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神海陳鵬等Cell子刊:鎖定改善藥物性肝損傷的“隱生元”

日期:2023-05-04 11:44:40 作者:fuli 瀏覽: 查看評論 加入收藏


【原文信息】

Liberation of daidzein by gut microbial β-galactosidase suppresses acetaminophen-induced hepatotoxicity in mice

2023-04-25, doi: 10.1016/j.chom.2023.04.002

劉恩岐+陳育慶+鄭樂民等Cell子刊:在猴模型中有效的NASH新藥

Cell Metabolism——[31.373]

① 三肽DT-109(Gly-Gly-Leu)可劑量依賴性地減輕小鼠的脂肪性肝炎和纖維化;② 開發了一個NASH猴模型,其在組織學和基因表達上可模擬人類NASH;③ 采用轉錄組學、蛋白質組學、代謝組學和宏基因組學的多組學方法,發現DT-109能通過誘導肝臟脂肪酸降解和抗氧化防御(谷胱甘肽合成),以及改變腸道菌群(增加普氏糞桿菌)調節其膽汁酸代謝(使在患者中升高的具有肝毒性的石膽酸水平降低),從而逆轉NASH猴的肝脂變性并抑制炎癥和纖維化進展。

【主編評語】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由于發病機制復雜,目前仍缺乏有效療法。西安交通大學劉恩岐、密西根大學陳育慶、北京大學鄭樂民教授與團隊近期在Cell Metabolism發表重要研究,建立了用于NASH疾病研究和藥物研發的猴模型,并發現三肽DT-109能減少NASH猴模型的脂肪性肝炎、炎癥和纖維化,為進一步在臨床上研究DT-109對NASH的療效提供了重要依據。(@mildbreeze)

【原文信息】

DT-109 ameliorates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in nonhuman primates

2023-04-13, doi: 10.1016/j.cmet.2023.03.013

余祖江+茍建軍+任志剛:新冠患者康復期口腔、腸道真菌和細胞因子的長期隨訪結果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38.104]

① 收集35名新冠患者愈后、隨訪1年后(CPR1)以及90名健康對照人群的樣本;② 恢復期口腔和糞便真菌微生物群的α多樣性增加,CPR1期并未完全恢復;③ 口腔真菌菌群中的OTU5與SARS-CoV-2結合IgG和IgM呈正相關;④ IL-1b、MIP-3a、IL-5和IL-10等細胞因子在恢復期間趨于下降,而IL-8逐漸增加;⑤ 基于口腔和腸道真菌菌群的CPR1中和抗體預測模型獲得良好的預測效果;⑥ 口腔真菌和細菌、糞便真菌和細菌及細胞因子和臨床指標之間存在顯著相關性。

【主編評語】

鄭大一附院的余祖江、茍建軍和任志剛及其團隊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發表最近Letter文章,他們前期大量研究已揭示新冠患者存在腸道菌群紊亂,并且在康復期存在長期失調。本篇工作收集了35名新冠患者愈后及隨訪1年后舌苔、糞便和血清樣本,并進行真菌微生物群和血清中細胞因子含量的檢測。結果表明新冠患者出院1年后口腔和腸道真菌微生物組多樣性得到恢復,與炎癥相關的細胞因子濃度逐漸降低。(@RZN)

【原文信息】

Alterations of the oral and gut mycobiome and cytokines during long-term follow-up of COVID-19 convalescents

2023-04-17, doi: 10.1038/s41392-023-01417-4

武漢大學:工程菌群技術探究腸道菌群-藥物互作

Advanced Materials——[32.086]

① 開發多層水凝膠體外培養工程菌群(EM)的技術,有助于認識腸道菌群如何促進藥效;② EM具有異質性環境,并在屬/物種水平上穩定地保持腸道菌群的分類組成;③ EM從蛋白質合成、膜通透性、酶活性、抗原表達、 細胞運動性和細胞形態方面評估,可適用于與宿主細胞共培養;④ EM證明腸道菌群可從免疫作用、生物積累和藥物代謝方面影響藥效,可適用于腸道菌群與藥物互作研究;⑤ EM可優化治療方案,可能成為指導藥物轉化和臨床決策不可或缺的工具。

【主編評語】

腸道菌群不僅對人類健康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包括腫瘤化療等很多疾病的藥物治療中也具有關鍵的作用。理解腸道菌群在藥物治療中的作用和機制對于提高藥物療效是目前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但是由于腸道菌群的復雜程度高,與機體互作的機制復雜,因此該領域的研究仍沒有很好的方法和技術。近期武漢大學張先正團隊在Advanced Materials上發表了其最新的研究成果,他們開發了一種名為工程菌群(EM)的培養技術,主要是通過梯度水凝膠3D培養方法,有效用于體外培養腸道菌群和腸道細胞、類器官的技術,該技術可有效模擬腸道微環境,從而研究藥物和腸道菌群間的互作關系,為探究腸道菌群藥物代謝機制以及臨床用藥指導提供了新的技術平臺。(@Zhonghua)

【原文信息】

A microbial community cultured in gradient hydrogel for investigating gut microbiome-drug interaction and guiding therapeutic decisions

2023-04-08, doi: 10.1002/adma.202300977

JAMA子刊:腸道菌群或與重度抑郁癥患者的代謝紊亂有關

JAMA Psychiatry——[25.911]

① 對英國生物庫隊列(50萬人)進行血液代謝組學分析,對2019年抑郁癥全基因組關聯研究隊列(173005人)進行孟德爾隨機化分析;② 在嚴重抑郁癥(MDD)患者中鑒定出跨越能量和脂質代謝途徑的124種代謝物;③ 其中新鑒定49種代謝物,檸檬酸鹽顯著降低,丙酮酸顯著升高;④ 脂蛋白與屬于梭狀芽胞桿菌目、變形桿菌門、擬桿菌門的腸道菌群的不同組成一致;⑤ 脂肪酸、中密度和超高密度脂蛋白與MDD相關,但高密度脂蛋白和三羧酸循環的代謝物與之無關。

【主編評語】

重度抑郁癥(MDD)不僅是情緒性功能障礙,也涉及認知、運動甚至是炎癥和免疫系統紊亂。有報道表明MDD患者存在能量代謝尤其是脂代謝障礙,但是腸道菌群在其中起到什么作用還不清楚。牛津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近日在JAMA Psychiatry發表了一項隊列研究結果,納分析英國生物銀行50萬人的血液代謝組學結果并利用2019年抑郁癥全基因組關聯研究隊列開展孟德爾隨機化分析,證實MDD患者腸道菌群生態失調與其能量和脂質代謝紊亂有關,指出對腸道菌群進行干預或是改善MDD相關代謝紊亂的潛在方法。(@芥末)

【原文信息】

Interplay of Metabolome and Gut Microbiome in Individuals With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vs Control Individuals

2023-04-19, doi: 10.1001/jamapsychiatry.2023.0685

Nature子刊:與四肢肌肉重量增加有關的3種細菌

Nature Communications——[17.694]

① 納入5196人(發現隊列2866人,重復隊列2330人),分析腸道菌群與四肢肌肉重量(ALM)之間的關系;② 3種細菌與高ALM相關,分別是Coprococcus comes、長鏈多爾氏菌以及凸腹真桿菌,且不受年齡性別影響;③ 與不含上述任一細菌的受試者相比,含有3種菌的受試者其ALM高0.80kg,總瘦質量高1.60kg;④ 此外,合成代謝物種計數與股骨頸和總髖關節骨密度正相關;⑤ 沒有證據表明,遺傳確定的ALM與合成代謝物種計數之間存在因果關系。

【主編評語】

四肢肌肉重量(ALM)與活動能力、骨密度(BMD)有關。Nature Communications近期發表的文章,通過隊列分析發現腸道菌群中3種與較高ALM相關的細菌,且含這3種細菌的種類數量可作為ALM和BMD的預測標志。不過這些細菌預防肌肉減少癥和骨質疏松癥的治療潛力有待確定。(@章臺柳)

【原文信息】

Identification of three bacterial specie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appendicular lean mass: the HUNT study

2023-04-20, doi: 10.1038/s41467-023-37978-9

中國農業大學:熬夜傷皮膚!褪黑素或通過腸菌來改善

Journal of Pineal Research——[12.081]

① 持續28天的睡眠限制(SR)破壞小鼠皮膚的屏障功能,對皮膚造成氧化應激損傷,減弱皮膚的生物鐘振蕩,擬桿菌的晝夜節律消失,皮膚的短鏈脂肪酸(SCFA)受體晝夜節律紊亂;② 補充褪黑素后,SR引起的皮膚損傷得到改善,生物鐘振蕩增強,擬桿菌的晝夜節律恢復,丙酸受體GPR43的節律恢復;③ 抗生素消耗小鼠的腸道菌群后,口服褪黑素不能改善皮膚損傷,但補充丙酸可改善;④ 口服褪黑素可通過恢復擬桿菌及其代謝產物丙酸的晝夜節律改善皮膚損傷。

【主編評語】

睡眠不足會損害皮膚。中國農業大學的陳耀星團隊在Journal of Pineal Research發表文章,發現口服褪黑素可通過恢復擬桿菌及其代謝產物丙酸的晝夜節律,來改善皮膚損傷。(@章臺柳)

【原文信息】

Melatonin improves skin barrier damage caused by sleep restriction through gut microbiota

2023-04-13, doi: 10.1111/jpi.12874

香港大學:原發性高血壓與腸道菌群之間關聯具有性別差異

Hypertension——[9.897]

① 納入241名(113名男性,128名女性)志愿者,基于24h動態血壓,研究腸道菌群(GM)與高血壓間性別特異性關聯;② 高血壓組與血壓正常組的β-多樣性和GM組成在女性組存在顯著性差異,男性組無差異;③ 高血壓女性組活潑瘤胃球菌,鮑氏梭菌和卵形擬桿菌豐度顯著增加,而正常血壓女性組長鏈多爾氏菌豐度顯著增加;④ 沒有發現任何細菌種類與男性高血壓顯著相關;⑤ 血漿總短鏈脂肪酸和丙酸是女性收縮壓和舒張壓的獨立預測因素,而不是男性的。

【主編評語】

高血壓發病機制存在性別差異。雖然腸道微生物群(GM)與高血壓有關,但尚不清楚GM與高血壓之間的關聯是否存在性別差異。香港大學的劉巨基和何永基合作在Hypertension發表文章,發現GM失調與女性24h動態血壓密切相關,與男性無關,這可能與血漿中短鏈脂肪酸有關。這提示我們,性別差異可能是評估GM對于高血壓發展和治療的重要考慮因素。(@章臺柳)

【原文信息】

Sex Differences in Association Between Gut Microbiome and Essential Hypertension Based on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2023-04-19, doi: 10.1161/HYPERTENSIONAHA.122.20752

南京中醫藥大學:鼠李糖乳桿菌GG緩解大鼠的骨質疏松

Gut Microbes——[9.434]

① 在卵巢切除(OVX)大鼠中,鼠李糖乳桿菌GG(LGG)可改善骨的微結構及生物力學,并調節CTX-I、PINP、Ca及RANKL的表達;② LGG可促進OVX大鼠的骨生成,從而緩解骨質疏松;③ OVX大鼠的腸系膜淋巴結及骨髓中的Th17細胞增加,Treg減少,LGG可恢復Th17/Treg平衡;④ LGG可緩解OVX大鼠的腸道炎癥及黏膜損傷,并增加GLP2R及緊密連接蛋白的表達;⑤ 另外,LGG可恢復OVX大鼠的腸道菌群組成,包括厚壁菌門/擬桿菌門的比值。

【主編評語】

南京中醫藥大學的Weidong Li團隊在Gut Microbes上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結果,鼠李糖乳桿菌GG可通過改善腸道菌群組成,并恢復Th17/Treg平衡,從而緩解卵巢切除大鼠的骨質疏松。(@aluba)

【原文信息】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 ameliorates osteoporosis in ovariectomized rats by regulating the Th17/Treg balance and gut microbiota structure

2023-03-20, doi: 10.1080/19490976.2023.2190304

一種快速去除腸道菌群的新方法!

Gut Microbes——[9.434]

① 出生就去除腸道菌群將導致發育和生理存在差異,有必要快速消除共生菌群;② 苯甲酸甲硝唑、萬古霉素、慶大霉素和氨芐青霉素組成抗生素混合物(VGMbA),可快速有效地去除腸道菌群且不影響小鼠健康;③ 菌群快速去除,Foxp3+Treg和Th17細胞在7天內開始減少,RORγt+Treg在14天開始減少,結腸NKT細胞水平保持不變;④ 快速去除腸道菌群導致腸腔IgA減少,重新引入菌群可迅速恢復,長期去除菌群導致組織固有IgA漿細胞損失,導致管腔IgA恢復延遲;

【主編評語】

無菌小鼠從出生就去除了整個腸道微生物群,導致生理發育受損。使用口服抗生素去除小鼠體內腸道微生物群有自身的局限性,特別是缺乏一致性且需要長期治療。Gut Microbes近期發表的文章,報道了一種快速去除腸道菌群的方法——使用苯甲酸甲硝唑、萬古霉素、慶大霉素和氨芐青霉素組成抗生素混合物,并對菌群去除后的免疫變化進行表征。(@章臺柳)

【原文信息】

Kinetic and mechanistic diversity of intestinal immune homeostasis characterized by rapid removal of gut bacteria

2023-04-17, doi: 10.1080/19490976.2023.2201154

感謝本期日報的創作者:mildbreeze,Sunflower,Jack Chen,WK紅葉,阿當,Zzz,aluba

點擊閱讀過去10天的日報:

04-25 | 10文聚焦動物菌群,國內團隊多項成果值得關注!

04-24 | 黃秀娟/吳開春等GUT指南:用無創標志物診斷大腸癌

04-23 | 《自然·醫學》重磅:70%的糖尿病與不良飲食有關!

04-22 | 微生物組數據分析:近期有哪些值得關注的新方法新工具?

04-21 | BMJ最新研究:糖尿病患者如何選飲料?

04-20 | 10文一覽:益生菌研究有何新動態?

04-19 | 房靜遠等Nature子刊:他汀抑腸癌,腸菌來幫忙!

04-18 | 菌群藥物臨床研究再登JAMA

04-17 | Nature領銜+4篇高分綜述,一覽5種消化道腫瘤研究前沿

04-16 | 飲食如何影響認知功能?吃核桃真能“補腦”嗎?

責任編輯:

留言與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