扣克物資,這不是斷絕士兵的生路嗎!

所以等于逼著士兵逃跑或者鬧事,總之嚴重影響軍隊的發展和實力。

2,募兵制

因為衛所制度的缺陷和發展過程中出現的貪污腐敗,導致大明軍隊在實際發展過程中問題重重,發展至1449年(正統十四年)七月,瓦剌首領也先在明朝再次削減回賜物品之后,以要求娶明朝公主而未得到答應為借口,發動了戰爭。

這個時候明朝是明英宗朱祁鎮在位,當時明軍號稱50萬,在朱祁鎮御駕親征的號召下,雄心壯志地向瓦剌應戰,通過這場史稱“土木堡之變”的戰役,把大明帝國衛所制度下軍隊的真實水準給真實的體現出來了。

因此明朝上下都開始懷疑衛所制度的合理性和實用性,所以衛所制度被歷史大潮和明朝官方所拋棄,由此誕生了“募兵制”。

這個軍事制度是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的吳起之手,興盛于唐朝,因此募兵制并不是明朝的產物,只是覺得好用就沿用前朝的軍事制度了。

在《明書戎馬志》中記載道:募兵制分別在正統、景泰、弘治、正德這四位皇帝的年間陸續實行過,但是并沒有系統性地執行,直到嘉靖年間才開始全面系統的執行這項制度。

換了制度仿佛大明軍隊煥然新生,通過募兵制成立的軍隊,最著名的就是戚繼光將軍招募義烏人,訓練出來的戚家軍,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但是隨著朝廷自身的問題,導致募兵制成為明朝自身的覆國隱患。

大明朝廷整體的問題

1,社會階級矛盾的爆發

經過200多年的發展,土地兼并成為明朝與前朝的共同弊病,明朝后期土地兼并的現象極其嚴重,當官的和地主家擁有明朝大部分土地,而普通百姓只有極少的土地。

因此連吃飯都成了問題,而朝廷不管不顧,依然催逼交糧稅,所以逼著普通百姓成為朝廷和地主的對立面,至此明朝的民間進入社會階級矛盾徹底爆發的狀態。

2,群臣皆腐朽

明朝后期的官員從上到下,幾乎無一不貪,無一不爭權奪利。即使不貪錢也會為了權力勾心斗角,早已沒有了治國理政、為國為民之心。

特別是明朝后來的軍隊糧餉,諸多官員和將領完全不顧士兵的死活,對于軍隊的糧餉至少貪墨40%以上。

如此黑暗腐敗的局面,如何讓衛國戍邊的士兵忠心賣命,連吃飽穿暖都存在問題,又何來精力去衛國戍邊,所以真的戰爭來臨只有不堪一擊和四處逃命!

3,宦官弄權

這是明朝后期最為嚴重的一個政治亂象,雖然很多權臣宦官依然忠于皇帝,可事實上是宦官只保證自己不造反,以及維護皇帝的基本權益,其他什么貪污腐敗、結黨營私、操權亂國的事情樣樣都做,而且還做得極其徹底。

很多時候,皇帝的政令連宮廷都出不了,完全由宦官自導自演。如此政治亂局之下,明朝只有一步一步地走向滅亡!

4,重文輕武

本來重文輕武是宋朝的標配,誰想到在幾百年后的明朝也出現此等狀況,例如安排將領率軍,身邊要跟一個文官作為督軍的角色,甚至凌駕于將軍之上,而且遇到向皇帝上書,皇帝優先信任文臣,無理優先懷疑武將。

因此局面就是帶兵的武將沒有真正的實權,至少嚴重受文臣掣肘,而文官又沒有多少軍事才能,最終戰爭一旦爆發,只有“絕路逢生”!

5,離心離德

明朝末年,大明帝國這顆擎天大樹早已被“蟻蟲”掏空了,只剩下表面的輝煌,最清楚這個事實的正是化身“蟻蟲”的文武大臣,他們知道明朝“命不久矣”。

所以很多重臣暗地里早已投降清朝,這些明朝的文武大臣一邊貪腐明朝的錢財,一邊卻另擇主子,干的是最無德的陰暗勾當!

因此,那個時候明朝的大多數有頭有臉的人物都早已跟大明朝離心離德,只想著給自己找出路,“忠君報國”之心早已被拋到九霄云外。

6,天災人禍

明朝后期的幾十年時期處于小冰河時期,陸續出現夏天極旱、極澇的極端天氣,而冬天又是極寒的天氣狀態,導致百姓們辛辛苦苦種植的農作物都被天災毀了,加上滿朝的貪官污吏等于就是明朝的致命人禍。

所以當百姓們撐不下去的時候,只有造反,否則只有死亡。

清朝的八旗軍隊

其實很正常,回到明朝建國初期,大明朝的軍隊在朱元璋的帶領下征戰四方,從而建立大明帝國;

在朱棣的帶領下遠征漠北,給后世留下永樂大帝的傳奇故事;這些給整個華夏大地的周邊國家傳達出赤裸裸的威嚴,所以這般的大明軍隊誰造反誰就死路一條。

同理,清朝在努爾哈赤的帶領下,從十三副甲胄起家,迅速統領女真各部,建立八旗軍制,讓清朝有了征戰天下的資本,然后陸續征服蒙古部落和朝鮮半島,一路走來積蓄了無敵的氣勢。

隨著明朝的腐朽沒落,歷史潮流的大勢早已在清朝這邊,因此明朝面對的不僅僅是清朝實實在在的軍隊,所以結局命中注定!

總而言之,明朝末年,國力強盛的大明帝國早已不見,只剩下茍延殘喘的腐朽王朝。

面對蒸蒸日上的清朝八旗,一沒有團結一致的后盾,二沒有誓死追隨的軍隊,三沒有支撐戰爭的國力,只有腐朽沒落的氣象,因此“威震寰宇”的大明軍隊遭遇清朝八旗只有潰敗!

責任編輯:

留言與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