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不充分”還體現在,基本醫保尤其是城鄉居民醫保對大額醫療費用的保障水平偏低,難以有效化解醫療費用,特別是大額醫療費用的經濟負擔。
與此同時,我國商業健康保險仍有較大發展空間。而在長期護理保險方面,從試點地區看,存在籌資水平和基金使用率低,收益面窄等問題,而且籌資主要依賴基本醫療資金結余。
醫保制度應逐步縮小制度間、地域間、人群間的待遇差距
基于我國醫保制度存在的難題,陳竺也提出多項建議。
首先,陳竺建議,優化醫保籌資和補償政策,完善醫保籌資機制,優化待遇保障政策向弱勢人群傾斜、向重大疾病保障等群眾呼聲強烈的地方傾斜,向門診補償和疾病的早期干預、健康管理等更具投入產出效率的服務傾斜,做好門診待遇和住院待遇的統籌銜接,逐步縮小制度間、地域間、人群間的待遇差距。適應人口流動形式,積極推動職工和城鄉居民在常駐地、就業地參保,消除由于政策原因導致的異地就醫問題。
第二,逐步減少城鎮職工醫保個人賬戶資金結余。他稱,城鎮職工醫保個人賬戶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已經越來越難適應當前醫療保障發展的形勢,難以滿足保障群眾健康的需要,最突出的是公平性問題。
“年輕人和身體好的個人賬戶中有大量的結余,但是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或身體不好的個人賬戶的錢不夠用。”陳竺表示,職工醫保個人賬戶的制度設計初衷是希望參保人通過長期積累實現門診費用的風險分擔,但當前已表現出三個不適應,即不適應慢性病日益增長的疾病譜、不適應醫療技術的快速進步、不適應我國老齡化發展趨勢。因此,應該不斷增強門診服務和大病住院報銷比例的基礎上,進一步發揮好城鎮職工基本醫保的社會共濟效能,逐步減少個人賬戶資金的結余。
第三,逐步實現城鎮職工醫保和城鄉居民醫保合一。應鼓勵有條件的地區,特別是城鎮化率超過75%到80%的地區,采取分步走的發展戰略,試點職工醫保和居民醫保并軌工作,力爭至2035年全國實現“兩保合一”。
第四,促進多層次醫保制度體系的均衡發展與協作,明確醫療救助、基本醫保等層次醫療保障制度的保障任務與責任邊界;為補充醫療保險和商業健康保險預留發展空間,推動商業健康保險等補充保險的發展;穩步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制定全國統一的長期護理保險失能等級的評價評估標準,建立并完善長期護理保險需求認定、等級標準體系和管理方法。
“我們需要突破將醫療保障制度單純視為風險分擔機制的視野局限,適應服務需求變化和醫療服務提供形式的變革,發揮醫保制度的多種功能,以人民健康為中心,促進醫藥和醫療的高質量發展。”陳竺強調。
采寫:南都記者 王凡 趙霖萱 宋承翰 發自北京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