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
此番《意見》正是瞄準了現有的基本養老服務供給痛點精準施策。據民政部養老服務司有關負責同志介紹,《意見》提出了5項重點任務,分別是制定落實基本養老服務清單、建立精準服務主動響應機制、完善基本養老服務保障機制、提高基本養老服務供給能力、提升基本養老服務便利化可及化水平。
建立基本養老服務清單制度的要求見于2021年11月印發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各地要根據財政承受能力,制定基本養老服務清單,對健康、失能、經濟困難等不同老年人群體,分類提供養老保障、生活照料、康復照護、社會救助等適宜服務。清單要明確服務對象、服務內容、服務標準和支出責任,并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進行動態調整。2022年年底前,建立老年人能力綜合評估制度,評估結果在全國范圍內實現跨部門互認。
2021年12月,民政部養老服務司副司長李邦華在出席國新辦發布會時指出,基本養老服務清單制度是通過列清單的方式來明確基本養老服務服務誰、怎么服務、由誰提供服務這些問題。在不同層次的探索和實踐中,至少形成了三個方面的共識。第一,基本養老服務是管基本,要聚焦服務老年人的失能照護和生命安全等基本需要,做到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第二,基本養老服務是面向全體老年人,但是也要優先保障特殊困難老年人的需要。第三,基本養老服務由政府主導提供,非基本養老服務由市場調節,形成以家庭為基礎,市場、社會、政府各司其能的新型養老模式。
縱觀《清單》,為65周歲及以上老年人提供能力綜合評估、為符合條件的失能老年人家庭成員參加照護培訓給予職業培訓補貼等7項舉措均與長期照護服務相關。在朱銘來看來,在農村的特殊環境下,更多鼓勵親情照護正是現實之舉。
除卻按時足額發放基本養老金,其他的服務項目也基本圍繞特殊困難老年人展開。但朱銘來提示,處于困難邊緣且事實無人贍養的老年人也應成為工作的重點對象。
前述東部某省民政部門負責人認為,將這部分人群就近安排至相應的養老服務機構,要比散養在家來得更加安全可靠。要做到這點,應當充分發揮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作用。對于新建或改建的養老機構,給予一定標準的床位建設補助、運營補助;對于有意愿入住機構的老年人,根據其身體狀況及失能程度,由財政給予分類獎補。“補床頭”與“補人頭”的有機結合,既能保障經濟困難的失能、高齡、無人照顧等老年人的服務需求,又能撬動更多社會資本投入,逐步提升機構內護理、醫療等服務的水準。
政策“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同樣見諸地方實踐。夯實基本養老服務體系,也能為高品質、多樣化的非基本養老服務發展鋪墊基礎。如在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城市江蘇南通,當地醫保部門著重將基金投向服務供給方,有效培育了護理服務力量。不僅拉動了院后居家康護服務、商業健康保險、康復輔助器具等一系列市場繁榮,也使開展居家護理服務的企業有底氣將服務觸角由城市向農村延伸,通過在當地招募培訓護理服務人員的方式,破解了農村地區服務能力薄弱的難題。
朱銘來表示,政府投入不止于資金層面,各地應制定符合本地特色的養老產業布局規劃,建立完善行業服務標準與監管細則,以期形成規模效應。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