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舉人”為例,唐代的“舉人”考試要求參加者年齡在18-24歲之間,要經過三次鄉村考試和一次縣里的考試,通過后才有資格參加“進士”考試。
整個唐朝時期,科舉考試也經歷過起伏。早期的唐代,考試內容相較于明清時期還比較簡單,以詩詞歌賦為主,注重典籍知識。
到了高宗、肅宗時期,科舉考試逐漸變得越來越嚴峻,而參加考試的人數逐漸增多,競爭也變得更加激烈。考試內容也更加豐富多樣,除了詩詞歌賦以外,還有經學、史學、兵法等多個科目。
這種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為唐代社會帶來了一股新鮮的氣息。有才華和知識的人,不再像以前那樣受制于門第和關系,有機會通過自己的努力進入官場,為國家和社會做出貢獻。雖然考試制度也存在一些問題,但它為唐代的政治和文化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總體來說,唐代科舉考試對于唐代文化和教育的發展具有很大的推動作用,在唐朝時期得以穩定運轉,并延續到明清兩代。
初 唐 一 望族仕宦的“迷 茫”期
唐初的望族政治處境較為復雜。唐初是一個建立在玄武門之變后的新朝,對原來的貴族進行清洗,一些原來的大臣、宗室都被清除出朝廷,望族則成為了新朝的主要得力支持。但是,望族確實在唐初的政治中處于弱勢地位。
首先,唐初的皇帝李淵及其政治顧問們并不信任望族。因為望族主要是從唐高祖及唐太宗時期逐漸積累的財富,對于唐初的領袖來說,他們過于龐大的勢力和財富擁有讓人忌憚。
其次,唐初的政策不利于望族。為了確立皇權,唐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削弱望族的勢力。李淵采用了“優賢招士”政策,大量選拔民間英才而非望族子弟,使得望族的勢力逐漸弱化。
但是,盡管望族處于較為弱勢的地位,他們依然是唐初新朝的得力支持,尤其是在朝廷政治上的掌控和統治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望族仍然占據著很多重要職位,如太常卿、中書令等。
作為占據唐朝社會最高階層的一群人,望族對李唐政權的態度是復雜的,有好有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對唐朝的建立持支持態度:李唐政權在取得統治地位之后,通過各種手段鞏固自己的地位,穩定社會秩序,這對于望族的利益來說是有益的,因為他們在社會、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地位相對較高,需要一個穩定的政治環境來保證自身的利益。
對唐朝政策的一些不滿:隨著唐朝政權的不斷發展,政策也在不斷調整,有些政策對于望族來說是有不利影響的,比如唐玄宗晚年推行的勸課法,對望族的家族教育和傳統文化有一些沖擊;又比如唐朝后期推行的兵役法和官僚制度改革,對望族的特權和利益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沖擊。
對唐朝政權的忠誠度:作為社會最高階層,望族在唐朝政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他們需要通過表現自己的忠誠來獲得政權的信任和支持,因此在唐朝政治中,望族往往表現得比其他階層更加忠誠。
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初唐時期的望族仕宦之途上依然有許多未知和迷茫的地方。
中期 一 望族仕宦的積極發展時期
唐朝中期相對穩定,國力強盛,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也不斷提高,為望族仕宦提供了更好的發展環境。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經濟、文化方面的優勢為士人提供了更多的發展機會,一些望族仕宦借此實現了自身的身份轉型。
實行科舉制度,使得選拔官員的權力從世族手中逐漸轉移到了中央政府,這樣使得望族仕宦也有機會通過科舉考試升遷。
首先,唐朝中期的改革推動了官僚制度的完善和中央集權的加強。唐太宗時期開始的科舉考試制度不僅突破了封建世族的世博繼承制度,也讓中央政府有了更大的話語權。
唐朝中期開創了九品中正制,從而規范了官員的選拔和晉升,不再僅僅依靠世族的背景。同時,唐朝中期延續并加強了唐太宗時期的保障制度,讓官員更加穩定和安心,而不必擔心因為政治傾向而被遷調或降級。
其次,唐朝中期的經濟發展讓中央政府有了更多的資源和手段。隨著唐朝經濟的繁榮,稅收的增加和新興產業的興起,中央政府可以更加依靠自身的資源和手段來選拔和任命官員。與此同時,中央政府也逐漸建立了一套完善的選拔和任命制度,使得世族的權力逐漸被削弱。
唐朝中期,望族逐漸成為統治階層的最高層,擁有更多的機會和優勢,他們可以享受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的特權,地位得到了進一步提高,為仕宦提供了更多的機會。
望族家庭通常有更好的教育條件和門第背景,容易獲得更好的成績和更高的官職。這樣,他們逐漸在政治上占據了優勢。望族通常有更廣泛的家族關系和社會聯系,能夠互相支持和幫助。他們之間能夠形成緊密的家族網絡,在政治上共同發揮影響力。
望族家庭有更多的財富和資源,能夠為子孫提供更好的教育和生活條件,也能夠收買官員和向政府繳納更多的稅款,并從中獲得更多的回報。
這些經濟實力也成了他們在政治上影響力的來源。望族家庭通常有更高的文化修養和社會地位,在社會上享有更高的聲望和影響力。這些文化影響也能夠為他們在政治上打下基礎。
晚期 一 望族仕宦穩定發展時期
在唐朝晚期,雖然有過安史之亂等大規模動蕩,但是在唐玄宗和唐肅宗的治理下,政治形勢逐漸得到穩定。唐玄宗任用宰相李林甫等人,加強了中央集權,控制了地方豪強的權力,使得政治局面逐漸平穩。
在這樣的政治環境下,望族仕宦的穩定發展得到了保障。他們依靠其龐大的社會關系網絡和精英人脈,成了官場上的重要勢力。望族在官場上擁有人脈、財力和權勢,能夠有效地推動其家族成員的官場晉升,為望族的穩定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除此之外,唐朝晚期名門望族的經濟發展主要依靠土地經營、商業貿易和政治上的特權。
許多名門望族都擁有大量的土地,他們利用土地種植經濟作物和經營農業,他們投資商貨、開設店鋪、從事傳統工藝品制作等活動,獲取商業收益。
除此之外,許多名門望族通過政治上的特權獲取豐厚的經濟利益。例如,他們可以擔任稅官或官員,掌握國家資源,從而擁有巨額的收入。
在唐朝晚期,望族為了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和聲望而積極參與各種文化活動。他們通過詩歌、書畫、音樂等領域的研究和創作來表現自己的才華和修養,同時也為自己爭取更高的社會地位和名望。
望族中的文化精英經常組織文藝團體和學術研究機構,以加強彼此之間的聯系和合作。他們還會向政府官員和各大社會集團展示自己的才華和學識,以期獲得更好的社會認同和支持。
尤其是文學領域,望族成員常常投身于寫作和學術研究中,力圖通過自己的文學作品和學術成就來獲得社會肯定和尊重。同時,他們也會積極參與文學界的爭論和活動,為自己和同行爭取更多的話語權和發表機會。
由于朝廷對選取官員的要求逐漸提高,除了文化修養之外,還要求政治素質、道德品行等多方面的考察。這樣,權貴家族的子弟在科舉中逐漸失去優勢,社會逐漸趨向平等和公正。
總之,唐朝晚期官僚體制完善和科舉制度的建立,為望族子弟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同時也促進了士人階層的普及和文化的發展。
科舉制對名門望族的影響
1、通過科舉制可以使一大批寒門子弟躋身于官宦之列,從而擴大了統治集團的基礎。科舉制度在社會上是一種底層階級上升的通道,它為廣大平民百姓進入統治集團提供了條件。
唐朝初年,社會動蕩和階級矛盾尖銳,政治黑暗腐朽,導致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和人民起義。在這種情況下,統治者要想鞏固其政權、穩定其統治秩序和社會秩序、擴大其統治基礎和統治范圍就必須建立一支強大的、具有較高政治素質和文化素養的官僚隊伍。
但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想要建立一支高素質的官僚隊伍是不可能實現的事情。于是統治者便采取了大量收羅人才、建立門閥士族這種方法來培養自己統治集團內高級官僚,從而達到鞏固統治基礎、穩定其統治秩序和擴大其統治基礎這個目的。
從某種意義上說科舉制為唐朝中后期士族大發展提供了一個通道。
2、科舉制度可以使許多出身于名門望族的官員得以入仕為官,從而對他們本人及家族產生重要影響。
唐朝初期建立時,在中國歷史上首次確立了一種選官制度——科舉制。
科舉制以考試作為選拔人才、選拔官吏的主要途徑,它使中國傳統社會從貴族政治過渡到平民政治;它突破了門閥政治對人才的壟斷和限制。由于科舉制是通過考試來選拔官員,這就打破了貴族世襲統治,因而它對中國封建統治者統治的加強起到了重要作用。
首先由于科舉制使得門閥士族內部出現了一批新的統治力量,這些人由于接受過良好教育可以更好地為他們服務。
于是他們開始越來越多地與下層社會交往,而且由于受到唐朝政權本身和其門閥政治勢力的雙重影響,他們也越來越注重對士族文化背景和生活習俗進行改造,以適應自己統治集團內部的需要。所以說科舉制對他們家族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其次由于科舉制是通過考試選拔官員,這就使這些出身于門閥士族的士人有了更多為國家、為社會服務的機會。
由于這些出身于名門望族和士族階級人員,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接觸下層人民和了解下層人民生活狀況,于是他們可以利用這個機會來對自己家族進行一些改革,為他們家族重新注入新鮮血液、改善其家族的發展狀況。
筆者觀點
科舉制對社會階層流動的積極意義是毋庸置疑的,這從唐代進士入仕情況可見一斑。
唐朝時期科舉制對各階層人才都有開放度,即使是下層官員也能通過科舉制得到官職,這也是唐代科舉制度存在合理性和生命力的證明。
在中國歷史上,科舉制一直都是以社會底層為主體建立起來的,但是隨著科舉制度在整個中國歷史上影響越來越大,朝廷選拔人才時越來越傾向于任用社會上層人物為官。
這是因為在唐朝時期,統治者通過科舉制選拔人才已經成為一種風氣,并且有許多下層官員通過科舉考試進入上層官僚隊伍。這對于整個國家政治體制以及社會風氣來說都是一種非常好的轉變。
參考文獻
1、陳旭麓:《中國士人集團研究——以唐代為中心》,載《歷史研究》1998年第4期。
2、裴俊偉:《科舉制的興衰與中晚唐的社會流動——以唐代為中心(上)》,載《中國史研究動態》2001年第5期。
3、謝國楨:《兩稅法制度及其影響——兼論兩稅法在中國歷史上的作用、地位和影響——以唐代區分(下)》,載《中國史研究動態》2003年第4期。
4、許良英:(中)唐長孺、鄧廣銘:《唐代家族制度與士族政治的變遷——以科舉制為中心(中)》,載《歷史研究動態]1999年第2期。
5、汪裕超:(中)黃仁宇:“科舉制度與中晚唐”,載《中國歷史研究通訊|2000年第5期;張光直:“從南北朝到唐中葉”,載郭大昌等編的教材《中國通史新編──隋唐五代部分(上)》,人民出版社,1999年。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