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困惑的,遠不止任靜一個人,為了讓全市二百多名到村工作大學生對基層工作找到新思路、打開新局面。汾陽市及時制定了《市鎮村三級干部隊伍“導師幫帶制”實施方案》,按照補短板、強弱項、提能力的總思路,“理論政策面對面講解”“工作實務一對一指導”“文字寫作手把手幫帶”“釋疑解惑心貼心交流”“思想作風硬碰硬糾正”“關心關愛實打實解難”的指導思想,“一對一”幫帶、“手把手”傳經,引導他們在農村工作的實踐歷練中增長才干,增強本領。
左滑解鎖更多相片
與此同時,根據到村工作大學生兼任村級報賬員的要求,該市堅持“缺什么補什么”的問題導向和“用什么補什么”的需求導向,由市委組織部、市現代農業發展服務中心成立聯合課題設計小組,優化設置課程,邀請專家組成“頂級授課團”對380余名鄉村“錢管家”授課,切實為學員安排一堂堂“解渴”課程。此外,該市文峰街道舉辦“到社區工作大學生面對面”活動、太和橋街道成立“青年學習小組”、賈家莊鎮舉辦“大學生村官”大講堂、肖家莊鎮建立“崗前初訓+分期輪訓+重點專訓”全鏈條培訓體系,通過一系列活動,不斷提升年輕干部政治素養和到村(社區)工作能力。
制度保
讓鄉村振興的“新血液”留得住
“為精準做好‘鄉村振興萬人計劃’,我們針對全市到村工作大學生學歷高、年紀輕、有外地人的現狀,通過建立‘六個一’保障機制和開展‘八個一’活動,確保他們下得去、蹲得住、干得好。”汾陽市委組織部分管負責人說。
演武鎮師家莊村到村工作大學生孟鑫是一名來自忻州五臺的90后,來汾工作后,“話語不通、吃住行”等方面的問題曾一度困惑著她,該鎮黨委了解情況后,指導轄區各村對到村工作大學生要關心關愛,安排辦公室、辦公桌椅、被褥等工作生活用品,確保他們扎根基層、服務一線。
為切實解決到村工作大學生的后顧之憂,指導他們做好鄉村振興工作。汾陽市建立“六個一”保障機制,由市財政投入200余萬元,統一為每位到村工作大學生配備一臺電腦、一張辦公桌、一間辦公用房、一套健康包、一個工作餐、一套黨報黨刊,為他們創造良好工作生活條件;指導到村工作大學生扎實開展制定一個自我規劃,走訪一遍基層群眾,記錄一本民情筆記,繪制一幅家底地圖,寫好一份調研報告,作出一份公開承諾,聯系一戶困難家庭,辦好一些惠民實事“八個一”活動。目前,全市到村工作大學生圍繞鄉村振興走訪聯系基層群眾7萬余人次,幫辦實事好事1500余件,排查和化解各類矛盾糾紛350起。
全面用
讓鄉村振興的“新力量”有看頭
近幾天來,一個題為“杏花村里杏花開 我為鄉村代言”的視頻在朋友圈里悄然“火”起來了,視頻里11名朝氣蓬勃的到村工作大學生用陽光燦爛的笑容“組團”為杏花白酒專業鎮代言。
組建“生產托管到村工作大學生宣講團”,在全市各村巡回宣講300余次;通過“魅力石莊”抖音號,開展“青春約定”系列宣傳52次;67名到村工作大學生協助村內做好1500余畝土地整治的資料報備等工作,集體增收5000萬元;提出村集體經濟發展、產業發展意見建議50余條,協助制定經濟發展計劃20余份……
汾陽市還綜合到村工作大學生的專業技能和知識水平,從任職村實際需求出發,安排他們兼任網格員和“e路汾陽”APP管理員,鍛煉他們在基層治理工作中組織動員和協調處理能力。
同時,該市還引導到村工作大學生黨員爭做群眾的“教導員”“宣傳員”和“服務員”,幫助村級黨組織宣傳、引導、發動群眾,筑牢群眾“聽黨話、跟黨走”的思想根基;運用網絡媒體等現代技術手段,指導村黨組織規范“流動黨員”管理,豐富“三會一課”“主題黨日”等組織生活形式,為村內老齡黨員、困難黨員等“蓄能充電”,切實提升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不斷增長為民服務、建設鄉村的真本領。
戰鼓催征馬蹄疾,征程萬里風正勁!全市到村工作大學生,在充滿希望的田野上,正奮力書寫著新時代的“青春之歌”!
供稿 | 王 波
汾陽黨建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