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論壇研討會現場。本版攝影:南方日報記者 梁鉅聰
“高水平對外開放將繼續成為當代中國的鮮明標志。”4月19日,在“讀懂中國·灣區對話”專題論壇主旨演講環節上,第十三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主任、原中國銀監會主席、中國證監會原主席尚福林分享了他的思考。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進一步為中國未來發展指明方向。“制度型開放是更高水平的開放。”尚福林表示。
與會專家學者提出,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一方面要對內加強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建設,推動國內國際標準接軌,持續放寬市場準入,以更大的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另一方面,對外也要積極參與國際經貿規則談判,為推動形成開放、多元、穩定的世界經濟秩序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建設統一大市場??
加快要素充分自由流動
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是實現高水平對外開放、打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重要依托,而其中的關鍵環節便在于打破顯性和隱性壁壘,實現資本、土地、勞動力、資源等要素市場統一,允許各種要素充分、自由地流動。
廣州人才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湯恩提出,人才是市場的關鍵要素之一,應減少影響其流動的障礙,最大化發揮人才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
“建設全國統一市場,聚焦人才要素的關鍵在于解決五個痛點。”湯恩表示,應適時適度調整人口戶籍管理制度,或針對緊缺人才推出相應的人才入戶政策,以緩解人才緊缺的難題;根據本地實際人才需求制定人才標準與引才政策;設立事業單位、國有企業等機構間人才橫向流動辦法,建立相應的人才評價體系;建立靈活用工統籌平臺;出臺創新人才扶持政策、建立創新人才項目孵化平臺、設立人才基金等,優化人才產業鏈以服務科技產業發展。
湯恩期待通過這些路徑,達到人才要素市場化改革的階段目標,促進人才有序流動,推動國內統一大市場的建設。
而隨著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數據作為新型生產要素,已快速融入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和社會服務管理等各個環節,深刻改變著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社會治理方式。
“統籌數據要素統一大市場建設是實現數據充分流動和有效供給的關鍵。為此我們認為,建設數據要素統一大市場,不僅需要建立一套權威通用的數據交易體系,更需要與之相配套的數據交易制度和治理體系。”廣東省交易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林少芬強調了建設數據要素統一大市場的重要性,并提出要讓制度先行奠定市場發展的基石,從頂層設計角度進一步優化戰略性全局性的制度和規范建設。
在數據要素市場方面,林少芬進而分析道,應發揮市場配置數據資源的決定性作用,以政府委托的數據運營商為紐帶,逐步形成以數據交易機構、中介、公眾等多類市場主體參與的數據流通外循環,進而構建數據要素市場運營的新模式。
林少芬表示,數據作為稀缺而富有價值的生產要素,具有可復制、可共享、無限增長和供給等特點,目前廣東正在探索利用二級數據要素市場,以市場競爭機制為主,鼓勵社會負責人進場交易的健全市場運行機制、交易規則和中介服務,推動多維融合,暢通數據要素流通大循環。
大力發展服務貿易??
積極對接國際貿易規則
2022年,我國貨物進出口首次突破40萬億元人民幣。在國創會學術委員會常務副主席、重慶市原市長黃奇帆看來,雖然我國已連續多年穩居世界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地位,但貨物貿易大國不等于貿易強國。
“貿易強國的突出標志是服務貿易和數字貿易。”黃奇帆指出,數字貿易占世界服務貿易總額的一半以上,要提升服貿水平,就要大力發展數字貿易。
“服務貿易是衡量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標志。”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同樣強調了服務貿易的重要性,“加快推進以服務貿易為重點的高水平開放進程,是中國加快構建發展新格局的重中之重。”
在遲福林看來,服務貿易是構建高水平開放新格局的關鍵因素。瞄準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正式生效一年來的發展機遇,他建言未來應開拓以中方為主體的RCEP服務貿易大市場,推動實現東盟各國從技術研發、生產服務到制造組裝的上下游產業鏈深度融合。
RCEP生效后釋放的政策紅利,也讓中國與東盟國家的合作上升至新臺階。全球化智庫創始人兼理事長王輝耀表示:“中國與東盟國家的溝通越來越多,制造業銜接越來越密,貿易越來越一體化,這是我們巨大的合作基礎。因此,我們要促進中國東盟經濟一體化,推動‘中國—東盟經濟圈’的形成。”
擴大制度型開放是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必然要求。中國正積極通過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積極參與國際經貿規則談判,邁向全球價值鏈中上游。
春華資本集團創始人、董事長胡祖六在視頻發言中表示,中國在全球貿易體系中的地位不斷提升,不僅因為人口眾多、地域遼闊、經濟規模龐大,尤為重要的是良好的營商環境和與貿易伙伴國之間通過貿易協定而形成的制度性安排。
“中國不斷擴大開放的戰略舉措也讓各國企業有信心在中國進行長期投資,并建立更穩定更持續的貿易投資關系,使市場在配置資源上能夠發揮更重要的作用。”胡祖六表示。
■觀點
境外參會代表關注哪些合作新空間?
在“讀懂中國·灣區對話”專題論壇上,來自全球近50個國家和地區的政治家、學者、企業家代表參會,圍繞論壇主題“中國式現代化與世界新機遇”與中方代表交流觀點。
不少境外參會代表表示,隨著中國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中國式現代化將為各國間的合作開辟更大的空間。
“新加坡多年來一直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堅定的合作伙伴。”新加坡前總理、榮譽國務資政吳作棟在視頻發言中說,東盟和中國正在商討升級雙方簽署的自貿協定,這將會為加深區域經濟一體化和鞏固基于規則的多邊貿易體系鋪平道路,也可以將雙方合作擴展到新興產業。
他提到,以數字經濟為例,中國數字經濟的規模在過去六年間翻了一倍多,東盟則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互聯網市場,這些條件都為雙方在這一領域的合作提供了廣闊空間,包括合作提升電子商務平臺的相互操作性和跨境貿易的便捷性等。
比利時前首相伊夫·萊特姆則表示,開放、互聯互通、具有包容性的貿易自由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好保障,“中國與歐洲應彼此保持開放,在貿易、科技和文化方面互通有無”。
在應對全球生態問題上,伊夫·萊特姆表示,無論是中國還是其他國家,都需要更重視氣候變化,以及其他影響可持續發展的全球挑戰。
“我們非常希望在粵港澳大灣區進一步發展中受益,大灣區也積極在全球尋找新的市場,我相信巴基斯坦在很多方面都是一個理想的市場。”中巴經濟走廊巴基斯坦前特使扎法爾留意到,廣東和港澳在貿易、制造業、科技等多個領域的綜合實力在全球都具有影響力,他期待巴基斯坦能與大灣區在更廣泛的領域開展深度合作。
●南方日報記者 黃舒旻 洪鈺敏
A03、A04版策劃:林煥輝 龔晶 統籌:馮艷丹 蘇力 譚超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