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幾代汗位的繼承
在初代可汗吐谷渾去世后,從吐延至視羆的五代可汗都遵循了父死子繼的繼承制度。吐延為吐谷渾長子,在位十三年,卒,長子葉延嗣位。葉延在位二十三年,卒,長子碎奚繼位。碎奚在位二十五年,卒,子視連嗣位。視連在位十五年而卒,長子視羆嗣立。但是在視羆去世后,這一制度遭到了破壞。其原因應當與吐谷渾當時嚴峻的周邊形勢有關。
早在視連之時,遷徙至隴西的乞伏鮮卑建立的西秦已經日益強大,占據了原屬吐谷渾的川、甘松之地。視連迫于壓力,只得向西秦稱臣納貢。視連之子視羆繼位后,自碎奚、視連以來吐谷渾王族與羌族鐘氏集團之間的權力斗爭以吐谷渾王族的勝利而結束,統治階級內部得以重新團結。在視羆大力重用漢族知識分子、勵精圖治之下,吐谷渾汗國的國力有所增強,不甘于仍屈居于西秦之下,便拒絕了乞伏乾歸的冊封。
乾歸大怒,于東晉安帝隆安二年遣兵兩萬討伐視羆,視羆大敗,遁保白蘭山,不得不遣使謝罪,再次向西秦稱臣納貢。這次失敗對視羆的打擊應該是很嚴重的,兩年之后,視羆便去世了。而此時視羆之子樹洛干年僅九歲,根本無法承擔起帶領汗國抗拒西秦的重任。面對嚴峻的外部威脅,視羆臨終之時不得不傳位于其弟烏紇堤。
烏紇堤繼位后,仍然未能挽回頹勢,在西秦的攻擊下,吐谷渾“亡失萬余口”,烏紇堤亦年僅三十五歲而卒。烏紇堤死后,侄子樹洛干繼承了汗位。從樹洛干繼位的經過來看,其十歲之時便已成為了世子,這固然與其母念氏受寵于烏紇堤,遂專國事不無關系,但是也說明烏紇堤以兄終弟及的方式繼承汗位只是權宜之計,待其死后是要將汗位還于樹洛干的,并沒有就此改變父死子繼的汗位繼承傳統。
樹洛干少年英武,在位期間一度收復了被西秦侵占的川之地,還占據了南涼的澆河地區,吐谷渾的國力有所恢復。但是好景不長,樹洛干之后屢次敗于西秦,不得已又如同他的前輩那樣退保白蘭,不久便漸憤發病而卒。樹洛干雖然有子四人,但其去世之時年僅二十四歲,他的這些兒子年齡最大的也就十歲左右,皆未成年,在強敵西秦的嚴重威脅下,不可能帶領汗國走出困境。因此,他不得不舍棄父死子繼的傳統,將汗位傳給已經成年且有軍事領導能力的兄弟阿豺。
阿豺繼位后,奪回了沙州、川等舊地,向西北擴展至弱水南,向南拓土至龍涸、平康,兼并氐、羌等族,地方數千里,號為強國。但是,此時的西秦仍舊十分強大,對吐谷渾的威脅并未解除。為此,阿豺一方遣使降秦,試圖緩和與西秦的關系,一方面遣使通宋,希望借助劉宋之力抗秦。
劉宋為了拉攏吐谷渾對抗北魏,同時也為了打通從益州通往西域的道路,封阿豺為“可督塞表諸軍事、安西將軍、沙州刺史,澆河公”。但是未及拜受,阿豺便于宋文帝元嘉元年暴病而亡。阿豺卒時年歲幾何史料無載,但是樹洛干卒于東晉安帝義熙十三年,享年二十四歲。
阿豺既為樹洛干之弟,其年歲當小于樹洛干,就此推斷,阿豺去世之時應不超過三十歲。阿豺有子二十人,長子緯代此時應該有十五六歲,按照樹洛干十六歲嗣位的情況來看,緯代是能夠繼承汗位的。
因此阿豺死前傳位時并沒有提及緯代年幼之事,只稱“先公車騎舍其子虔,以大業屬吾,豈敢忘先公之舉而私于緯代”,表明緯代從年齡和能力上來講是完全有資格繼承汗位的。只是樹洛干的“義舉”在前,自己不能出于私心而違例。
其實,從阿豺臨終前召集諸子弟“折箭遺教”的史事來看,此時吐谷渾統治集團內部圍繞汗位繼承權的斗爭已經非常激烈,因此,阿豺才想通過這種方式教育子弟在自己死后要精誠團結,共保國家。從吐谷渾的繼承傳統上來講,父死子繼是最合理的繼承方式,因此后代繼位天經地義。但是從視羆死后的實際傳位情況來看,要么是兄終弟及、要么是侄繼其叔,皆有先例可循。故而此時阿豺長子緯代,阿豺之弟慕璝、慕利延,樹洛干之子拾虔都覺得自己有汗位繼承權,諸兄弟、子侄圍繞汗位繼承權展開了激烈的斗爭,這場斗爭一直持續到樹洛干子拾寅繼位后才結束。
三、汗位權力斗爭進入白熱化
阿豺去世前西秦對吐谷渾的威脅仍然存在,故阿豺從國家存亡的角度出發將汗位傳給了年長且有軍事領導能力的兄弟慕璝。慕璝亦不負阿豺所托,繼續實行朝貢劉宋的政策,并同時聯合北涼、大夏,共同對抗西秦。
而此時的西秦因多年的對外征戰國力已經嚴重下降,慕璝乘機征討西秦,不但收復了失地,還占據了西秦故地。此后,又在與大夏的戰爭中獲勝,生擒赫連定,獻俘北魏。在這一系列戰爭中,吐谷渾不僅擴展了疆土,而且獲得了西秦、大夏大量的人口和財物,進入了興盛時期,成為西北強國。
宋文帝元嘉十三年,慕璝去世,傳位于同母弟慕利延。關于此次汗位更替的原因,史料沒有明確記載。但是,從一些旁證中或可一窺端倪。慕璝在位時,其同母弟慕利延、樹洛干長子拾虔、阿豺長子緯代等皆為汗國的主要軍事將領,且握有兵權。劉宋在分封慕璝之時,也同時將慕利延拜為平東將軍,拾虔拜為平北將軍,緯代拜為鎮軍將軍,這表明劉宋政權對這些人在吐谷渾汗國中的權力和地位是有著清晰的認知的。
由此看來,慕璝為了維護統治集團的內部團結,采取了對先可汗子弟加以重用,給予其尊崇的地位,并與之分享權力的策略,形成了王族成員共享權力的政治結構。在這種政治結構與權力格局下,再加之兄終弟及的傳位方式已經持續了三代可汗之久,形成了一定的慣性,要想將汗位傳位于自己的兒子是有相當大的難度的,一旦處理不好就會導致同室操戈、國內大亂的慘劇發生。因此,慕璝出于維護統治階級內部的團結和國家穩定的需要,遵照慣例將汗位傳給了在國內資歷最老、實力最強的同母弟慕利延。
但是慕利延即位后,卻不想再維持這種政治結構與權力格局了。他想將權力集中在自己手中,并恢復吐谷渾可汗父死子繼的傳統,將汗位傳給自己的兒子。為此,慕利延立其嫡子瑍為世子,并將軍權集中在了自己和兒子手中。
劉宋拜慕利延庶長子繁暱為撫軍將軍,瑍為左將軍、河南王世子便是對這一次權力格局變化的反映。但是他這一系列的集權舉措使得在阿豺時便已產生的統治集團內部圍繞汗位繼承權的權力斗爭走向了白熱化。
值得注意的是,慕利延似乎與阿豺系的斗爭最為激烈,與樹洛干系、慕璝系的關系倒是較為緩和。劉宋以樹洛干子拾寅為平西將軍,北魏以慕璝子元緒為撫軍將軍,但是南北雙方皆未賜予阿豺長子緯代官職便是明證。
其實,早在阿豺在位時,兩個派系之間的矛盾便已顯露出來。阿豺“折箭遺教”時,在眾多子弟當中,唯獨命慕利延取十九支箭折之,表明在阿豺看來,慕利延是影響內部團結的最大隱患,是需要重點教育和爭取的對象。這一矛盾在慕璝在位時期可能被有所壓制,但是在慕利延成為可汗后,便迅速激化。
總結
通過對吐谷渾汗國歷代可汗即位經過及方式的梳理,可以看出,父死子繼從始至終都是吐谷渾汗位繼承的主要方式,且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和文化背景。在吐谷渾汗國存續的三百多年中,雖然發生了數次兄終弟與侄繼其叔的事件,但是這些汗位更替都是在強敵威脅或內部斗爭的情況下發生的,屬于非正常繼承方式,不合吐谷渾的汗位繼承傳統。因此,可以認為,吐谷渾有著以父死子繼為主的汗位世襲制度。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