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土地制度變更的始末

日期:2023-04-25 11:39:22 作者:fuli 瀏覽: 查看評論 加入收藏


當原始人的生產力和思想開始進步的時候,奴隸制社會開始了。奴隸社會的人毫無自由可言,只是天子可以隨意駕馭的的奴隸而已。

奴隸社會和原始社會最大的區別,就是出現了領導者,土地的所有制方式不同了,所有的土地都屬于天子,在奴隸社會實行井田制。只有天子才有權力處置這些土地,在這個時代,擁有多少土地才是最重要的,因為只有土地才是權力的象征。

天子在封功臣和宗室的時候,給的都是土地,順帶著才是人口,可以看出當時土地在人們心中的分量是很重要的。天子封諸侯,諸侯又可以分封給卿大夫,這里的土地已經儼然成為了權力的象征,但是此時的田地還是屬天子的,諸侯只是擁有了使用權,而沒有買賣和轉讓權。

諸侯迫使當時的奴隸為其耕種土地,搶占他們的勞動成果,只以少量的食物養活這些奴隸,也就是用此種方式來管理土地上的人口。

土地因此也開始成為了奴隸主攫取權力和利益的籌碼,但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發展,奴隸主漸漸地對土地的控制力變弱,土地慢慢的已經不能持續維持奴隸主的利益,同樣因為戰爭等原因,稅收制度發生了變化,隨著稅收制度的變化,土地制度也開始了變化。

造成這種變化主要有以下幾種原因:

第一、生產力發展。

奴隸社會前期人們的生產還很不先進,只有簡單的生產工具,如青銅器的使用,只是比較石器要進步很多,后隨著金屬制品的發展,鐵器被用到了生產中,再后來加上牛耕,大大的提高了生產力水平。

第二、戰爭頻繁,導致土地流轉,甚至是荒蕪,從而是井田制受到破壞。

進入奴隸制后期,禮樂崩壞,政治制度開始受到挑戰,天子的威權幾乎不在,諸侯之間的征伐此起彼伏,大量的百姓被征集到戰場,人員大不斷減少,導致田地荒蕪。有很多諸侯國為了打仗把十二三歲的孩子都派上了戰場。

諸侯間不停的打仗,致使很多諸侯國人口銳減,土地無人耕種,從而影響國家的稅收,百姓的口糧更是無從談起,迫使很多的土地流轉,這也進一步的迫使土地往私有化方面轉變,井田制受到了挑戰,經過不斷的變法改革,井田制最終徹底瓦解。

第三、稅制的改革,變相的承認了土地私有化。

一切的方法和方式都是為了諸侯們的欲望,無休止的戰爭,導致人口的銳減,人口的銳減導致土地荒蕪,土地荒蕪導致稅收無法征集。

稅收是諸侯們唯一可以執掌權柄的依靠,所以為了自己的權柄,最好還是進行稅賦改革,那么改革的重點就是土地,由誰來種?

井田制已經無法調動百姓們耕種田地的興趣了,更無法滿足諸侯們籌集賦稅的愿望了,因此現在唯一能改變這一現狀的做法,就是承認土地私有制是合法的,但是在實行中也是阻力重重,因而并不徹底。

第四、變法改革為土地私有化奠定了法律基礎。

奴隸制后期的變法改革中,最徹底的莫過于商鞅變法了。商鞅變法打破了傳統的井田制的限制,讓土地私有有了合法的途徑。

商鞅變法最大程度地調動了百姓的生產積極性,不僅為秦國當時的國力增長添加了條件,而且把秦國的稅收的問題給解決了,更重要的是百姓的積極性的調動,另一方面,就是兵員的充足,再加上軍功制的形成,讓秦國無論從國力,民力,財力上都高出山東六國,也正是因此,嬴政才有了一統六國的實力。

秦統一六國后,實行的郡縣制影響了后世兩千年的時間,封建土地制度也“風風火火”了兩千年。

責任編輯:

留言與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