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要通過制度型開放和融合來實現“引領”
羊城晚報:習近平總書記今年4月考察廣東時強調廣東要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實現這一使命任務,廣東的優勢有哪些?
鄭永年:廣東是民主革命的策源地、改革開放的排頭兵,一直都在做領頭羊。過去有很多因素使得廣東成為發展的領頭羊,現在中國各個地方都在搞現代化建設,比如我的老家浙江正在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等等。因而,廣東要找到自己的定位、自己的角色來繼續引領國內發展,這是我們要思考的。近代以來,廣東無論是在民主革命方面、改革開放方面,還是走向全球化方面,都走在前列,現在要繼續成為國家高質量發展的一個重要抓手。
廣東的優勢有幾個層面,一是經驗層面。習近平主席同法國總統馬克龍在廣州舉行非正式會晤時向馬克龍介紹過,廣州是中國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和中國改革開放的排頭兵。100多年前,就是在這里打開了近現代中國進步的大門。40多年前,也是在這里首先蹚出來一條經濟特區建設之路。這些探索經驗對于廣東推進現代化建設是寶貴的財富。
二是市場。從國內層面看,珠江三角洲民營經濟發達,廣東是國內市場最發達的地方,這些都是廣東的優勢。同時,廣東的科技創新優勢、制造優勢也很明顯。
三是國際商貿往來。近代以來,與西方的貿易往來也是在廣州開始的。現在,廣東也是中國最為開放的地方之一。
四是體制的優勢,即強有力的領導。當然,這個體制的優勢,我覺得國家其他地方也都具備。
羊城晚報:粵港澳大灣區要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您認為需要在哪些方面引領,怎么引領?
鄭永年:“現代化”一詞蘊含著“先進”的意思,“先進”“先行”就意味著要擔任領先的角色。
中共二十大報告強調要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國家也不斷強調營商環境的“三化”——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如果說1978年開啟的改革開放是向國際接軌,那么我們下一步就不僅要繼續接軌,而且要在接軌的基礎上,為世界提供新的規則。我認為,粵港澳大灣區要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要引領中國式現代化需要通過制度型開放來實現,要通過粵港澳大灣區的大融合來實現。
在制度型開放方面,對于粵港澳大灣區來說,制度創新是我們最大的比較優勢,中國其他區域也可以融合、整合,但同樣的融合、整合在其他地區是“物理反應”,而粵港澳大灣區由于港澳實行的是“一國兩制”,融合、整合就會產生“化學反應”。粵港澳大灣區內,香港的規則、規制、管理、標準是非常國際化的、非常現代化的,并且被國際社會所接受,廣州、深圳也有自己的一些新的規則、標準。所以,我們一定要抓住自己的比較優勢,解放思想,在對接香港高度國際化的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的同時,使得大灣區自己的規則也走向世界,這是一個大的戰略。
在融合發展方面,廣東有橫琴、前海、南沙三個重大平臺,這三個“點”承擔著在粵港澳大灣區以點帶面推動全面融合的使命。尤其是南沙,國務院印發的《南沙方案》,明確規定要對標《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DEPA)等國際高水平自貿協定規則。我認為,粵港澳大灣區要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需要通過大融合來實現。
中國發展強大的外在性、外部性為世界帶來機遇
羊城晚報: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過程中,怎樣處理好自立自強和對外開放的關系?
鄭永年:對外開放是通往自立自強的路徑。無論是中國歷史還是世界經濟史都表明,封閉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我們“站起來”是在開放狀態下站起來的,“富起來”也是在開放狀態下實現的,我們“強起來”同樣要在開放狀態下實現。所以,自立自強和對外開放不矛盾。
中共二十大報告提出中國式現代化為人類實現現代化提供了新的選擇。習近平總書記也說過,中國式現代化打破了“現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也就是說,我們的現代化不是西方化,物質意義上的現代化跟其他國家的現代化有同樣的意義,但制度層面的現代化、人的層面的現代化就是“中國化”了。比如我們強調制度自信,表明我們制度的中國化,我們不照抄照搬西方的模式,所以,在中國式現代化語境中,對外開放跟自立自強不矛盾。
從一些國家走過的現代化歷程看,處理不好就是矛盾的。有些國家完全照抄照搬西方的現代化,那對外開放與自立自強就是矛盾的,像拉美有的國家的現代化,形成了依附式的現代化,對外開放與自立自強就是矛盾的。中國近代以來有很多教訓,比如民國搞西方化的總統制、內閣制以及西方式的政黨制度,都宣告失敗之后,中國共產黨才找到一條符合中國文明、文化、國情的現代化道路——中國式現代化。
羊城晚報:海外比較關注,中國式現代化能給世界提供哪些新機遇?
鄭永年: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尤其在今天的世界,中國的作用被外界高度關注。世界多個國際組織包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評估認為,歐美的經濟即使不發生大衰退,也很難引領世界經濟的發展。所以,你看,今年的廣交會非常火爆,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博鰲亞洲論壇外方也非常關注,來了很多人,因為大家都得看中國,希望中國擔任世界經濟領頭羊的角色。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今年的預測,今年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率會恢復到30%左右,可能還會更多一點,所以大家都在關注中國,因為中國式現代化、中國經濟的發展,不是關起門來的現代化,不是關起門來發展經濟,而是在開放狀態下進行的。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發展有強大的外在性、外部性,而這種外在性、外部性從經濟學上來說就是機遇。
編輯:聶粵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