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楷模”趙亞夫:把成績寫在大地上

日期:2023-05-23 12:08:59 作者:fuli 瀏覽: 查看評論 加入收藏


少年時期的趙亞夫生活在常州,就讀于覓渡橋小學。該小學也是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常州三杰”之一的瞿秋白的母校。高中畢業前夕,他還聆聽了瞿秋白夫人楊之華講述的烈士事跡。青年趙亞夫在日記中寫道,“聽楊媽媽的話,做一個和秋白同志一樣的人。”

對趙亞夫青年時代影響最大的人,還有他的同齡人雷鋒。在初次看完電影《雷鋒》后,他遞交了入黨申請書,并主動要求到農村一線鍛煉。

當時,在武進橫嶺公社楊歧大隊第四生產隊(當時屬鎮江),他蹲點兩年多,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給農民傳授農業技術。

1966年2月,他回鎮江市農科所參加支部黨員大會,成為一名預備黨員。從此,在他的心里,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

1996年,組織決定提升他擔任江蘇省農科院院長。趙亞夫卻找到組織部領導說:“新崗位盡管是組織上的提拔重用,但不合適我。再過幾年我就要退休了,我想做的事還沒有做完。”2002年,這位到了退休年齡的江蘇省鎮江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決定“做一個志愿者”,主動來到了鎮江當時最窮的村子:戴莊村。

與一般退休官員不同的是,趙亞夫從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位置上退下來后,開始的是另一場奮斗——從推廣有機稻、有機桃開始,把戴莊農民帶上了致富新途。他為戴莊設計的發展路線,被稱作“戴莊模式”,不僅引發國內外農業專家的關注,還把戴莊村的經驗推廣到整個鎮江茅山地區,發展高效農業,進而“探索出一條可復制、可推廣的致富路徑”,惠及100多萬農民。

2006年,江蘇省第一個綜合型社區農業專業合作社——戴莊有機農業專業合作社成立。至2010年,該合作社被農業農村部確定為全國農民合作示范社。

趙亞夫把更多時間花在培養鄉村振興的人才上。2018年,“亞夫團隊工作室”在戴莊揭牌成立,陸續培育出農村科技人才1200名,為句容100多個農村合作社、45萬名農民提供技術支持。

2021年,趙亞夫多次改進的有機越光水稻再生稻技術,在戴莊村規模化種植獲得成功。再生稻的背后傾注了趙亞夫多年的心血。這些稻田畝產提高到每年1000斤,而且種植一次能收兩季,和原先相比效益提高了。“種一茬收獲兩回的水稻就是再生稻。”在研究引進“越光”水稻品種時,趙亞夫注意到土地上兩株收割后的水稻仍在結穗:“這是否意味著水稻可以再生一茬?”

歷經反復嘗試,趙亞夫探索出大棚缽苗育秧技術和再生稻栽培技術——每年4月插秧,8月收第一茬稻,每畝地能收700斤左右,之后繼續進行田間管理,能再冒一茬水稻,10月底收第二茬,每畝能收300斤左右(像割韭菜一樣,不是只剪稻穗不割稈)。

趙亞夫種水稻,不施化肥、不打農藥,至今已有16年。戴莊有機農業專業合作社致力于培育、利用生物多樣性,豐富、完善生態系統,實現生態、經濟效益雙提升,并入選全國首批生態農場。江蘇省政府曾三次發文要求在全省推廣“戴莊經驗”,將發展生態農業作為推動綠色興農、促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措施。

如今的戴莊,土地上的生物多樣性、土壤有機質含量大幅提高。蜻蜓、螳螂、鳥等動物,會來田里“串門”……

趙亞夫沒有停下腳步。他精神矍鑠,時常踱步在田間地頭。

道不孤,必有鄰。“我要做博茨瓦納的趙亞夫。”這樣的豪情壯語來自江蘇大學管理學院留學生劉備。在句容戴莊村的田埂旁,這位博茨瓦納小伙聆聽了全國脫貧攻堅楷模趙亞夫帶領農民脫貧的事跡后,立志要在留學期間多學習中國脫貧經驗,并把它們帶回家鄉。

嘔心瀝血 數十年來,趙亞夫扎根農村,獻身農業,與農民一道艱苦探索。供圖 受訪者

草莓“萬山紅遍”,創建示范園區

每年春天,草莓大量上市的季節,都會有大量游客來句容采摘。令人們賞心悅目的,除了遍地的草莓,還有錯落在句容鄉間的一座座漂亮小樓。這是農民致富之后建起的新家,他們把小樓稱作“草莓樓”。

從草莓到“草莓樓”,要從1982年的初夏說起。那一年,41歲的趙亞夫剛剛上任鎮江農科所所長,帶隊來到日本愛知縣,進行為期一年的研修。最初的研修方向是稻麥栽培。有一天,他無意中發現了這里品種優良的草莓。趙亞夫意識到,同樣是丘陵地帶,草莓或許可以成為茅山人脫貧致富的捷徑。

第二天,趙亞夫找到自己所在農場的主人近藤牧雄,表示要加修草莓的露天種植技術,為此,他愿意給近藤牧雄當草莓工。這種真誠求知深深打動了近藤牧雄。他在自家的農場上劃出來二分土地,專供趙亞夫做露天草莓栽培試驗,還給趙亞夫介紹了愛知縣園藝研究所蔬菜研究室的伊藤克己。

趙亞夫一邊管理草莓大棚,一邊做露天種植草莓試驗。大棚草莓采摘的時候,他清晨四五點鐘就得起床干一上午活兒,下午到10公里之外的園藝研究所學習,晚上整理技術資料。一年之后,趙亞夫完成了研修。伊藤克己先生被趙亞夫的精神感動,破例贈送給趙亞夫20棵脫病毒草莓原種——“寶交早生”新品種草莓苗。趙亞夫抱著20棵草莓苗,從日本回到了故鄉茅山革命老區。

在他的精心撫育下,這20棵小苗變成了6000多棵種苗。趙亞夫開始計劃給這些種苗找個立腳點,先點上種植,再大面積推廣。

他第一個想起的就是句容縣白兔公社解塘村。這個村地處句容,離丹徒、丹陽較近,具有強輻射力,是一個理想的種植之地。

抱著草莓苗,趙亞夫和農科所的同事來到解塘村。村干部召集來了一些村民聽趙亞夫介紹草莓種植,結果很多人連“草莓”是什么都不知道。趙亞夫被當頭澆了一盆冷水。

趙亞夫帶上同事,開始挨家挨戶做工作。村民們還是毫不領情。他請來公社領導,勸說村干部先帶頭試種,并承諾免費供種苗、供肥料,進行技術指導。“如果種砸了,我個人賠!”有個農民回家拿了錄音機,讓趙亞夫把“承諾”重說了一遍,全都錄了音,說是要秋后兌現。村干部這才勉強答應試種草莓。6000多棵草莓苗,村干部家種不完。趙亞夫又找到很“講義氣”的村民笪白云,苦口婆心說服他種草莓。終于,有10多戶農民同意試種露天草莓。

趙亞夫的“諾言”,像草莓的根,先在解塘村土地中深深扎下了。為了保證草莓種植成功,他吃住在小村,晝夜守護。到了5月,9個試種小區共收獲了600多公斤草莓,每畝效益600元,比常規農作物增收兩倍。到了1987年,白兔鎮露天草莓種到了7000多畝,農民的錢袋子終于鼓起來了。接著,趙亞夫又試驗成功了大棚草莓。

2003年,句容縣被國家有關部門命名為“草莓之鄉”。此后,趙亞夫又幫農民成立了“草莓合作社”,還發明了“一畝田+兩頭羊”的草莓種植方法。2005年,村民王柏生家的草莓畝產高達6000斤,3畝多草莓,一年凈收入將近9萬元。

今天,這樣的產量對句容“草莓戶”來說已經不算“驚艷”,擁有自己的“草莓樓”也不再新鮮,當貧困已成往事,他們對未來有了更多的期許。

“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幫助農民銷,實現農民富”是趙亞夫有名的理念之一。

在推廣草莓時,趙亞夫采用的是“培養示范戶”的方法,先選一戶兩戶,播下星星之火,繼而形成燎原之勢,他稱之為“先點亮一盞燈,再照亮一大片”,這個方法成功地推廣了草莓,是趙亞夫的第一篇得意之作。

后來,由于需要推廣的項目太多了,需要鋪開的范圍太廣了,再加上種植業的周期都是以年為單位,如果還是按照老辦法行事,速度太慢。經過思考,趙亞夫決定成立“科技示范園”,就是由農科所租上一塊地,把所有需要推廣的作物都種植在科技園里,讓農民看得見,摸得著,學得會,用得上。

1996年,“萬山紅遍農業科技示范園”在白兔鎮建成,園內種的都是瓜果菜糧的優良品種,示范園的大門天天對農民敞開,農民可以隨便進園看,隨處跟著學,隨時跟著干。“把失敗留給園區,把成功教給農民。”這是趙亞夫給科技園定的“園訓”。科技示范園吸引了茅山眾多想富裕的農民,最多時候,一年接待了1萬多人。

后來白兔鎮的這個示范園,由農民張冬才接手管理,每年能夠創造120萬左右的產值。“示范”作用輻射1500畝土地上的5000多個農民。張冬才說,示范園秉持一貫的義務,對所有有需要的農民提供技術支持,不收取任何費用。

以“萬山紅遍農業科技示范園”為基地,趙亞夫又建起了后白、戴莊、磨盤等5個農業園區,形成了綿延10公里的高效優質應時鮮果產業帶,趙亞夫把這些科技園命名為“萬山紅遍”。

為了讓茅山萬山紅遍,趙亞夫就像一個普通的老農,每天都荷鋤戴月,奔波在茅山腳下。而像張冬才這樣的茅山大地上最早的一批“示范戶”,如今已經變成了一個又一個的趙亞夫。“他用一顆緊貼農民的心,用一雙扎根田地的腳,用一個實用科技裝備的腦,用一雙放眼世界的眼,矢志不渝,成為開啟山區農民致富大門的金鑰匙。”趙亞夫曾經被評為“CCTV年度三農人物”,組委會給了他如上評語。

數十年來,趙亞夫扎根農村,獻身農業,與農民一道艱苦探索,開辟一條通過科技興農、以農富農,實現“農民共同富裕、農業生態高效、農村可持續發展”的新型農村小康社會建設之路,帶領數十萬老區農民實現了“小康夢”,充分詮釋和展現了“中國式農業現代化”的生動圖景。

(《小康》·中國小康網 獨家專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3年5月上旬刊

責任編輯:

留言與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