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在老舊小區上體現很明顯。近年來,各地都在積極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其出發點是“誰投資、誰受益”,但由于公共區域短板太大,業主沒有付費習慣,都在等財政、管線單位花錢改造,資金無法平衡。根源就在于,要補的太多,公共維修基金根本不夠。
不僅是老舊小區,一些本世紀以來新建的房子,也出現了未老先衰,設施設備使用壽命下降。
能否流轉是判斷資產價值的關鍵
當前,我們已告別大規模建設的“有沒有”時代,到了存量維護保養的“好不好”時代。一方面,百姓對更美好的居住體驗有了更高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能否流轉是判斷一項資產是否具有價值的關鍵。存量房能不能流轉、使用起來,是房地產市場能否穩定的關鍵。
房子遍地的情況下,維護的好才有流轉,相反就沒有流通價值,慢慢就陷入了“陰跌”的過程。現在,二手房掛牌量很大,難賣的就是那些“高齡房子”,根源就在于這些房子沒有得到很好的維護。中國城鎮存量住房約500億平方米,其中約300億平方米為上世紀建設,開始進入“中老年”階段,本世紀以來建設的200億平方米左右的房屋,部分樓齡也超過20年。
如果得不到維護,很多房屋流通的價值就在慢慢地消失,這個損失就大了。目前,中國存量住房價值超過400萬億人民幣,達到歷史最高值,相當于GDP的4倍。房地產直接關聯40%的銀行貸款,以不動產作為抵押或現金流依賴地產的金融資產,規模就更大了。
因此,建立“房屋養老金制度”,為房屋提供全生命周期安全保障,本質上也有助于控制房價下跌,防范系統性風險。上升到這樣的高度看,建立房屋養老金是非常專業的一件大事,要像個人養老金一樣,需要類似社保基金理事會這樣的專業機構去運營,才能做好這項工程。
未來,公共維修基金迫切需要進一步升級到房屋養老金制度。
房屋養老金制度怎么建立?
我建議,就如同個人養老金制度由“三支柱”、個人與公共賬戶構成一樣,房屋養老金制度也應該由幾個支柱構成,也要有個人和公共賬戶。第一支柱就是公共維修基金,由全體業主在購買新房時歸集和共同所有,進入個人賬戶。“應歸未歸”或未足額歸集,要查缺補漏、追溯補齊。
第二支柱類似企業年金,比如一定比例土地出讓金、財政獎補,公共維修資金增值收益,公積金增值收益等,這些進入公共賬戶。住宅公共維修基金要褪去行政強干預導致的管理和使用僵化,在確保足額繳納、確保資金池水位充足前提下,要基于“增值性、收益性、安全性”的綜合考量,借鑒社保基金管理模式,委托專業機構投資打理,實現保值增值。
第三支柱,就應該是商業性質房屋養老金,包括房屋綜合安全保險以及商業性房屋養老補充。房屋綜合安全保險由開發商代全體業主(新房項目)或全體業主集體投保。房屋安全保險的作用,一方面是推進常態化的房屋體檢和安全動態監測,避免未老先衰、設施設備提前退化。
另一方面,在房屋出現突發性大修時,能確保臨時安置、加固排險和賠償等大額費用的支出到位。在制度層面建立養老金制度,房屋投了安全保險,加強對住宅小區的定期體檢,就會對前端的物業管理形成督促,日常的小修小補要及時到位。
此外,不同于增量時代的投錢建設,存量時代需要建成的物業持續產生現金流。小區和社區公共空間很多,既包括商鋪、房屋出租、停車場、廣告牌、會所、體育設施等,必須要有盤活經營、出讓經營權的思路。當下,老舊小區改造如火如荼,可以挖掘出很多可以盈利的空間。
責任編輯:
支付寶轉賬贊助
支付寶掃一掃贊助
微信轉賬贊助
微信掃一掃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