戛納2023:擁抱流量、等級制度依舊存在、中國電影人歸來

日期:2023-05-30 12:13:52 作者:fuli 瀏覽: 查看評論 加入收藏


北野武的新作《首》被選入今年戛納電影節的首映單元,這位76歲的老導演享受了映前映后起立鼓掌的待遇。

在映后長時間的掌聲與歡呼中,北野武的眼中甚至泛起淚光。掌聲代替了語言,成為電影、電影人與觀眾之間最直接的溝通,它是尊重、是鼓勵也是喜愛。

另一方面,戛納放映的流程非常完整、成熟,電影在每一個環節都被尊重。

頭一天晚上是媒體場和首映,主創會出席首映場的紅毯,這是電影與觀眾的首次見面。第二天上午會有電影主創的拍照環節,隨后主創會出席記者會,任何關于電影的問題都會被回答。

明星和導演,無論名氣大小、地位高低,都為了電影來到這兒,帶著他們最新的作品,和媒體、觀眾產生最直接的交流。在這個南法小鎮,在這短短的半個月里,電影就是一切。

值得一提的是,戛納嚴苛的記者證等級制度,今年雖然有所改善,但仍然存在。

過去,媒體入場看電影需要排隊,根據證件等級的區別,入場順序不同。而今年改成了媒體先線上預約,再排隊入場。已經有票的媒體統一排隊入場,不再區分證件等級。

盡管如此,但在預約票時,戛納的系統就已經區分了證件等級——證件等級高的媒體,會放出更多的票。像《花月殺手》這種大熱門場次,基本上只有粉證及以上的媒體能夠在第一時間搶到票。

同時,記者會入場仍然需要看媒體證件的等級,高等級的證件先入場,如果場內還有空位,才輪得到低等級證件的媒體。

02 主競賽

戛納仍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電影節,這體現在它強大的主競賽片單。

今年主競賽片單非常豪華,集齊了老中青三代名導,入圍的女性導演數量也有所增長。最終大獎由法國女性導演特里葉的《墜樓死亡的剖析》獲得,她是戛納史上第三位拿到金棕櫚的女性導演。

《墜樓死亡的剖析》場刊評分高達3分(滿分4分),由它拿下金棕櫚也算眾望所歸。

這是一部非常值得期待的電影電影,導演特里耶在其中討論了非常復雜的議題,對婚姻關系的剖析,對自我的審視,對性別權力關系的思考,對創作焦慮的表達等等。

另一部拿到“二等獎”評審團大獎的《利益區域》,也非常值得關注,由《皮囊之下》的導演喬納森?格雷澤執導。

這是一部非常驚人且大膽的電影,以一個全新的視角切入了奧斯維辛集中營這個題材。它是歷史的,也是當下的;它是過去的,也是全新的。

拿下本屆場刊最高分的《枯葉》,最終只得了一個安慰性質的評委會獎,導演阿基并沒有出席頒獎禮,由電影的男女主角代領。

《枯葉》是一部非常阿基的電影,他仍然把鏡頭對準最樸素的工人階級,為他們譜寫戀曲與贊歌。

在往往過于苦大仇深的主競賽單元,《枯葉》顯得如此輕盈,它短小精悍、浪漫幽默。電影放映結束后,廳內甚至響起了長久的歡呼聲,足以見得本屆觀眾對其的喜愛。

但本屆評審團主席魯本?奧斯特倫德,似乎并不喜歡這樣的電影。戛納閉幕后,魯本一段5年前的采訪被爆出。

采訪中,他稱阿基的電影非常理想主義,而他認為過于理想主義的電影對他來說沒有用。或許這也解釋了前期金棕櫚呼聲較高的《枯葉》為何最終只拿下一個安慰獎。

日本演員役所廣司憑借《完美的日子》拿下了本屆的戛納影帝,他在電影中飾演一位精神生活非常富足的廁所清潔工。

頒獎結束后,役所廣司在新聞中心接受日本記者的采訪,而是枝裕和則在一旁為其拍照。這種所有人因為電影產生連接的時刻,大概也是戛納的意義所在。

另一個值得提及的影帝級表演來自《女王的策略》的裘德?洛。他飾演一位肥胖、殘疾、油膩、陰晴不定的暴君,貢獻了非常顛覆且讓人印象深刻的表演。

值得欣慰的是,今年主競賽單元的質量整體比較在線,有一半的電影都拿到了場刊2.5分及以上,再不濟也能有1.3分,沒有出現零點分的事故現場。

03 中國電影人重返戛納

今年也是中國電影時隔三年,再次站到了戛納的主要舞臺上。

王兵的紀錄片《青春?春》入圍了主競賽單元。魏書鈞執導、朱一龍主演的《河邊的錯誤》,以及陳哲藝執導、周冬雨劉昊然屈楚蕭主演的《燃冬》入圍了一種關注單元。盡管這三部電影都沒有斬獲獎項,但入圍已經是一種肯定與切實的關注。

由于防疫政策的放開,可以很明顯地感到今年來戛納的中國人變多了。電影院放著中國電影;紅毯上有中國的明星;電影市場有中國發行商的展臺;走在街上,也能時不時地聽到中文對話。

與之相對的,由于中國明星的到來,今年戛納在國內的關注度,也比過去幾年高了很多,大家熱切地關注著紅毯、首映與作品。

《河邊的錯誤》首映時,戛納正在下雨,電影的第一場戲也是下雨。這仿佛一種奇妙的連接,連接的不僅僅是電影與現實,還有中國電影與世界。

無論是走紅毯還是帶著作品參賽,我們都希望之后能在戛納看到越來越多的中國人,畢竟過去三年,我們已經缺席得太久了。

04 流量、星光與紅毯

另一個越來越明顯趨勢是戛納對于流量的擁抱。這大概是一個電影節,為了聲量與關注度不得不作出的妥協。

本屆的開幕片選擇了麥溫執導、約翰尼·德普主演的《杜巴利伯爵夫人》,這并不是一部精彩的電影,豆瓣僅4.5分,甚至被媒體諷為“史上最爛開幕片”。

《杜巴利伯爵夫人》作為約翰尼·德普離婚風波后的首部作品,或許不是最好看的,但一定是最有話題的。

從被選為開幕片開始,到記者會上德普的遲到,《杜巴利伯爵夫人》也很好地完成了任務——制造話題、提供流量。一組很直觀的數據對比——在IMDb上,已在意大利上映的主競賽影片《未來的太陽》評分人數在800左右,而同步在法國上映的《杜巴利伯爵夫人》評分人數超過1400。

這種作品質量不過關,但因為話題與星光被選入戛納官方單元的不在少數,比如首映后口碑崩盤的《奪寶奇兵5》、HBO出品的劇集《偶像漩渦》都能算在此列。

事實上,戛納從來不只是關于電影,紅毯、星光與流量早已成為了它的一部分。

每次看完晚場電影從德彪西廳出來,都能看見穿著華服的女性,提著裙擺走向紅毯;每次去酒店采訪,都能看到酒店入口被等待明星的路人團團圍住……

等待《奪寶奇兵5》戛納首映紅毯的觀眾

這是戛納的另一面,它是關于電影的一切,也是娛樂圈、名利場的一部分。

05 結語

戛納閉幕后,電影宮附近放起了煙花,仿佛一場盛大的告別。

魏書鈞在《河邊的錯誤》首映時,說:“五年過去了,發生了很多事,當我再來這兒的時候,感覺電影依然重要。”

電影依然重要,希望明年再見。

責任編輯:

留言與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