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齊魯賓禮制度極為重要,究竟為人們帶來了什么作用?

日期:2023-04-18 11:36:13 作者:fuli 瀏覽: 查看評論 加入收藏


在春秋時期,“禮”主要表現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和道德信仰體系,即通過一整套完整的禮儀制度來規范人的行為方式,進而達到維護等級制度和鞏固統治的目的。

賓禮是禮儀中的一種,它是指君主或諸侯在接待臣民時所遵循的禮節,也就是君主或諸侯在接待自己的臣民時所遵循的禮節。

在《禮記》中對于賓禮有著明確規定:“賓者,禮也。事君者曰朝,事臣者曰夕。朝于君曰朝,夕于君曰夕。”

這段話翻譯過來就是說:君主接待臣子時所遵循的禮節是:“當君主接見臣下時,臣子向君主叩頭行禮;當君主接見臣下時,臣下向君主叩頭行禮;當君主接見臣下時,臣下向君主叩頭行禮;當君主接見臣下時,臣下向君主叩頭行禮。”

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出賓禮具有兩大特征:

首先賓禮具有政治性。在政治活動中,為了維護某種特定的社會秩序和制度就需要有相應的禮儀制度來加以保障和維持。而作為國家政治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的禮儀制度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國家政權的合法性和穩定性。

其次賓禮具有宗法性。

春秋齊魯賓禮制度

春秋時期,齊魯地區的禮樂制度既受到周文化的影響,又受到當地文化的影響,因此在禮樂制度上呈現出多種形式。在這種情況下,齊魯地區的禮儀制度呈現出多種特點,主要有以下幾種:

西周時期的禮制主要是在宗法血緣關系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這種禮制以宗法血緣關系為基礎,即“親親”與“尊尊”相結合。到了春秋時期,雖然宗法血緣關系被逐漸打破,但是宗法血緣關系卻并沒有消失。

周人所說的“親親”與“尊尊”相結合的思想仍然體現在齊魯地區禮制之中。因此齊魯地區的禮儀制度既有周禮,又有當地文化特色。

第二,在賓禮制度方面,齊魯地區雖然受周文化和當地文化影響較大,但也呈現出了自己的特點。首先是在禮制內容上受到周文化和當地文化相結合的影響;其次是賓禮制度具有多元一體和兼容并蓄的特點。

第四,在賓禮制度方面,春秋時期齊魯地區的禮儀制度不僅具有多元一體、兼容并蓄等特點;而且還具有禮制內容豐富、影響較大等特點。總之齊魯地區禮制內容豐富、影響較大是其在賓禮制度方面所呈現出特點之一。

第五,在賓禮制度方面,齊魯地區的賓禮制度也存在著一些共同的特點,具體有以下幾點:第一,在禮儀制度方面,齊魯地區的禮儀制度表現出多元一體的特點。由于齊魯地區文化交融較為廣泛,所以其禮制既受周文化的影響,又受到當地文化的影響。

第二,在賓禮制度方面,齊魯地區賓禮制度表現出兼容并蓄和多元一體的特點。齊魯地區雖然受周文化影響較大,但是在賓禮制度方面卻保留了周文化中“親親”與“尊尊”相結合的思想,同時又融合了當地文化中的其他思想。

春秋齊魯賓禮衰變

到了春秋中期,齊魯地區的賓禮制度也開始出現衰變,從《左傳》中可以看出,以魯國為例,在《左傳》中所記載的魯國的禮樂制度中有“九賓”之禮。

九賓即是賓王、賓公、賓師、賓主、賓臣、賓禮、賓正和賓御九種人,在《左傳》中的“九賓”之禮其實是對《禮記》中“九賓”之禮的繼承與發展,魯國在周天子那里所受到的禮遇也逐漸減弱。

在這一時期,齊國賓禮制度也出現了衰變的現象。齊國賓禮制度是對周禮中“六辟”之禮的繼承與發展,“六辟”即是“辟君、辟臣、辟民、辟官、辟兵和辟禮”,其中以“辟君”最為重要,因為它代表了西周時期天子的權威。

齊國賓禮制中對君主權力進行了削弱,而且對天子權力的削弱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君主權力逐漸減弱,在《左傳》中記載齊國國君在魯哀公十四年“以宋之宋也為諸侯而請與君”。

二是齊國賓禮制中君主權力逐漸減弱,《左傳》記載齊國國君在魯哀公十八年“以宋之宋也為諸侯而請與君”。對于君主權力的削弱,從《左傳》中也可以看出其端倪。

首先是周天子對齊魯地區的控制力度大大減弱。齊國賓禮制度的衰變其實也與周天子對諸侯權力的削弱有關。

周天子為了加強對諸侯權力的控制,通過分封諸侯來達到目的。在《左傳》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魯哀公十四年,齊國國君在魯哀公十四年“以宋之宋也為諸侯而請與君”。

通過這個故事可以看出,當時周天子對齊國賓禮制度的破壞,周天子對齊國的控制力已經大大減弱,雖然齊國在周天子那里受到了禮遇,但卻沒有實際的掌控權。

其次是齊國賓禮制度中的尊卑等級逐漸被打破,從《左傳》中可以看出,這一時期的齊國賓禮制度逐漸走向衰變。從《左傳》中的記載來看,齊國在這一時期對諸侯的禮遇已經大大降低,在齊國的賓禮制度中,開始出現尊卑等級被打破的現象。

春秋時期,魯國在周天子那里受到了禮遇,魯國國君在周天子那里受到了禮遇,但是到了春秋中期以后,魯國在周天子那里受到禮遇逐漸減少。

春秋齊魯賓禮衰變原因分析

賓禮是春秋時期重要的禮儀制度,其發展變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從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來對其進行探討。

首先,春秋時期經濟得到了較大發展,成為了春秋時期社會發展的主要推動力。在春秋初期,經濟還沒有得到較大發展,此時禮制仍是國家治理的主要方式。

然而隨著國家統一進程的加快以及諸侯之間兼并戰爭的不斷加劇,生產力得到了較大提高,尤其是井田制崩潰后,私田的出現和井田制下土地私有化程度的提高,使禮制下的國家治理方式受到了很大沖擊。

在這種情況下,隨著周王室衰落與諸侯兼并戰爭加劇,各諸侯國之間原有的禮制逐漸瓦解。由于各國實力存在較大差異,各諸侯國之間禮制也開始逐漸分化。

如齊桓公時期就在與宋國、衛國交媾后主動廢除了之前規定的“朝聘之禮”。到了晉文公時期,晉國因為與楚國交戰而“聘則兩國”成為了“聘禮之說”的開始。

同時,隨著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以及各國間實力差異縮小等原因,各國對禮制的重視程度也不斷減弱。

如魯國雖然在周王時期一直都是“小國”地位,但隨著魯國實力的增強、禮樂制度逐漸衰亡、諸侯間兼并戰爭不斷加劇等因素的影響下,魯國逐漸成為了禮制衰亡的一個典型代表。

其次,春秋時期文化逐漸走向成熟。

隨著禮制在各諸侯國中的不斷傳播和發展,各種禮儀制度也越來越完善。在春秋初期,禮制還沒有完全衰亡時,各國之間都遵循著傳統禮制與新興禮儀制度并存的方式治理國家。

在這種情況下,各諸侯國之間雖然存在一定差異,但并不會發生太大的沖突,因此禮制在這種情況下還具有一定的包容性。然而隨著各國實力的不斷增強以及禮制的逐漸衰亡,禮制在各國之間的包容性也逐漸減弱。

在這種情況下,各國為了增強自身實力以及應對兼并戰爭的需要,都會制定出一些新的禮儀制度來增強本國實力。

在這種情況下,禮制中傳統禮制與新興禮儀制度并存的格局開始出現。如齊桓公時期就曾取消了魯國原有的“朝聘之禮”,而改為與魯國進行“聘禮之說”,到了晉文公時期又改回了“朝聘之禮”。同時,春秋時期各國也都制定了一些新的禮儀制度來加強本國實力。

筆者觀點

本文從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對春秋時期齊魯賓禮制度的衰變原因進行了探討,結果發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在春秋初期,各國對賓禮制度的重視程度較高。如魯國在周王時期一直都是“小國”地位,然而隨著魯國實力的增強、禮樂制度逐漸衰亡以及諸侯兼并戰爭的加劇等原因,魯國逐漸成為了“大國”。

如晉文公時期就在與楚國的交媾后主動廢除了“朝聘之禮”,這說明春秋時期禮制下的國家治理方式受到了很大沖擊。

第二,齊魯賓禮制度衰變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隨著經濟得到較大發展,各國對賓禮的重視程度逐漸減弱;二是春秋時期文化逐漸走向成熟,禮制下的國家治理方式受到了很大沖擊。

參考文獻

1、杜預.春秋左傳集解.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2、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0。

3、高士奇.左傳紀事本末.北京:中華書局 1979。

4、顧棟高.春秋大事年表.北京:中華書局 1993。

5、汪克寬.禮經補逸.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責任編輯:

留言與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