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代最成功的營銷案例之臥龍鳳雛,牛皮吹得好工作不愁找

日期:2023-05-21 12:12:28 作者:fuli 瀏覽: 查看評論 加入收藏


于是曹操費勁心機找到了當時的太尉橋玄,三國時代非常喜歡點評人物,這個橋玄就是在當時點評人物非常出名的一個,然后喬玄對曹操的評語是“今天下將亂,安生民者,其在君乎!”,聽到這話那曹操可是高興地不得了,能得到大V的認可,自己的名氣那可是和以前大不一樣了,為了曹操晚年還經常回憶起來這件事,可見當時這件事對曹操有多么重要的影響。

如果橋玄是大V那么許紹就是權威媒體了,當時許紹主持了聞名全國的大型點評人物真人秀節目,叫做“月旦評”,當時的影響力絲毫不亞于現在的任何一檔頂級流量的節目,一個月點評一次當時的風云人物,只要上了這個月旦評的人,那身價絕對是翻好幾倍。

曹操能最后成功,那都是有原因的,在橋玄的引薦下,曹操終于見到了大名鼎鼎的月旦評創始人許紹,要不說名人就是名人,說出的話就是擲地有聲,許紹給了曹操一個流傳至今的響亮評語,那就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這個評語可是不簡單呀,牢牢的把曹操鎖定在了頂級人物的位置,說的那簡直就是滴水不漏,能把人夸到這份上,許紹能創立月旦評水平還真是高。

(2)袁紹也很苦惱

許紹這句評語算是讓曹操火了一把,當時是亂世,大家誰也看不清將來的局勢究竟是個什么樣子,有人忠于漢室有人想造反趁機撈一把,還有人甚至想自己當皇帝,這幾種主張你搞哪一種都有道理,但似乎都存在著風險。

但許紹給曹操的這句評語高明就高明在,他充分肯定了曹操的能力,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說明曹操不管是在亂世還是在太平年間都可以得到很好的發展,這就相當于給那些想要跟著曹操混的人吃了一顆定心丸,跟著曹操有前途,而不用去費勁判斷將來的局勢怎么樣。

袁紹就不一樣了,大家都羨慕袁紹,但是袁紹也非常苦惱,做小弟的可以不用思考局勢,但是做大哥的必須把握全局,明確自己的態度才行。

袁家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布天下,可以說是當時的頂級豪門,但是袁紹有一個致命傷,同樣是出身問題,那就是袁紹不是嫡出而是庶出,因為這一點袁紹也沒少苦惱。

為了樹立聲望,他必須明確自己的立場,給大家做一個表率,這樣大家才能信服他,才能讓天下人才聚攏到自己身邊,于是宦官當權的時候,他旗幟鮮明的反對宦官,成為了誅殺宦官的策劃這和主要執行人物。

但誅殺宦官的勝利果實很快就被董卓竊取了,董卓為了立威顯示自己的能力,居然要廢掉少帝,立陳留王。為了表明自己的立場堅決反對這種行為,袁紹冒著生命危險,做出了非常瀟灑的動作,這幾個詞簡單明了還充分顯示了袁紹的個性。

面對威脅,袁紹直言不諱,“天下健者豈惟董公?”袁紹說完了這句話,便“橫刀,長揖,徑出”,這幾個動詞用的是在是太傳神了,比什么武俠小說都要精彩,短短的三個動作,寫出了袁紹的氣勢,跟當時只能忍氣吞聲的滿朝文武比起來,此時的袁紹真的是打出了自己的名聲。

逃出京城的袁紹很快有了自己的地盤,并通過自己的影響力迅速拉起發對董卓的大旗,十八路諸侯共會盟,聯合起來要大董卓。

袁紹的這種用行動搏的名譽的做法,開始反宦官后來反董卓,一般人還真學不來,這種適合大哥做,一般的小弟你敢說反對誰,說不定第二天就橫尸街頭了。

曹操那種,雖有能力和志向,也只能是先忍氣吞聲的按照刺殺董卓,失敗后趕緊逃走,不同的人群面對亂世采取的方式肯定是不一樣的,但這里面最騷的操作還是屬于諸葛亮的個人營銷的,跟諸葛亮一比,什么袁紹曹操那就是一渣。

(3)隆中對

熟悉三國的朋友一定知道一句話,叫臥龍鳳雛得一人者得天下,但是這么牛逼的話,他究竟是怎么傳出來的呢?

曹操劉備什么的,雖然說出身都不算高,但跟諸葛亮比起來那也不知道要好多少,草草啊宗族勢力大,劉備起碼做個當時大名士盧植的學生,還有個同學叫公孫瓚,那社會資源和地位也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但諸葛亮卻什么都沒有,諸葛亮自己都說是“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布衣這件事好理解,沒當官的都叫布衣,躬耕于南陽這句話就比較凄慘了,說好聽一點就是半耕半讀,一待天下有識之士的賞識,說不好聽一點就是,家里就是個貧農,還要自己種地耕田,就這還不想趕緊出去找門路,諸葛亮的境遇那可不是一般的差呀。

哥哥諸葛瑾看到家里的這種情況早早的就出去謀生了,最后當了孫吳的大臣也還不錯,但諸葛亮的志向顯然要比哥哥高,所以一直沒出山,其實就是沒出去找工作。

但牛皮吹得好,工作不愁找,諸葛亮深知這個道理,于是就經常的與眾不同來表明自己的志向,經常性的自比管仲樂毅,研究天下大勢,等待那個懂自己的人出現。

臥龍鳳雛這話流傳很廣,這話誰說的,這話可是龐德公說的,龐德公是誰,這位龐德公就是龐統的叔父,在古代這根本就是一家人,即便是在宗族關系不怎么濃厚的今天,叔叔這種關系也被認為是非常親密的關系。

龐德公又和水鏡先生的關系非常好,于是乎這個龐德公天天這么臥龍鳳雛的這么說著,時間長了水鏡先生也就這么信了,最后還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和龐德,這種自我營銷也就是劉備這種求賢若渴的人會相信,不相信也乜辦法呀,誰讓自己什么都沒有呢?

當時的高級官僚什么劉表之類,根本沒把什么臥龍鳳雛放在眼里,只認為他們是普通的人物罷了,不過敢把自己比作臥龍的,還欣然接受的,諸葛亮的這波營銷做得確實有點過。

幸好諸葛亮是個有真才實學的人,歷史也證明了劉備的好眼光和好運氣,為什么說劉備運氣好,這件事劉備做得很冒險,我們看歷史書似乎諸葛亮一直都是那個樣子,其實不是的劉備見到諸葛亮時已經46歲了,此時的劉備基本上可以用大半輩子抱頭鼠竄一事無成來形容。

諸葛亮多少歲呢,26歲,基本上屬于嘴上沒毛辦事不牢的類型,而且此前還沒有擔任過任何職務的經驗,就這樣一個終日耕讀在家里研究天下大勢的青年,和一個年近半百半生顛沛的人在諸葛亮的小屋子里談起來天下的大勢,并最終定下了先三分天下,再統一全國的偉大宏圖。

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一個敢說一個敢信。

小結:人才是需要自我營銷的,就連諸葛亮這樣聰明的人,也要自比管仲樂毅,還要厚著臉皮接受臥龍這個稱號。

沒有成功之前,大家都是一樣的,成了人才自然有人夸人膽識過人,但若是輸了,那可就是狂妄之徒了成為笑柄了。

如同西漢末年天下大亂,流行讖語說劉秀做天子,于是皇族遠親劉歆就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劉秀,起兵造反最后身首異處變成笑談。

責任編輯:

留言與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