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查閱資料發現,目前中國人壽、太平人壽、國民養老、新華保險等險企已經在自營平臺開設個人養老金業務專區,部分開通了投保功能。其他多數個人養老金產品很難在保險公司自營平臺找到。
由于消費者需要先在銀行開立相關賬戶才能購買個人養老金保險產品等原因,除自營平臺外,銀行成為個人養老金保險產品的主陣地。如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招商銀行等APP上均有個人養老金保險產品銷售。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研究員婁飛鵬曾指出,就實際情況看,保險產品通過銀行渠道代銷居多。目前,銀行與保險公司在個人養老金保險產品銷售方面的合作推進緩慢。通過銀行代銷的個人養老金保險產品主要集中在實力較強的保險公司,且以穩健類產品居多,不利于客戶選擇。在線上渠道日益成為居民個人獲取金融服務主流渠道的情況下,部分個人養老金保險產品線上銷售渠道的優勢未能有效發揮。
在北京工作的劉女士告訴中新經緯,為了幫在銀行工作的朋友完成任務,去年就開通了個人養老金賬戶,但是至今都沒有存入資金。賬戶開通后,抱著節稅的想法,劉女士曾想要購買相關產品,但瀏覽銀行APP時發現,可選產品較少,只有存款和基金類產品,保險產品并未上線。
后期,劉女士了解到其他銀行也有相關業務,并且產品比較全面有些心動。但由于賬戶是幫朋友開立,注銷流程又比較麻煩,便一直讓賬戶閑置了。
除劉女士這種情況外,不少人仍對個人養老金產品持觀望態度。樊女士對中新經緯表示,曾有保險代理人向自己介紹個人養老金保險產品,說有稅收方面的優惠政策。但她查閱資料發現,這類產品仍在試點,政策還有不確定性,所以準備再等等。
國內某壽險公司保險代理人告訴中新經緯,有客戶會主動來咨詢個人養老金保險產品。不過,目前個人養老金保險產品主要銷售渠道在銀行,個險渠道只是將此類產品作為營銷宣傳的入口或幫助消費者普及相關知識。如果消費者有需要,代理人可以輔助其在銀行開戶再在保險公司購買。后續也會根據客戶的實際需要,向其推薦商業養老險產品。
在具體銷售情況方面,目前仍未有個人養老金保險產品較為全面的銷售數據。中新經緯在瀏覽銀行APP發現,截至4月24日,某銀行APP上線的個人養老金保險產品的年銷量為399筆。
就現有數據來看,個人養老金產品中存款儲蓄較受歡迎。
2月23日,北京銀保監局人身險處副處長芮楠披露,目前轄內機構開立個人養老金賬戶約190萬戶,繳存資金超過38億元,以儲蓄存款為主。
當月25日,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秘書長陳春艷在首屆中國社保金融發展論壇上披露,截至2022年底,全市場共有41家基金管理人的133只個人養老金基金Y份額,規模合計達20億元。
北京工商大學中國保險研究院副秘書長宋占軍對中新經緯表示,產品數量只是衡量的一個方面。目前個人養老金保險產品類別、設計類型、公司主體等方面已經可以為消費者提供較為充分的選擇。此外,個人養老金保險產品需要經過嚴格的審批備案,這可能也是目前產品數量上不多的一個原因。至于銷售規模,消費者本身就具有不同的偏好。目前個人養老金投資占比最高的仍然是儲蓄,這也是中國居民投資習慣決定的。前期基金凈值較低,可能有些消費者在此之下購買了一些基金產品。
那么,想要推動個人養老金保險產品發展該從哪些方面發力?
宋占軍表示,個人養老金保險產品是一個持續經營的領域,保險公司一方面要做好和銀行系統的對接,為開立個人養老金賬戶的消費者提供投保便利。另一方面,保險公司應加強資產負債匹配,發揮保險公司的長期投資收益優勢,為消費者提供安全穩健的個人養老金收益。
(更多報道線索,請聯系本文作者李自曼:liziman@chinanews.com.cn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