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鎮幫鎮扶村——廣東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和制度創新

日期:2023-05-17 11:58:52 作者:fuli 瀏覽: 查看評論 加入收藏

當前,受自然災害、發展條件、市場波動等因素的影響,傳統農業生產普遍存在投入大、效益低、風險高等問題。為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廣東省通過全面優化幫扶資金管控,著力提升資金使用效能,以增強項目經濟和社會效益。

強化項目入庫指導。編制和完善項目入庫指南,進一步明確項目入庫范圍、申報原則、基本流程、責任分工、入庫項目基本信息等,規范項目入庫要素,不斷提高項目庫建設質量。

健全資金監管機制。實施常態化資金使用“周報、月報、季報”制度,每季度對銜接資金開展一次專項督導和檢查,定期調度銜接資金使用管理情況、項目進展情況,及時深入鎮村開展調研,跟蹤了解資金支出和項目建設狀況,及時對鎮村在資金使用、管理、效益等方面存在的問題予以糾正。

壓實資金使用責任。省市級審計、紀檢部門定期對各地銜接資金使用和項目庫建設情況進行審計和巡查,省農業農村廳(鄉村振興局)會同其他相關部門采取定期通報、集中約談、分片督導等方式,推進幫扶資金的預算執行進度,每年組織開展幫扶資金使用績效評價。

加強資產后續管理。積極開展幫扶項目資產后續管理“回頭看”行動,組織各地駐鎮工作隊全面摸清項目資產底數,全面完成原扶貧項目資產確權登記,并建起“扶貧資金使用管理、扶貧項目資產、扶貧項目資產處置”三本臺賬,指導各地建立健全資產清晰、產權明晰、責任明確、分配合理、管理規范的扶貧項目資產管理制度體系,并作為資金績效管理的硬性指標予以跟蹤檢查和考核評估。

強化人才下沉實現專業幫扶

廣東省進一步優化組團駐鎮幫鎮扶村人才格局,有組織、規模化地選派8099名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干部,4000多名農村科技特派員,3000多名“三支一扶”人員、1898名高校畢業生志愿者、近1000名金融助理等多元幫扶主體,統一納入駐鎮幫鎮扶村工作團隊管理,為鄉村振興提供強大的人才力量支撐。各地注重激發專業性人才優勢,推動工作走深走實。金融助理通過入戶走訪等形式大力宣傳惠農金融政策,為群眾量身定制“一對一”金融服務方案,幫助農村企業、農村能人解決融資難、貸款難等問題。同時,引導更多金融資源投入三農領域,其中2022年縣域貸款、涉農貸款較上一年分別增加了605億元與517億元。農村科技特派員充分發揮自身農林科技優勢,引導農民增強先進農業理念,創新生產經營方式,全省901個農村科技特派員團隊累計為3萬戶農戶帶來優質農業科技服務,為當地引進610個新品種,推廣820項新技術。

工作經驗與價值

推進駐鎮幫鎮扶村工作是廣東省促進鄉村振興、協調解決區域與城鄉發展不平衡的重要抓手和具體實踐。駐鎮幫鎮扶村工作實現了由單一幫扶向組團幫扶轉變、由解決貧困問題向鄉村全面發展轉變、由幫助村級脫貧向鎮村融合發展轉變,這對探索推動鎮村兩級共同治理建設、培育壯大鄉村特色富民產業、多元投入幫扶資金、促進區域均衡發展等具有借鑒和推廣意義。

以“組團式”格局凝聚多元主體合力

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按照“黨+政+企+社”的組團模式構建。其中,黨政機關單位是牽頭單位,企事業單位為主力成員單位,同時由廣東省科技廳、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教育廳、團省委、金融機構等部門分別調配農村科技特派員、“三支一扶”人員、志愿者、金融助理,共同組成10人左右的專業型幫扶隊伍,納入統一管理體系。配置駐鎮工作隊成員需要充分考慮專業結構和年齡結構合理性,構建綜合素質高、能干事、善干事的幫扶隊伍。通過多元化力量嵌入鄉村全面振興場域,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多方面與當地政府協商、協調和協作,統籌推進鎮村雙域綜合治理,實現用政府力量推動三農工作、用市場思維發展農村產業、用科學技術提高農業生產水平、用金融杠桿撬動農村資本。這種組團幫扶模式,打破了原有單位性質、工作場域和科技體制壁壘,使多元化主體可以充分利用自身資源、業務和技術等優勢,達成正向集體行動,有效為基層引入外部力量,匯聚發展資源,助推鄉村振興與區域協調高質量發展。

以“嵌入式”幫扶激發當地內生動力

通過多層級網絡化的有效協調,實現外部與內部關系的雙重嵌入。第一,有效協調上級關系網絡。工作隊隊長及成員是從省直單位、中直駐粵單位、地方市縣(市、區)以及相關企事業單位選派而來的,以原單位作為后臺和依靠,整合原單位給予的政策體系、資金支持、物資保障等“政治嫁妝”。第二,協調好中級關系網絡。駐鎮工作隊成為與當地鎮政府互動最為頻繁的外部力量,雙方建立起良好的合作互動關系,則可共同努力提升鎮域整體公共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第三,協調好下級關系網絡。駐鎮工作隊可以充分整合利用從上層帶來的幫扶資源,從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出發,協助村干部高效推進村莊自治,深入解決村民難題。

通過多元化行業人才的深度參與,實現人才嵌入。駐鎮幫鎮扶村重視吸引不同行業領域的優秀人才深度參與幫扶,如鼓勵金融機構選派優秀的經濟管理員工,為基層提供金融培訓活動;高校、科研機構挑選優秀教師組成農村科技特派員團隊,下沉鎮村,充分發揮科技人才優勢,以科技推動鎮村發展;通過考研加分、考編享受優惠政策等鼓勵高校畢業生以志愿者、“三支一扶”人員身份積極投身鄉村事業,在鄉村規劃、產業發展、農技推廣、電子商務、教育幫扶等方面發揮自身的才能和作用。

通過外部經濟力量誘發內生發展動力,實現經濟嵌入。第一,建立幫扶資金保障體系。以“專項項目+任務清單+績效目標”的方式,確保每年每鎮2000萬元的財政保障性幫扶資金撥付到位,同時強化資金使用審批和監管制度,做到專項資金專項使用。第二,強化駐鎮幫鎮扶村的金融支持。推動農村金融基礎設施入鎮進村,提高普惠性金融服務對鎮村和涉農主體的覆蓋面。第三,鼓勵城市優質社會資本下鄉。以稅收優惠、政策保障等積極手段鼓勵各種優質城市資本通過投資、參股等方式支持鄉村振興產業項目,并且向優質資本提供長期性、個性化、專業化政務與金融服務支持。

以“項目式”運作推動當地發展質量

“項目化”為落后鎮村爭取和整合資源提供便利。廣東省創新性將項目制融入駐鎮扶村工作中,將諸如政策、資金、人才、技術等各類資源統籌整合,以“項目”作為具體承載物向下級政府“發包”,駐鎮工作隊則在項目申報、落地、實施、監管和評估等工作中為當地提供資源鏈接、智力支持與政策保障等方面的便利,幫助落后地區基層政府及鄉村爭取到更多發展資源,推動當地發展提質增效。

“項目化”為多方主體提供幫扶參與空間。幫扶項目包含了項目的制定、申報、審核、執行、監管、運營等一系列環節,不同的環節所需人員、技能、資源各不相同,這為不同主體依靠自身不同優勢參與到幫扶行動中提供了空間,并且有利于建立多層級的動員體系,讓政府、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村民等多元主體能以更高的積極性投入駐鎮幫鎮扶村工作,為推動鄉村治理有效、產業發展有力等注入多元力量。

“項目化”嵌入市場特性增添幫扶靈活度。項目化賦予各類幫扶主體更高的自主性和發展空間,杜絕了以往政府“保姆式”“兜底式”幫扶,政府只需主導完成產業項目引入、資金保障、硬件建設等前期工作,將項目的運營權轉交專業合作社或龍頭企業,由其完成后期的項目運營、技術支撐、產品營銷等市場性任務,政府或幫扶工作隊則在后期負責項目成效評估、收益分配督導、信息渠道暢通等工作。

以“多維式”制度保障幫扶有效運行

多維度政策體系的科學制定為幫扶工作提供制度基礎。首先,系統謀劃、科學編制鎮村雙域協同發展規劃,規劃注重“國家所倡、政府所求、隊員所能、村莊所需”的有機結合,有效助推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體系的健全。其次,健全全省駐鎮幫鎮扶村工作機制,明確目標任務、幫扶方式、工作內容、工作機制與保障體系。再次,建立幫扶資金使用與監管體系,明確資金分配方式、使用方法、資金用途與資金監管等系列政策內容。最后,圍繞產業、生態、健康、人才等相繼出臺行動方案與政策文件,這些方案與文件是頂層設計的細化與深化,能夠支撐并保障幫扶工作的開展。

工作優化與展望

開展駐鎮幫鎮扶村工作是廣東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全新探索,具有重要的創新價值。經過一年多的實踐,取得了明顯的階段性成效,不過也存在一些需完善的地方,具體表現在:一是部分縣鎮黨委政府發揮主體作用、履行主體責任的主動性還不夠,存在等靠思想,沒有充分發揮幫扶團隊的作用。二是部分地市和幫扶組團單位、工作隊仍停留在脫貧攻堅期間的思維套路,對新階段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特別是區域發展的整體性、協同性研究不夠,存在不懂干、不會干,打不開局面的現象。三是鎮村推進土地流轉的主動性、積極性不夠,普遍存在土地碎片化,特別是基本農田和生態保護紅線導致用地指標緊缺,嚴重制約鎮村建設和產業發展。四是地方財政困難,存在部分縣(區)擠占財政專項幫扶資金,影響項目實施和工作推進效果。

下一步,廣東應聚焦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的目標要求,深化拓展駐鎮幫鎮扶村工作,更好地發揮鄉鎮在聯結城鄉、輻射農村中的重要作用,助力推進縣鄉村統籌發展,實現城鄉資源共享和區域收益共享,為緩解相對貧困、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持續有力的制度保障。具體而言:一是進一步優化組團幫扶體系,健全工作措施,拓展幫扶領域,建立縣鎮村工作聯動機制,充分釋放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科技特派員、金融助理、高校畢業生志愿者的優勢力量,進一步推動鎮村高質量發展和鄉村全面振興。二是加強幫扶干部能力提升。建立健全幫扶工作長效培訓機制,加強對各地鄉村振興幫扶培訓工作的指導,創新培訓方式,關注幫扶隊員的個人成長和加強能力素質培訓,釋放科技特派員、金融助理等專業人才和大學志愿者的幫扶潛力。三是制定精細化的制度規范。各鎮村結合當地資源稟賦、區位優勢,科學編制鎮村協同發展規劃,出臺具體可執行的駐鎮工作細則和工作指南。建立健全幫扶工作隊配套保障機制,加強對工作隊生活保障、工作保障和心理保障的支持力度。建立明確的權責清單機制,劃清權力邊界,嚴格規范職責事項。四是完善資金“發管用”機制。在資金發放上,以“專項+任務清單+績效目標”的方式完善資金撥付機制;在資金管理上,強化資金使用審批制度,確保專項資金專項使用。

同時,還應努力實現四方面的新突破。一是在統籌城鄉發展規劃上實現新突破,全面提升規劃水平。規劃是發展的藍圖,是建設的科學指南。用整體性、一體化思維,合理規劃城鄉建設空間布局,科學確定城鄉的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分層次、分時段做好縣鎮村的建設規劃,注重規劃之間的有效銜接,提高可操作性,一體化改善鎮村生產、生活、生態條件。二是努力在產業優化升級上實現新突破。通過“百千萬工程”進一步創新思路、挖掘潛力、提升水平,一要做大農業主導產業, 推進農村土地集中連片流轉,引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行集約化、現代化經營;二要延伸農業產業鏈,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三要培育鎮域經濟,著力提升農民就地就近就業創業,做好城鄉產業對接,促進城市資金、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向農村配置,實現城鄉產業融合。三是在推進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上實現新突破,補短板強弱項全面推進強鎮興村。聚焦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城鄉融合發展,從鎮層面進行統籌整合、強化力量配置、調配資金資源,提升鎮域整體公共服務能力,促進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和覆蓋,著力形成城鄉相互融合、互為促進、聯動發展的局面,實現鎮村同建同治同美。四是在數字經濟助推城鄉融合發展上實現新突破,以數字化全面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聚焦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等目標任務,進一步明確數字經濟在高質量發展中的價值和作用。充分借助數字經濟優勢,加快推進鄉村信息化建設,縮小“數字鴻溝”。依托人工智能、物聯網技術、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技術手段賦能農業生產,提高農業資源使用效率,推動農村地區產業轉型升級,為農業農村現代化奠定堅實的基礎。

未來,借助駐鎮幫鎮扶村這一組團幫扶機制,能夠集中力量、集中資源對重點鎮進行幫扶,可以發揮集成優勢,扎實推進城鄉面貌改善提升,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向著更高水平和更高質量邁進,扭轉縣域經濟總體發展水平較低、縣鎮村內生動力不足的局面,對推動廣東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國前列、創造新的輝煌具有重要意義。

(作者:廣東駐鎮幫鎮扶村工作課題組;課題組成員:謝治菊、彭彬、黎明霖、黃燕洪、曹聰、羅雪輝)

責任編輯:

留言與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