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幕府制度的特點
幕府職能多、規模大。傳統的幕府受朝廷的嚴密控制,發展受限,職能較單一、規模較小。以明清幕府為例,一般均設有刑名和錢谷二幕職,大一些的幕府也不過另有掌登記注冊的掛號、掌信函的書啟、掌催征賦稅的征收等職。及至晚清,大勢已變。面對內憂外患,清廷在軍事上的軟弱無力,導致了地方督撫權勢在鎮壓太平天國等人民起義過程中迅速膨脹。此后,洋務也主要由地方督撫發端、行事。到20世紀初實行新官制前,清廷設立的新機構只有1861年的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和1885年的海軍衙門兩個中央機關。總理衙門雖然總攬了所有與外國有關的外交、軍事、財政、交通、礦務等大權,但它主要是行政主管機關,各項具體事業均由地方督撫主持。海軍衙門設立較晚,而且其實權實際上掌握在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手中。事務繁雜,需要廣攬人才,于是地方督撫一再增聘幕僚。容閎描述曾國藩幕府稱:“當時各地軍官聚于曾文正之大營者不下百人左右,幕府之外更有候補之官員,懷才之子,凡法律、算學、天文、機器等專家無不畢集,幾于全國之人才精華匯集于此。”(5)容閎所指的幕僚為參謀人員,若通觀全局,曾國藩聘請的幕僚應達四百人之多。薛福成稱其“已囊括世務,無所不該”(6)。不僅曾國藩幕僚的數量龐大,晚清的其他重臣,如李鴻章、張之洞、袁世凱莫不如此。在李鴻章幕中,有經辦各種軍事工業和民事工業者,編練習新式海陸軍者,辦理對外事務者,還有傳統的辦理文案、錢糧等各項事務者,功能完備。
幕僚不能選調官員的成例被打破。在傳統幕府制度下,幕僚想成為政府官員,須通過科舉考試。也有幕僚一邊借幕府糊口,一邊參加科舉考試,一旦考中,即獲得了為官資格,但未必能馬上得到實缺而離開幕府,所以仍會暫留在幕府。以汪輝祖為例,他從1752年任其縣令岳父的幕僚起,在職長達34年之久,先后做過16位縣令的幕僚。其間,他參加了8次科舉考試,終于在1768年中了舉人,1775年中進士,但是直到1786年他才得到一個縣令實缺,結束了幕府生涯。“雍正元年(1723),清廷曾下令各督撫將品質優秀,才具優長的幕僚上報吏部,以備簡選為官……但是,清廷規定的條件苛刻……并沒有多少幕僚實受其惠。”(7)而晚清幕府則成了幕僚的進身之階,許多沒有科名的人經幕主推薦踏入仕途。這方面,曾國藩的幕府最為典型。曾國藩保舉幕僚一方面是為了籠絡人心,另一方面也與其整頓吏治,恢復被太平天國運動打亂的地方政權有關。咸豐初年,他就開始保薦其幕僚出任地方官,但未獲批準。1860年,清廷任命曾國藩為欽差大臣、兩江總督。慈禧政變成功后,命他統轄蘇、皖、贛、浙四省軍務。之后,曾國藩便大批保奏其幕僚出仕,其中不少人被破格重用,如李鴻章和沈葆楨由四品道員直升為二品巡撫,郭嵩燾和李瀚章則兩年升三級而位至巡撫。“保案累牘,世職云起,浸浸乎有官多于民之勢。”(8)先后追隨曾國藩的四百多位幕僚中,大多受過其舉薦。之后,李鴻章也保薦了不少幕僚出任實缺,如舉薦張樹聲、劉秉璋、潘鼎新、劉銘傳為督撫,還有更多的人被提為各省提督,僅實授各省提督就多達17人,涉及11省區,可見李鴻章幕府勢力之大,影響之廣。(9)
幕僚成份復雜化。傳統幕僚主要是窮困不得志的讀書士子、鄉紳和紹興師爺等沿襲式的專業人士。而晚清幕府需處理的事務越來越紛繁復雜,且大多是前所未遇的新問題,研讀四書五經出身的讀書士子和師徒相沿的紹興師爺遠無能力應付,各種身懷一技之長的人被聘入。此時幕僚身份大體有以下幾種:一是地方上沒有入仕的士紳,如張樹聲、羅澤南;二是清廷的地方小官,如潮南知縣朱李孫飴;三是被清廷降革的官員,如丁日昌、張佩綸;四是清廷分發的候補人員,如黎庶昌、王安定;五是通達洋務的知識分子,如馮桂芬、薛福成;六是近代工商業經營者,如鄭觀應、唐廷樞;七是赴外國留學生,如伍廷芳、辜鴻銘;八是外國人士。值得一提的是外國人任幕僚的現象,主要集中在李鴻章和張之洞幕府中。李鴻章“用外國人做顧問、教習、海軍軍官、艦長、倉庫管理員、制造局幫辦、軍事教習,甚至他的外交談判代表”,“那些承認李鴻章地位并且忠實為他服務的外國人都受他的尊重,并且薪金優厚。”(10)而張之洞在引進技術、設備和人才方面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通過委托出使各國大臣代為聘請、直接托國外著名廠家推薦代雇、由已聘外國人引薦而來、委托外國友人或本國駐外友人代為物色等途徑聘請了眾多外籍人才。他有嚴格的聘用標準,甚至提出了對實業、教育、軍事三個領域的行業要求。張之洞引進的外國人才涉及軍事、鐵路、礦冶、教育、紡織及農、工、醫等部門,“張幕中洋員應有300人以上,在晚清的封疆大吏中,張之洞幕府中洋員人數之多,技術、知識層次之高,無人出其右者。”(11)
晚清幕府制度的作用
穩定了清廷的統治。晚晴時期,群眾的反抗斗爭不斷,嚴重威脅清朝的統治。但反抗起義并未致其覆亡,在很大程度上應歸功于晚晴幕府。為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清廷飭令各省舉辦團練。曾國藩認為團練不足恃,遂組建了湘軍,士兵由營官自招,具有高度向心力,集幕僚、將官于一身的各級將官對曾國藩懷有效忠之心。湘軍有勇猛的戰斗力,一舉摧毀了太平軍。除了為戰爭出謀劃策以外,幕僚為籌集糧餉起了重要作用,立下汗馬功勞。同時,曾國藩提拔了李鴻章,發展了淮軍。太平軍被鎮壓之后,捻軍力量壯大,華北面臨巨大威脅。在鎮壓捻軍起義中,淮軍發揮了重要作用,“用了不到兩年的時間就把捻軍投入血泊之中”(12)。可見,以曾國藩和李鴻章二人為代表的幕主在幕僚的輔助下,鎮壓了太平天國和捻軍起義,改變了當時的政治格局,一定程度上穩定了清廷的統治地位。
推動了中國早期近代化的發展。在晚清鹽政的改革中,陶澍幕府采取的以票鹽代替綱鹽,打破壟斷的措施,已有近代特征。林則徐在廣州禁煙期間,即召集通曉外語的人才入幕,翻譯西方書籍,收集外國情報。隨著西方列強入侵,西學東漸,中國早期近代化的啟動已成當務之急,而晚清幕府即致力于此務:政治上,李鴻章幕僚早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后就呼吁整頓吏治,改革司法制度,采用君主立憲政體;而袁世凱幕僚也積極倡導憲政改革。經濟上,李鴻章、張之洞、袁世凱幕府都主張振興實業,突破了往日重農抑商的思想,采取官辦、官督商辦和官商合辦等方式,開辦了輪船招商局、開平礦務局等民用企業。軍事上,李鴻章幕府籌海防、練海軍,建成了北洋艦隊;袁世凱幕府編練的北洋新軍采用西方軍制,是近代中國第一支真正的近代化軍隊。在文教上,李鴻章幕府在上海設立廣方言館,培養翻譯人才;張之洞幕府在中法戰爭后著手新式學堂的創建,“博考外國各項學堂課程門目,參酌變通”(13),先后創辦了廣東水師學堂、自強學堂、武備學堂,還主持制定了中國第一部實施的學制。可見,晚清幕府的改革精神推動了中國早期近代化多方面、多層次發展,為中國的近代化事業奠定了基礎。
為晚清造就大量人才。龔自珍言清朝已有衰世之相:“左無才相,右無才史,閫無才將,庠序無才,士隴無才民,廛無才工,衢無才商”(14),故晚清幕府重視求才和育人。陶澍把培養人才放到重要位置,“于勸學造士之道,每兢兢借為先務”(15)。蕭一山評價稱“中興人才之盛,多萃于湖南者,則全由于陶澍種其因”(16),曾國藩亦仰賴陶澍的提拔。曾國藩也愛才,他曾致信胡林翼說:“若能引出一班正人,倡成一時風氣,則侍與公所借以報國者也”(17)。他將天下事概括為軍事、吏事、餉事、文事四類,要求其幕府人員每人自選一項進行習練,不定期進行考試,并親自出題、閱卷。對此,時人評價甚高,就連后期與其不睦的左宗棠仍寄挽聯曰:“知人之明,謀國之忠,自愧不如元輔。”(18)其他如胡林翼、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袁世凱等幕主在培養人才方面較為遜色,因他們重在使用,但也都禮賢下士。這些人才在佐人為治的同時,也使自己得到了鍛煉,不少人都成為社會各個領域翹楚,僅以外交為例,如出使美、法、意、比四國的薛福成;出使英國的郭嵩燾、羅豐祿;出使美國的陳蘭彬、伍廷芳;出使西、德的黎庶昌;出使法、印、朝的馬建忠等,均出自晚清幕府。
晚清幕府是在新的歷史背景下產生的一種新的幕府形態,在面對困局時能夠因時而變,致力于解決實際問題,對近代中國社會轉型產生了積極影響,但同時也帶來了消極影響。如,開保舉之風,使官吏的隊伍越來越龐大,導致清廷冗官冗員、人浮于事、行政效率低下的弊端更加嚴重。又如,晚清幕府在經營洋務企業時無科學制度和方法,導致大量人力、財力、物力的浪費,使得洋務運動廣受詬病。以上僅略述一二,有待進一步研究探討。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