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昆明的分類示范小區嘗試推行定時定點投放和督導員監督相結合的制度,努力走出一條城市‘智慧’垃圾分類創新之路。如呈貢區惠蘭園小區廚余垃圾分類率達95%;西山區高支隊小區為全省首個智能垃圾分類示范小區, 參與率達到 100%,分類準確率達 95%以上,示范效果明顯。”該負責人介紹,除了分類示范小區外, 自2018年起,昆明市還逐步將生活垃圾分類納入幼兒園、中小學教育體系,編制生活垃圾分類知識讀本,將生活垃圾分類納入課堂教學。目前,全市所有幼兒園、中小學實現生活垃圾分類全覆蓋教育。
體系建設
垃圾分類體系已在全市基本建立
談垃圾分類,不僅要談市民的主動作為,更要談垃圾分類服務配套和體系建設。多年來,昆明市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目前已實現逐步建立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垃圾處理系統。其中,居民小區分類投放設施覆蓋率達99.2%,分類生活垃圾實現分類運輸;建成運行5座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3座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 1座危險廢物處理廠、2座電子垃圾處理廠、2座餐廚廢棄物處理廠 (家庭廚余和餐廚協同處理),主城區實現原生垃圾零填埋,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保持100%,城市生活垃圾分類體系基本完善。
此外,通過引入第三方考核機制,昆明市定期或不定期會對縣區生活垃圾分類工作進行實地檢查考核,以考核為抓手督促縣區工作落實。近3年來,昆明市累計投入垃圾分類專項資金約6億元,已基本在全市建立垃圾分類體系,強制分類實施范圍逐步擴大,分類工作取得階段性進展,形成了“黨委領導、政府推動、企業運作、全民參與” 的良好工作格局。
2022年三季度,在住建部對全國76個大城市生活垃圾分類評估中,昆明市得分72分,位列第29名,評價為“成效較好”。
未來圖景
逐步建立昆明市生活垃圾分類信息化管理平臺
市城市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昆明市在生活垃圾分類工作中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距離抓出顯著成效還有漫長的道路要走。下一步,昆明市將針對居民對生活垃圾分類知識掌握不夠、習慣尚未養成、分類投放準確率低等短板開展相應工作。
“我們將堅持以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為原則,聚焦關鍵環節和突出問題,到2025年,初步建成以法治為基礎、以政策為導向、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的分類管理格局;2035年,全面建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制度,達到國內先進水平。”該負責人介紹,下一步昆明市還將從體系著手,以實現生活垃圾分類全收集、全處理為目標,以末端倒逼前端,加快構建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垃圾分類處理體系,著力推進一批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和廚余垃圾處理項目建設,提升分類處理能力。通過探索“互聯網+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模式,逐步建立昆明市生活垃圾分類信息化管理平臺,實現生活垃圾管理數據化、信息化、精細化,通過科技賦能,穩步提升生活垃圾分類精細化管理水平。(都市時報 記者李瑞瑩)
新聞延展
我國將于2025年底前基本實現垃圾分類全覆蓋
記者24日從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了解到,我國將力爭在今年年底前使地級及以上城市居民小區垃圾分類覆蓋率達到90%以上,2025年底前基本實現全覆蓋。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倪虹說,近年來,垃圾分類工作堅持從基層抓起、從娃娃抓起、從群眾需求抓起,緊盯科學規劃、設施建設、安全運行關鍵環節,注重依法建章立制、督促指導、評估評價,統籌推動垃圾分類抓點、連線、擴面,取得積極進展和成效。
截至2022年底,29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居民小區垃圾分類平均覆蓋率達到82.5%,人人參與垃圾分類的良好氛圍正在逐步形成;生活垃圾日處理能力達到53萬噸,焚燒處理能力占比77.6%,城市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水平實現較大提升。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近日在山東省青島市召開全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現場會。倪虹說,垃圾分類工作是今年全國住房和城鄉建設工作會議部署的重點工作之一。要在完善法律法規上下功夫,進一步健全生活垃圾分類法律法規制度體系,加快地方立法進程,堅持教育和懲戒相結合,強化公民垃圾分類的責任義務。
倪虹說,要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逐步構建生活垃圾分類管理平臺,推動生活垃圾分類“一網統管”,大力推動環衛裝備標準化、智能化改造和提升,推動環衛行業向科技智慧型轉型升級。
同時,要補齊設施短板,扎實推進城市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補齊中西部地區焚燒處理短板,持續提升焚燒處理能力,開展縣級地區小型焚燒試點工作,不斷優化生活垃圾處理結構。
據了解,從今年起,我國將于每年5月第四周開展“全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宣傳周”活動。首屆全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宣傳周時間為2023年5月22日至28日,宣傳主題為“讓垃圾分類成為新時尚”,宣傳重點包括傳達中央有關部署要求、宣貫有關制度政策標準、宣介階段性工作成果、推廣典型實踐經驗、普及生活垃圾分類知識等內容。(新華社 記者王優玲)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