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東:以集成改革為國家“試制度”

日期:2023-04-21 11:53:29 作者:fuli 瀏覽: 查看評論 加入收藏


上海自浦東開發開放以來,依托陸家嘴建設全球金融中心。多年來,陸家嘴地區形成的人才環境、產業梯度和政策氛圍,已讓它成為國內外金融機構立足中國、配置全球資源的不二選擇。

如今,在陸家嘴開設的外資資產管理公司已經達到122家。外資只要進入中國市場,就必須重視陸家嘴這個價值鏈上的關鍵節點。

再看外高橋,1990年以來依托“境內關外”保稅優勢,這里被稱為中國離世界最近的地方。特殊的政策和地理環境,讓它在全球產業升級、國際分工深化的大背景下,比任何地方都更早嗅到產業新風口。

學界普遍認為,前沿的細胞和基因治療,是中國在生命科學領域最有可能形成國際競爭力的行業。外高橋長期的產業創新慣性,讓它不僅第一時間謀篇布局,投產了首個細胞與基因治療的定制研發生產基地,還摘得了“上海市細胞和基因治療產業跨境研發生產先行區”這塊頗有含金量的牌子。

慣性之下的浦東,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抵御風險的韌性結構,這在今天的全球變局、全國大局之下,顯得尤為關鍵——當上海進一步明確“國家需要什么,我們就做什么”的自身發展意義時,浦東長期作為全市經濟穩定器、壓艙石和動力源,正不斷傳遞給世界強有力的信心。

轉向之后

改革是浦東的另一種慣性。

然而浦東的改革走到今天,更多要面對的是難點、痛點,瓶頸、困境,以及自身體制機制帶來的障礙。這兩年,浦東內外存在一種較普遍的聲音,改革越來越難了。難在創新,難在集成,難在自己打破自己。

典型如特色民宿“準生證”的辦理。早在2016年,浦東頒布實施了《關于促進特色民宿業發展的意見》。在當時,這一新政相當于給民宿這種新業態的準入開了口子,是先鋒的做法。當發現老辦法已經制約了市場主體的投資和經營熱情后,浦東及時轉向,推動新一輪刀刃向內的改革,以新的管理模式為民宿企業設“路標”。今年3月,同一天內,50家民宿集體辦出了“準生證”。

今天的浦東,顯然已經步入改革深水期,有人認為,“地方權限范圍內,能改的都已經改了”。

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今天,伴隨全球競爭的加劇、新興產業不斷發展,需要研究解決的新矛盾、新問題越來越多,改革的著力點、關鍵節點也在發生變化。下一步浦東的改革,理應不斷探索破解改革集成的問題、探索破解改革復制推廣的問題,面向國際合作與競爭,站在為國家“試制度”的更高基點上,測壓力、求突破,創造自身更大的價值。

在2021年公布的《引領區意見》里,中央明確賦予浦東地方立法權,已經亮明了以立法授權進一步引領重大改革的態度。浦東要做的,就是用好“先行先試”的制勝法寶,把改革對發展的促進效應最大限度發揮出來。

不久前正式施行的《上海市浦東新區促進無駕駛人智能網聯汽車創新應用規定》,就是立法促改革、解決行業發展痛點的一次實踐。

在這一規定頒布以前,“無人車”上路面臨難以商業化、難以認定責任等諸多難點。如今,盼望和準備已久的經營主體在規定保障下,陸續拿到了浦東新區無駕駛人智能網聯汽車創新應用測試通知書,無人車上路送快遞、送餐、跑出租車,即將從理想變成現實。

城市之問

在全市狠抓經濟的大背景下,記者從浦東新區領導的近日行程中,發現了一些特別的信號:精品城區的概念被一再提及,現代城鎮成為調研熱點之一,美麗鄉村和生態建設工作也被放在重要位置。

說起來,關于浦東的“城市之問”由來已久。浦東這座城到底有沒有吸引力?從早年間的“寧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間房”,到今天前灘、金橋、張江等不少區域紛紛成為熱門居住地,33年里,浦東基本破解了城市與產業板塊融合的問題,不斷形成宜居宜業的國際化都市空間。

然而,如果對標《引領區意見》提出的“開創人民城市建設新局面”的改革要求,浦東或許需要從更多維度給出解答。

這兩年,浦東加快實施社區標準化改造,同時倒排時間表,迅速提升小區環境面貌。去年的“城中村”改造項目,更是為破解全域不平衡、不充分發展問題,徹底優化農村地區人居環境而開展的一次大規模行動。改造后,鄉村物業試點跟上,諸如北蔡鎮等一批人口密集區域的社會治理難題有了新的解決方案。

城市是人民幸福生活的載體,也是營商環境的基座。就在幾天前,浦東圍繞破題智能化、現代化的城市治理路徑,在“城市大腦”建設工作推進5年的基礎上,全新推出十大標桿場景。其中對街面秩序管理、道路管養、產業用地全生命周期共同監管、垃圾分類等城市治理熱點問題,也試圖給出了具有示范效應和引領意義的新辦法。

截至今年2月,中央賦予浦東引領區的450項任務中,完成或基本完成的已達到409項,完成比例超過90%。但再豐富的數據,最終還要用現實的圖景來詮釋。

文字:杜晨薇

編輯:朱少昱

資料:解放日報

* 轉載請注明來自浦東發布官方微信

責任編輯:

留言與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