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青年高失業率問題,需從改革公考制度入手

日期:2023-05-25 12:05:58 作者:fuli 瀏覽: 查看評論 加入收藏


從需求端來看,近年來不斷擴大的公招、國有企事業招聘,以及持續火爆的娛樂圈,實際也給了青年人就業一個非常不好的導向。特別是公招和事業單位招聘,都設定了必須是應屆畢業生的條件,更是導向錯誤。正是因為導向出現了問題,才導致高校畢業生不想到企業、到基層、到農村工作,而是都在“千軍萬馬走獨木橋”,盼望著自己能成為一名公務員、一名事業單位人員、一名國企員工。

可以理解,政策制定者的目的是為了確保應屆畢業生有更多工作崗位,卻忽略了更重要的問題,那就是青年人的能力培養和實踐鍛煉。過去,一直強調年輕人必須到企業、基層、農村鍛煉,然后依據能力提拔或選派到機關和事業單位,避免從校門到機關門,養成衙門作風、官僚主義。而現在,政策上就形成了鼓勵從校門到機關門的導向,還有多少年輕人愿意到企業、基層、農村工作呢?而且,公考時,還制定了一個35歲的年齡門檻線,就更是讓青年人“非公不嫁”了。

相反,如果對公職人員、事業單位人員的招聘,必須具有5年以上企業或基層、農村工作經驗,那么,年輕人的就業選擇觀就會大大改變,企業對人才的選擇效率也會大大提升。更重要的是,人才培養的目標會更加明確,行政機關、事業單位的服務效率和水平也會大大增強。因為,選拔到機關、事業單位的人員,懂得基層、企業和農村的疾苦,服務意識會更強,而不是一副官場模樣和衙門作風。

同時,對娛樂圈等行業過于放縱,對金融行業等的收入監管過于放任,也導致年輕人在選擇職業時,過于看重掙錢快、掙錢多的行業和領域,而不注重需要時間、耐心和毅力積累的行業和領域,特別是基礎研究領域。想要青年人更多投身企業、扎根科研、重視實業,就必須對娛樂業等加強規范,尤其是收入行為規范。否則,正確的導向很難形成。

所以,解決青年高失業率問題,不能只看表面,而要深入問題的根源,找到問題的癥結,對癥下藥。尤其是公考制度,必須盡快改革,必須從企業、基層和農村選拔,而不是應屆高校畢業生中直接招錄,這是種錯誤的政策導向,需要糾正和完善。政策制定需要考慮眼前利益,也要考慮長遠利益,要兩者兼顧。否則,會出現太多基礎研究的博士生、碩士生到街道、居委會當一般工作人員的現象,這是真正的人才浪費、資源浪費,是給人才一個錯誤導向和信號。

責任編輯:

留言與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