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詩經》看中國古代的婚姻制度

日期:2023-04-30 11:37:50 作者:fuli 瀏覽: 查看評論 加入收藏

然而《詩經》畢竟是一部詩歌集,屬于文學作品,不是專門介紹古代婚姻制度的,不可能把“六禮”中的每一項都體現得淋漓盡致,但這段簡潔優美的詩歌,確實把當時締結婚姻必須履行的“六禮”程序基本上體現出來了。“六禮”程序中的不少規則歷千年滄桑而延續至今。雖然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規定,男女雙方只要在婚姻登記機關完成結婚登記,領取了結婚證,即確立了婚姻關系。然而現實生活中,很少有男女雙方只領取結婚證,而無結婚典禮儀式的。因為“六禮”綿延數千年,形式或有變化,內涵卻一脈相承,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結發為君妻,終成離別人

西周時期確立了“七出,三不去”的離婚原則。所謂“七出”,即不順父母,去;無子,去;淫,去;妒,去;有惡疾,去;多言,去;盜竊,去。古代女子若出現以上七種情形之一,丈夫或公婆即可休棄之。所謂“三不去”,即有所取無所歸,不去;有更三年喪,不去;前貧賤后富貴,不去。古代女子若出現以上三種情形之一,可以免遭被休棄的命運。兩人相愛結婚本是美好之事,《邶風·擊鼓》云:“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卓文君“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離”,是對婚姻的美好誓言,也是對婚姻的美好期許。然而有時美好的誓言和期許并不能保證夫妻恩愛永久,離婚之事亦時時有之。《衛風·氓》中的女子“靡室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矣”,雖早起晚睡,辛勤勞作,然“言既遂矣,至于暴矣”竟遭到了男子的家暴。最終女子“淇水湯湯,漸車帷裳”,被丈夫休棄又蹚著淇水回到了娘家,還遭到了兄弟的嘲笑,“兄弟不知,咥其笑矣”。至于該女子為什么被休棄,詩中沒有明確交代,專家考證,可能是因結婚多年未能生子而被休。

古代社會,男尊女卑,“三不去”對男子無故出妻作出了限制,然其中將“無子”列為丈夫休妻的理由,實為不近人情,是男女不平等的體現。雖然“三不去”制約了夫權的恣意以及單方面休妻權的任意行使,在一定程度上兼顧了女方婚姻利益,但從整體上來看,在婚姻關系中,女性的婚姻自主權不能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卻是不爭的事實。名篇《孔雀東南飛》中的女主人公劉蘭芝,論相貌,“指如削蔥根,口如含朱丹”;論身材,“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論賢惠,“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論手巧,“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論才華,“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如此花容月貌、身材窈窕、勤勞賢惠、多才多藝,公婆竟不喜,以“此婦無禮節,舉動自專由”為借口,生生將一對恩愛的夫妻拆散,終致一個投水而死,一個自縊庭樹,釀成了千古悲劇,令后人唏噓不已。可見,古代女方的婚姻權利無論從法律上看,還是從事實上看,均未得到完全保障。

(作者:朱小飛 單位: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人民法院)

責任編輯:

留言與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