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述元朝極度混亂的皇位繼承制度

日期:2023-05-29 12:08:31 作者:fuli 瀏覽: 查看評論 加入收藏


真金太子的次子答剌麻八剌的第二子——海山出現,他聯合弟弟愛育黎拔力八達平叛取得勝利。海山擁有著眾多的支持者,但是他的弟弟愛育黎拔力八達也有著強有力的后臺。在當時兩方爭執不下時,元朝的權臣建議先擁立海山繼位,而敗下陣來的愛育黎拔力八達作為皇位繼承人,只待海山死后兄終弟及。

更加荒唐的是,元朝貴族決定,若愛育黎拔力八達死后,則是由海山的長子繼承皇位。

這樣的皇位繼承制度毫無規律和宗法禮制所言,而當時的元朝大臣之所以如此安排,正是因為海山的父親是真金的次子,他的出身也并非正統,因此,愛育黎拔力八達便借口要求自己也要繼承皇位。

從這里就可以看出,元代的皇位繼承制度和漢族的皇位繼承制截然不同,他們在游牧民族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一套自有的確認繼承人的制度——即宗室之中皆可以稱帝。

盡管他們已經入主中原,但沿用的還是蒙古部落的那一套選人制度:通過地方長老部落首領、皇室成員等一起開商議舉行,然后選出一個蒙古貴族中都認可的人成為下一任的繼承人,并不局限于是否是皇后嫡出。這種制度雖然在部落內比較合適,但是對于掌握全國疆域的皇位來說卻是比較麻煩的。

這也可以解釋了為什么忽必烈的庶孫突然繼承皇位,鐵穆耳能夠跳到皇位上,主要是因為他的父親有忽必烈的支持。但是,他一繼位就遭人陷害,皇帝并沒有坐多長時間,連子嗣都未曾留下便突然死亡。因為他的死去,整個元朝貴族撕碎了嫡長子繼承制的虛假面具,陷入了皇位爭奪戰之中。

愛育黎拔力八達作為元仁宗去世之后,便將皇位傳給了自己的長子碩德,是為元英宗,這也是元朝唯一一次父死子繼的皇位傳遞。真金太子的長子甘麻剌一脈出現,他的次子在元英宗死后被擁立為元朝的第六位皇帝,是為泰定帝。

只可惜,這位皇帝在五年繼位之后也突然駕崩,元朝像陷入了詛咒一樣,發了帝位爭奪之亂。由于權臣力挺元武宗海山之次子懷王,所以最終此人稱帝,是為元文宗,也是元朝的第八位皇帝。

與此同時,另一位臣子則擁立泰定帝的皇太子繼位,他是為元朝的第七位皇帝,隨后雙方雙雙稱帝,爆發了強烈的戰爭。最后,第七位皇帝死于第八位皇帝手中,懷王元文宗順利即位。

元朝經歷了多年的皇位爭奪戰,嫡長子繼承制就被權臣和貴族拋諸腦后。元文宗繼位之后,迫于叔叔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和父親元武宗海山的壓力,假意讓位于哥哥——元武宗的長子和世,自己則退位成為皇太子。

宮墻之內兄弟鬩墻是最常見不過的事情,尤其是元朝,當時,元文宗明明已經成為皇帝卻要讓給哥哥,因此他的內心極為惱怒。后來哥哥繼位,稱元明宗,是元朝的第九位皇帝,只可惜這位皇帝也并不長壽,在他南下大都途中突然暴斃。

如此種種混亂的情形皆出自蒙古元朝,其根本上在于元朝時期的皇權不集中,以及游牧民族對漢朝體制吃不透的原因,繼承順序的混亂導致了貴族內部意見不統一,所以,即使元朝擁有空前遼闊的疆域,卻毫無治理能力。

作為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王朝有一定的難度,元朝的皇帝一方面是蒙古所有部落的大汗,一方面又是中原的皇帝,因此,這兩個角色處理得十分混亂。對嫡長子繼承制的踐踏引得了政治上的隨意,自從,忽必烈建立王朝入主中原以來,國家的排異反應接連不斷。

政治上,元代的皇位繼承亂七八糟,官員的選拔與設置來回顛倒,整個中央政府自上而下亂成一團。元世祖忽必烈一直試圖確立嫡長子優先的漢族繼承法,但是元朝貴族的守舊勢力并不允許,他們以游牧的生活方式生活多年,自來信奉的是“誰的拳頭硬,誰就能夠當首領”的法則。因此,他們嚇死了元世祖認定的太子真金,開啟了皇位爭奪。

太子真金的死亡令元朝的開頭就顯得十分尷尬,導致后面貴族可以憑借部落習俗對皇位繼承制造成的巨大干擾。稍微有點背景實力的蒙古貴族都想爭一爭皇位,在長時間的混亂中,九代皇帝平均統治時間不超過四年,甚至其中還出現了“兩都之戰”,兩個帝王并立的現象。

上都權臣和領袖在未立新君的情況下獨自運轉朝政和國家體制,因此,混亂的繼承制使得元代的皇位、皇權尊嚴被嚴重踐踏,其神圣性也大大降低,與漢制的“君權神授”理念背道而馳。

近百年來,蒙古宗族眼中的中原皇帝等于部落盟主,所以他們仍然可以用草原上的方式來決定國家的走向,至于官員的選拔與任用更是一團糟糕,唐宋以來發展猛進的科舉制突然在元朝時期中斷。

除了短暫的恢復過一段時間之外,官僚系統還是出現了嚴重的僵化。最嚴重者則是官僚系統的下半身已經被砍伐殆盡,基層管理員還可以通過所謂的選拔摸爬滾打上來,填補中低級官員系統的空缺,而上層階級的官僚體制內已經被貴族家奴、宗族人員以及軍閥填滿。他們通過和皇帝之間的親疏遠近來壟斷了高級官位,這是對官僚體制的嚴重敗壞。

上層階級形成盤根錯節的世襲集團嚴重削弱了皇權,甚至全臣要求皇帝對其進行大量封賞以換取下屬忠誠。儒家思想上的忠義文化在元朝貴族的手里皆被視如糞土。

如此重重的混亂之下,各地起義軍開始對元朝政府發起猛烈的沖擊。當農民紛紛揭竿而起的時候,上層的貴族還在對皇位進行不休不止的爭斗,近百年的安逸生活讓這群馬背上的游牧民族忘記了曾經的輝煌,他們開始貪念高高在上的龍椅。

皇位的更迭頻繁,不穩定的政治環境,各地此起彼伏的農民起義,貴族治國理念的簡單粗暴,這些使得忽必烈建立起來的帝國被摧毀。在王朝走過六十多年就已經陷入了垂垂老矣的跡象,因此,哪怕是末位元順帝有強悍的治國理念也無法挽救這積重難返的王朝,何況他并不是雄才大略的真主。在大都被起義軍攻破之際,他只能倉皇逃回漠北老家,將祖先辛苦得來的天下拱手讓給朱重八。

責任編輯:

留言與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