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貴母死,一項有悖人倫的制度,北魏雄主拓跋珪為此喪失了性命

日期:2023-07-03 12:11:19 作者:fuli 瀏覽: 查看評論 加入收藏


拓跋珪幼時,拓跋代國被前秦所滅,在母親賀氏及賀蘭部的左右下,縛父請降,到前秦都城長安后,獲罪被徙往蜀地。在重返代北后,母子一度流亡獨孤部。獨孤部劉顯意欲謀害拓跋珪, 賀氏設計使他躲過一劫,逃奔賀蘭部。劉顯部發生動亂后,賀氏也回到了賀蘭部。

拓跋珪受到了賀氏之兄賀蘭部首領賀訥的歡迎,但賀氏之弟賀染干常常帶兵圍逼賀氏母子行轅,在此劍拔弩張的危難時刻,賀氏挺身而出,斥退了賀染干。最后,在賀氏之兄賀訥及其他人的擁護之下,拓跋珪終于在牛川登上了代王位。

也就是說在建立皇權、成就霸業的道路上,母親賀氏及賀蘭部的支持和幫助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由于鮮卑族長久以來存在的崇高母權,以及在女性持家、參政甚至從軍習俗的影響下,北魏女性地位仍高于任何古代王朝政權下的女性。在一夫一妻多妾制婚姻體系占主導地位的古代王朝中,北魏則出現了“舉朝略是無妾,天下殆皆一妻”的特有現象,這也成為北魏女性擁有較高家庭和社會地位的直接體現。

北魏建國后,為了鞏固拓跋部與部落聯盟內部其他部落的聯系,拓跋珪先后娶了來自賀蘭部的賀氏、來自獨孤部的劉氏、來自段部的段氏,以及來自烏桓的王氏和來自后燕的慕容氏等人入后宮。這些人的兒子一旦繼位,她們便會聯合母家勢力控制朝局,乃至影響皇位傳襲。

在北魏“父死子繼”與“兄終弟及”兩種權力傳承模式存在兩種勢力的明爭暗斗,直接表現為拓跋珪和其生母獻明皇后賀氏間的矛盾。

拓跋珪主張擺脫母權的干涉,實現皇位的父子相傳,而賀氏則支持兄終弟及,實現母族的長盛不衰。隨著拓跋珪長子拓跋嗣出生,這種爭執越發緊張。

賀氏及賀蘭部支持拓跋珪的弟弟、自己的幼子拓跋觚繼任,只有這樣自己才可以長期把持著最高權力。拓跋珪則致力于擺脫母親及母族的掣肘,意圖以長子拓跋嗣繼位。

面對鮮卑族長期以來的母權干政傳統,拓跋珪借后燕之手,殺害了幼弟拓跋觚,解除了他對皇權的威脅,并使母親賀氏抑郁而終。

拓跋珪深刻意識到古今不勝枚舉的皇子年幼、母后專權的例子,母后勢力對皇權的嚴重威脅,必須想辦法遏制這種現象的出現。為此,他仿照漢武帝殺鉤弋夫人趙婕妤而立其子劉弗陵為皇太子的事,提出了“子貴母死”的方式并以此為后宮常制,用以避免后宮、外戚干政,使皇權長久牢固。

北魏天賜六年 (公元409年) ,拓跋珪決定立長子拓跋嗣為皇儲,于是根據“子貴母死”制度,賜死其生母劉貴人。

拓跋嗣難以理解父親殘忍的做法,惹得拓跋珪大怒,拓跋嗣迫于無奈放棄皇太子,選擇離開。

拓跋珪見此情形,又打算立次子清河王拓跋紹為皇儲。或是由于感情的緣故,沒有像處死劉氏那樣迅速實施“子貴母死”,先是囚禁了其生母賀夫人。賀夫人并沒有就范而是秘密送信給其子。拓跋紹聞信。即與帳下密謀。發動政變。串通平城皇宮宦官和宮人。爬過宮墻。潛入拓跋珪的住所天安殿, 將38歲的拓跋珪殺死。

中國歷史上很多朝代,因皇帝年幼,后族掌握朝政的現象不斷發生,北魏實行的“子貴母死”制度,皇帝將儲君的生母賜死,待新皇帝登基后, 外戚已失去了影響制約皇權的勢力和能力,在短時間內在限制了后族干政,確保皇權至高無上的威嚴得到保證和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不過,這種制度對于北魏也產生了嚴重的后果。

幾代北魏帝王的皇位幾乎都是犧牲自己母親的生命換來的,在每個人的內心都烙上了深刻的印記,造成了北魏拓跋宗室的內亂,也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后妃們對生育皇子的強烈渴望,甚至期盼自己所生的不是皇子。

事實證明,沒有出現母系外戚干政,但出現了保姆或乳母干政。

皇儲年幼喪母,生活起居皆需要保姆或者乳母的照料。時間久了,儲君自然會對自己的保姆或乳母產生母子般依賴和親近的感情。當他們即位之后,即便保姆或乳母出身低微仍會被新即位的君主奉為母后,甚至得到太后般的待遇,如太武帝拓跋燾的保姆竇氏、文成帝拓跋浚的乳母常氏等,都參與朝政,外戚當官,玩弄權術,都曾對當時政局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滋生了保姆、乳母干政的現象,并沒有使婦人遠離政治的舞臺。

實際上,北魏與其他朝代不同的是有三種皇太后,一種是皇帝的生母,另一種是皇帝的保姆,還有一種是前任皇帝時運氣好沒生兒子而活下來的皇后。到了宣武帝拓跋元恪在位時,宣武帝并沒有賜死太子元詡的母親胡太后,實際上子貴母死制度已經終結。

略微注意地去觀察一下歷史,中國歷史在清朝還有一起“子貴母死”的例子。

明萬歷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12歲的阿巴亥嫁給43歲的努爾哈赤,生下阿濟格、多爾袞、多鐸。

后金天命十一年(公元1626年)正月,68歲的努爾哈赤親率13萬大軍攻打由明朝重將袁崇煥鎮守的寧遠城(今遼寧省興城市),身受重傷,大敗而歸,后因毒瘡突然發作,醫治無效,與世長辭。

努爾哈赤尸骨未寒,35歲的皇太極為奪取皇位,抓住時機,乘亂率幾位大貝勒闖入阿巴亥的后宮,傳達所謂的“帝遺言”,強迫阿巴亥從先帝之命而殉葬。阿巴亥當時37歲,正值盛年,她的三個兒子阿濟格22歲、多爾袞15歲、多鐸13歲。出于對塵世的留戀和對愛子的牽掛,阿巴亥百般支吾,希望事情能有轉機。但諸王寸步不讓,阿巴亥在被逼無奈、山窮水盡的情況下,自縊殉死。

責任編輯:

支付寶轉賬贊助

支付寶掃一掃贊助

微信轉賬贊助

微信掃一掃贊助

留言與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