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公元前134年,匈奴的軍臣單于,也就是冒頓單于的孫子要求再次和親,這可把漢武帝氣的,因為這位軍臣單于經常放棄和親政策,很不消停,即便漢朝將公主送過去,軍臣單于時不時的也要帶人劫掠漢朝的人口和財富。
因此當軍臣單于要求再次和親,漢武帝便召開了君臣會議,讓群臣們一起來討論,到底要不要對匈奴發動戰爭。
朝堂之中分為了兩派,其中主戰的以大行令王恢為主,主和的以御史大夫韓安國為主。
王恢在邊境當過官,又參加過針對南方閩越的軍事行動。他認為匈奴喜新厭舊不講信用,經常背信棄義,所以還不如拒絕和親準備打仗。
而韓安國認為,匈奴的土地過于貧瘠,即便戰爭打贏了也沒啥好處,還需要耗費巨大國力,得不償失。因此還不如不要打,繼續實行和親政策。
討論的最終結果,還是主和派取得了上風,可能是漢武帝也還沒做好戰爭的準備。但第二年,一位生活在邊境馬邑的商人,聶壹的富豪找到王恢,說匈奴和漢朝剛剛和親,對漢朝的警惕性非常低,因此這個時候是進攻匈奴的最好機會。
于是王恢將聶壹的意見總結一下便上呈給漢武帝,于是漢武帝繼續開會,一輛開了好久好久的朝廷會議,漢武帝才最終決定,對匈奴發動戰爭。
二,馬邑之戰的經過
這場戰爭,聶壹也是做了不少事情的。首先,聶壹跑到匈奴那見到軍臣單于,取得信任后說,他可以把馬邑令守干掉,這樣就可以將匈奴軍隊放入馬邑城內,讓匈奴占領馬邑。
這把軍臣單于高興的,立馬就讓聶壹回去。聶壹回去后,找了個死囚犯,將他人頭砍下來后便掛在馬邑城外,匈奴的探子看到后就趕緊回去稟報軍臣單于,說馬邑太守被干掉了,軍臣單于可以帶著軍隊過來占領馬邑了。
就這么的,軍臣單于立馬親自率領10萬大軍前往馬邑。而與此同時,漢朝集中了三十萬大軍十面埋伏,就等著匈奴軍隊進入馬邑,隨后甕中捉鱉關門打狗了。
但事情往往事與愿違。
軍臣單于一開始就沒有長期占領馬邑的打算,因此在進軍的過程中軍臣單于并沒有急速進軍,而是一邊掠奪一邊前行。
就這么的,軍臣單于發現,他們一路上是劫掠到不少牛羊,但是牧人,卻是一個都沒有碰到。
碰巧他們又經過一個烽燧,軍臣單于心血來潮占領了這個烽燧,于是就俘虜了一個小官,最要命的是,這個小官知道漢朝的軍事行動,為了活命,他便全盤托出,將漢朝的軍事行動全部都說了出來。
這可把軍臣單于給嚇得,雖然他覺得自己很厲害,但也不認為10萬人能打得過30萬人啊。趕緊的啥都不想立馬撤退。等埋伏在馬邑四周的漢朝軍隊反應過來,早已經來不及了,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匈奴撤退。
這次戰役,漢朝無功而返,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這讓漢武帝龍顏震怒,即便太后求情也沒有用,漢武帝最終還是賜死王恢。
三,馬邑之戰的影響
馬邑之戰隨著王恢的自殺落幕,但為什么一場無功而返的戰爭,會改變漢朝的財政結構,進而影響中國兩千年的經濟發展呢?
原因在于,這一次戰爭標志著漢朝和匈奴的徹底決裂,漢朝就想著要如何滅掉匈奴,而匈奴也不再相信漢朝,不指望和平。從此雙方展開無休無止的戰爭,導致想要結束戰爭,都不可能了。
而戰爭,毋庸置疑是會給漢朝帶來巨大影響,最直接的,龐大的軍費要從哪里來?稍有不慎就會帶來帝國的財政崩潰,也正是如此,為了籌集軍費,應對財政危機,漢武帝不得不放棄漢朝一直實行的寬松財政稅收制度,開始各種各樣的想辦法賺錢,增加帝國的財政收入。
漢武帝之前,漢朝的主要經濟來源是農業稅。但要想維持針對匈奴的戰爭,僅僅依靠農業稅是遠遠不夠的,為此漢武帝先后實行賣官鬻爵,又發行減值貨幣,還征收商業稅,但仍然無法滿足戰爭需求。
直到后來,漢武帝才發現,要想獲得更多的財政收入,就得壟斷自然資源開辦國有企業。為此,漢朝建立起一套復雜的國有制體系,后世的各個王朝都在學習和改進漢武帝的這項經濟舉措,即便是21世紀的今天,不也是能從中找到漢武帝時期,經濟體系的影子嗎?
馬邑之戰,令漢朝和匈奴開始爆發大規模戰爭。因為經常打仗,就需要很多很多的錢,但當時漢武帝手上沒有那么多的錢,于是漢武帝就得想辦法去多賺錢,從而建立起這套復雜的國有制體系。
從這個角度而言,即便是到今天,我們都仍然受到這場戰爭的影響。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