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宋代軍醫制度了解,古代戰場上老軍醫是如何煉成的?

日期:2023-04-14 11:41:19 作者:fuli 瀏覽: 查看評論 加入收藏


同時,統治者為鼓舞士氣,對傷病將士的重視,在醫療救護方面也有所偏重。根據歷史的經驗證明,軍中疾病的存在,將會大大影響戰局。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襲,秦漢為進一步保障自己的軍事力量,對軍醫較為重視,這一定程度上推進了戰傷外科的發展。

軍隊負傷人員情況的的“折傷簿”,還專門載有醫護人員的考勤記錄、疾病統計,如登記傷病將士情況的軍隊名冊、病假批復條、負傷記錄簿等。這一時期西北邊防軍隊中有關負傷人員的記錄,較為周密,可知確有軍隊醫護人員。

魏晉南北朝時期,軍隊醫護人員多為宮廷醫者,不斷積累醫療經驗。東晉安帝義熙五年,為抗擊南燕帝慕容超的奢靡掠取,時任中軍將軍的劉裕率軍北征。隨軍征戰的彭城人劉涓子,善治金瘡,為受傷將士“以藥涂之,隨手而愈。”

經過劉涓子涂敷醫藥,受傷將士多能痊愈。還將治療經驗編纂成書《劉涓子鬼遺方》,即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外癥癰疽及金瘡方面的專著,對后世醫學影響深遠。但是當時的醫生還不能叫做軍醫,大多是隨侍帝王一人,軍隊中的將士極少得到醫護,以此僅能表明這個時期積累了一定的醫療經驗,促進了軍事醫學的發展。

隋唐至五代,是古代軍醫的發展期。一是更加注重外科人才的培養,二是軍隊醫護人員醫治對象范圍逐漸擴大。兩晉南北朝時期,軍隊醫護人員主要為統治上層服務,唐代開始轉為為軍兵服務,地方各營還設置有“檢校病兒官”,主要負責每日巡查傷病軍兵病情和飲食起居情況,以便及時發現并安排醫治。

為有效保障國家實力,統治者十分關心軍民的藥物配給情況,為軍民贏得更多的醫療保障。由太醫署為軍兵配置治療傷寒、瘧疾等軍隊疾疫的藥品,并根據疫情輕重緩急,將藥品交由將官分發至患病軍兵。史料中也開始提及“軍醫”。宋代及之后負責軍隊將士和軍獸的醫護工作者,也得益于“軍醫”的出現,擁有了簡潔、準確的稱謂。

2.宋代軍醫

宋代是軍醫發展的關鍵期,趙宋王朝建立初期,確立了先南后北的統一戰略。南征北戰之時,命軍醫隨軍出征。在戰事頻繁之際,軍醫的作用逐漸得到重視。古代行軍作戰時所遇傷情多樣,為了適應戰爭需要,軍醫應在打好醫學教育的基礎上,不斷積累實踐經驗。

宋代經濟文化的發展,提高了對人體骨骼的認識,促進了外科的發展。宋代王惟一所撰《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與所鑄“銅人”,按照人形尺寸,依次詳細闡述了手足三陰三陽經脈和任、督二脈的循行路線,簡明扼要地論述了每一經穴的主治方法。

《圣濟總錄》中關于醫療器械的介紹,除了傳統的“一針二灸三火罐”外,還提及刀、鉗、鏜、剪、鑿、錘等器械。砭鐮即早期的手術刀,治療病情的記載如下:一是主治血凝,“血實蓄結腫熱者,治以砭石”,具有活血功效。二是主要治療由細菌感染引起的丹毒,“毒氣入腹,則能殺人。治法用鐮割,明不可緩故也。”

此外,還用于治療眼病、瘡癰等方面。雖然前代軍醫也提及不少,但明確涉及人醫和獸醫分類的軍醫,是在宋代。因為宋代氣候不適宜養馬,馬政不昌,牲畜疾病較多。為抵御少數民族政權的軍事進攻,宋代尤為重視馬政,宋代軍醫主要負責軍隊將士和軍獸的預防醫護工作,這也推動了宋代軍醫醫獸技術的進步。

二、宋代軍醫的管理與選拔

宋朝尤其注重醫學,尤其是對于軍隊醫學的重視超過歷朝歷代,這也出于他們經常和北邊西夏、遼國等起戰事的因素,所以迫于維護國防的原因,宋朝統治者對于軍隊的建設尤為重視,一方面他擔心北邊少數民族政權來犯,一方面又不敢對軍隊將領放權,所以軍醫的配給權一般都是由中央掌控。

1.中央選派

軍醫需要掌握的學科,主要有大方脈兼風科、小方脈、針科(包括灸科)、眼科、產科、瘡腫科(包括折傷科)、金瘡兼書禁、口齒兼咽喉科等,其中金瘡科為戰傷外科。以上課程內容多為太醫局教授,一定程度上表明軍醫特別是軍隊外科醫生多由太醫局培養、派遣,可知軍醫教育與一般醫學教育相通。

宋代官方醫學教育的特點之一,是分設主掌醫政和醫療,向軍旅、官衙、學校派出醫官,管理醫藥等事宜的翰林醫官院,專門造就醫學人才,設醫事行政和醫學教育分工明確的太醫局。此外,御藥院、和劑局等官方機構,一定程度上也有效配合,派專人至軍營給藥、治療將士。

首先,關于太醫局選派,太醫局是宋代中央的醫學教育機構,以教養醫官為主要責任。對于在京諸軍的醫療工作,太醫局的醫學生用力不少。即使是經過層層選拔而推舉到太醫局的醫術精練的醫人,也要經過嚴格的考試程序。

宋神宗曾經規定太醫局的上舍生和內舍生要輪流治療各營將士的疾病,并制定相應的功績考核標準。

功過自有標準而定,賞罰自有記錄可查。在救助病患的同時,也豐富了醫人的醫治經驗。宋哲宗也曾于紹圣元年命令開封府關太醫局取熟藥療治,逐廂使醫學生看視并給錢,可知當時為京師軍隊醫療工作服務的,部分為太醫局的醫學生。

其次,翰林醫官院的選派,翰林醫官院是宋代最高醫政機構,其醫官也會被適時派往京畿地區以及地方軍隊,承擔臨時性的軍醫工作。太醫院每三年進行一次差官比試,選擢高業之人三數名,交給翰林院安排,并加以酬獎經驗老道、醫術高明醫師。

可知宋代統治者對翰林醫官,及包括軍醫在內的習醫之流的勸勉與鼓勵。

2.軍隊醫療管理

其一,為保障軍隊有效作戰,穩定軍心,宋代常由官方醫藥機構配制醫藥,賞賜給軍隊;或者由和劑局支付,派發醫藥錢物。并在傷情嚴重時,派醫診視。此外,統治者還會下發詔令,加強對軍隊有生作戰力量的保護。

其二是對軍隊將領醫藥賞賜或派醫生診治,派醫生前往安撫診治患病將士,補給方面仍按原待遇配給,并在當地為將士設置粥藥,以鼓舞士氣。

其三是下發醫詔,如果當以有什么突發性疫情,統治者就會下發一道詔書,派遣醫生前往支援,令翰林醫官院所用醫藥均由戶部從和劑局支付;駐泊醫官治療所用藥物從逐州歲賜合藥錢內支付。

宋代軍醫的選派,作為保障軍隊有生力量的重要一環,為統治者鞏固軍事力量,以達到增強國家實力方面,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宋代軍醫通過層層嚴密選拔,由中央、地方州府選派,配之以官方招募,組成不容忽視的醫療隊伍,又根據醫治對象的不同,分為人醫和獸醫。

這些軍醫要使自身具備或攜帶的醫療資源發揮最大作用,軍醫需要根據自身素質和實踐經驗,對照將士的身體條件、所處環境等,提前做好預防與醫護的前期準備工作,以確保自身的醫療狀態達到最高水平,即使是某些特殊情況也能快速適應。

實踐經驗的積累,速效藥方的配給,急救方法的靈活掌握,遇到緊急情況才能展開簡單直接的對癥治療,有效降低軍隊的傷亡。

三、總結

總之,做好軍醫的合理編制,并進行有效及時的醫護,表明統治者深深關切的同時,也為軍隊將士注入了定心劑,一定程度上維護了軍隊的穩定,激勵將士的信心。理解宋代的醫者關懷,了解宋代人文理念的發展,從而以史為鑒,吸取合理成分,為進一步健全現代部隊軍醫體系。

參考文獻:

1、《宋代軍醫的選派與管理》

2、《宋代軍醫研究》

責任編輯:

留言與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