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館藏晉侯陪祀車馬坑看西周車馬形制與禮儀制度

日期:2023-05-21 12:10:25 作者:fuli 瀏覽: 查看評論 加入收藏


從出土器物來看,車輿出土的主要器物包括車蓋、座墊、車輻和車輪等。其中,在車蓋上主要由車蓋和頂蓋兩部分組成。在車圍與車蓋頂部都會有一個“井”形孔,該“井”形孔就是用來觀察周圍情況的;而在車輻處則會有四個圓形或方形孔洞,這些孔洞就是用來固定車輪和車圍的。

在出土器物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人俑”。

二、車駕

車駕又稱“御者”,是指在車馬坑中負責駕車的人,同時也是車馬坑中最為重要的部分。因為車駕的數量多,所以每一輛車都會有一個車駕,但根據車馬坑結構可以將其分為兩類,一類是由一輛車和一匹馬組成,另一類則是由兩輛車和兩匹馬組成。

東下村晉侯墓中出土的車駕分為三種類型,分別是“御者一”、“御者二”和“御者三”。其中“御者一”車駕出土于主殿中的西側;“御者二”車駕出土于主殿西側,且為雙乘;而“御者三”車駕出土于主殿東側,為單乘。

從車駕的結構上來看,這三類車駕均由四個車軸支撐著整個車身,而車輪則是由輻條連接而成的。在車軸的下方均設置有兩根輻條,其中一根輻條上有一條橫木,這兩條橫木之間則是由三塊竹木片組成的。

車軸的兩端分別固定著兩根直木條,當車輛啟動時,直木條就會通過兩根橫木之間的空隙,與輻條相連。此外,由于車輛在行駛過程中需要不斷地改變方向來避開障礙物或者是應對突發狀況等因素,所以車輪的軸孔都是由三個圓圈組成的。

在車駕的兩側都有車轅和兩匹馬轅相連接,但這兩匹馬并不是在同一個區域內被放置的。根據《禮記·月令》中所記載:“孟春之月……乃命有司徒以仲春之月使庶人具庶服。”這句話表明在孟春之月時要給庶人定制專門的服裝,而在仲春之月時要讓庶人穿上禮服。

在《周禮·地官·封君》中也有記載:“凡祭祀享其山川之神而樂其犧牲者,以其牲用封氏、國氏、邑氏、庶氏之牲者也。”

其中的“氏”即是指所祭祀的對象,“國氏”和“邑氏”分別是指具體負責祭祀活動的人,而“庶氏”則是指具體負責管理祭祀活動的人。

由此可見,在東下村晉侯墓中所出土的車駕實際上就是三類不同的車駕,分別是由一輛車和一匹馬組成的“御者一”、由兩輛車和兩匹馬組成的“御者二”和由兩輛車和兩匹馬組成的“御者三”。

在車駕上可以看出,車駕兩側均放置著兩匹馬,而這些馬也是專門為車駕準備的。

在東下村晉侯墓中所出土的車駕上都可以看到一條橫木,而這條橫木則是用來固定住兩匹馬的,并且這條橫木也是由三塊竹木片組成,在中間插入了一個小圓孔。

車駕上還可以看到一個圓形鐵環,并且這鐵環就是用來連接車駕兩側的橫木,當車輛啟動時,車輪就會帶動鐵環轉動。

此外,在車駕上還可以看到一枚“午”字形狀的玉璧,這枚玉璧其實是用來裝飾在車駕兩側車轅上的。

其中“御者一”和“御者二”都是雙乘車駕,而“御者三”則是單乘車駕。

東下村晉侯墓中所出土的車駕相對來說比較少,因為每一輛車都會有一個車御,所以出土車駕數量少是東下村晉侯墓中最顯著的特點之一。

除了東下村晉侯墓中所出土的車駕外,在其他陪祀車馬坑中也出土有雙乘或單乘的車駕車。

其中雙乘車駕車的數量相對來說比較多一些,比如在“御者一”車駕坑中就出土有兩輛雙乘車。

三、馬駕

馬駕是車馬坑中最具特色的部分,它包含了馬具和馬具,包括鞍部和鞍座。

在車馬坑出土的文物中,幾乎所有的馬車上都會有馬具,而與其相對應的則是馬具有馬具。在考古出土的文物中,大多數文物上都會有一個類似于“馬”字形狀的標識物,因此也可以將其稱為“馬字標識物”。這類標識物在車馬坑出土的文物中也不例外。

從目前出土的車馬坑來看,大部分車馬坑都會出土一匹或兩匹馬,這些馬一般是由一匹或者兩匹馬組成。其中有的車馬坑會出土一套完整的馬鞍、馬鐙和鞍部結構,而有的車馬坑則只出土了一套完整的鞍部結構,以及兩套完整的馬匹。

從目前考古出土的文物來看,“車”和“馬”一般都會放置在一個整體內,然后在車馬坑中再放置一套鞍部結構和馬匹。除此之外,還有個別車馬坑也會在其內部再放置一套鞍部結構。

車馬坑中所出土的馬匹一般都會被安放在一個單獨的區域內,并由一匹或兩匹馬組成。從目前考古出土的文物來看,多數馬匹都是由兩匹馬組成的,并且部分馬匹還會在其周圍放置一些其他物品。

其中有一匹馬就是以“子午線”為中心進行擺放。從目前考古出土來看,“子午線”被稱為“中軸線”也可以被稱為“中軸線”,它是位于車輛兩側車輪中心位置的連線。“子午線”由東向西分布著6條,它們分別是:東經107°線、東經113°線。

如果將這6條“子午線”以對角線方式進行排列的話,那么就是“五點法”。

四、車騎與車輿組合

車騎組合是一種常見的車馬坑結構,包括了馬車和人車兩部分。車騎組合一般有兩種,一種是只有馬車和人車,另一種是既有馬車又有人車,還有的車馬坑還會同時出土人車。

在這兩種結構中,馬車都是由四匹馬組成,通常在車馬組合中為三匹馬或者四匹馬,但也有個別車馬坑的馬匹數量為一匹或兩匹。從目前的考古發現來看,這些馬匹往往是由一位馬主人專門負責喂養,并且會使用專門的馬匹飼料。

人車在這兩種結構中通常都是由一位或兩位乘車人和一位駕車人組成,一般乘車人都會坐在車上,負責駕駛車輛。同時也有個別車馬坑還會出現兩位乘車人坐在同一輛車上的情況。

從目前考古發現來看,人車一般都是由一個人負責駕駛車輛,另一個人則在車輛兩側負責駕車。在車騎人輿組合中,駕車人和乘車人都需要各自佩戴兵器,并且同時使用車輿上的各種器具。

根據車馬坑內出土的青銅器銘文來看,這些青銅兵器是用于實戰的武器。例如在東下村晉侯墓的車馬坑內出土了一件銅戈,上面刻有“兵”字銘文,結合車騎組合來看應該是一件兵器組合。

青銅戈上的“兵”字銘文與出土銅器的銘文不符,同時在車騎組合中出現的兵器組合也與文獻記載不一致。根據《史記·晉世家》和《戰國策》的記載來看,春秋戰國時期晉武公去世后并沒有兒子繼承爵位,所以其繼任者晉悼公將其葬禮規格提升到了國葬規格。

而根據這兩處記載來看,晉悼公將自己的墓葬規格提升到了國葬標準后才會舉辦葬禮儀式。

作者觀點:

車馬坑的發現,既有豐富的禮制內容,也有車馬形制的實物資料,這對于研究西周的車禮制度有著重要的價值。

車馬坑的發現,將車禮制度和周代禮制融合在一起,不僅彌補了我們對車制歷史研究不足的缺憾,而且還為我們提供了一份豐富的文物資料。

在此之前,學界對于周代車馬制度和車禮制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車馬坑和相關器物上,這對于周代禮制與車禮制度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車禮制度作為一種祭祀禮儀,與周代宗法、禮制和政治密切相關,其中車禮制度中的“四匹”、“六匹”和“八匹”等禮儀制度對西周社會產生了重要影響。

參考文獻:

1.《禮記·月令》:“孟春之月,命有司徒以仲春之月,使庶人具庶服。”

2.《周禮·地官·封君》:“凡祭祀享其山川之神而樂其犧牲者,以其牲用封氏、國氏、邑氏、庶氏之牲者也。”

責任編輯:

留言與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