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認為必須徹底解決諸侯王的問題,陽謀“推恩令”必須貫徹到底,到西漢末年,很多皇族子弟已經分不到土地,淪為農民。分到土地的諸侯王轄區越來越小,已經完全無法對抗中央。就在徹底貫徹推恩令、防范諸侯王的時候,外戚王莽突然做大,取代西漢。諸侯王們看著村、鎮般大小的轄區,表示無力推翻王莽。
王莽登基后對各種制度、陳規、地名做了各種翻新,引得官員、百姓乃至匈奴都十分反感,王莽還沒去世,起義就開始了,受推恩令迫害、已為農民的劉秀脫穎而出,建立東漢。東漢的皇帝年齡普遍很小,他們吸取西漢滅亡的教訓,認為權臣、外戚、諸侯王等均不可信,而太監無依無靠、只能依附皇帝,遂與太監抱團取暖,結果太監掌權,引得東漢末年諸侯混戰。
司馬炎終結了三國亂世,認為異姓諸侯太不靠譜,那必須還得是自家人靠譜,于是大封司馬氏為王,于是就有了后來的“八王之亂”。五胡趁亂南下,晉朝被迫衣冠南渡。東晉時期的臣子們一看司馬氏皇帝好像不太會,要不然你就只當皇帝、別掌權力了吧,于是王導、王敦、謝安、謝玄、桓溫、劉裕等,一大批能臣、權臣交替執政。
劉裕一看當時政權、皇帝太多了,要不然我砍掉幾個吧,接著自己就登基稱帝了。但是殺戮過重的惡習傳給了后代,蕭道成一看早晚自己也被砍,干脆我把你們全殺了吧。蕭衍認為你們天天打打殺殺的,我干脆誦經禮佛去,結果被侯景餓死了。楊堅一看南朝就要滅亡,直接從北朝內部突圍,建立隋朝。
楊堅認為士族世家把持朝政,就發明了科舉制度,挖掘草民中的精英對抗世家,但是世家從中作梗,隋唐時期科舉入仕的草民少之又少,終于在宋朝大放異彩。唐朝為了對抗外部敵人在重要地區置總管統兵,即節度使,十大節度使在唐玄宗時期統轄四十九萬士兵,唐朝中央不過十二萬禁軍,結果安史之亂爆發,唐朝皇帝多次被藩鎮打得逃離長安城。
宋朝充分吸取了唐朝滅亡的教訓,把士兵集中在都城周圍,而且重文抑武,武官帶兵甚至要配一名太監做監軍,皇帝遠在京城仍遙控指揮軍隊作戰,導致宋軍處處被掣肘,戰場多失利,領土越來越小,最終在崖山海戰的大敗中滅亡。元朝充分認識到宋朝武力不充沛的結果,開始四面出擊、開疆拓土,對內的剝削越來越重,活不下去的朱重八出手了。
被剝削了一輩子的朱元璋終于稱帝了,從此天下只有我老朱家剝削別人,朱家皇子遍及天下,朝廷要拿出俸銀供養。明朝末年已經有數百萬白吃白喝的皇族嗷嗷待哺,多數地方的稅銀已經不足以支付俸銀,海瑞疾呼:嘉靖嘉靖、家家干凈,張居正大呼:再不改制,就要改朝了。李自成站在北京城下的時候,盡管百官及朱家王爺腦滿腸肥,但崇禎是真的沒錢了。
清朝吸取了歷朝歷代對制度的改進,沒想到遇到了“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照樣被一鍋燴。民國終于廢除了帝制,但要在兩千年帝制的國家建立真正的民主,也并非一朝一夕,果然民國后來開始獨裁,直到滅亡。制度是指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法令、禮俗等規定,一時的矯枉過正往往起到適得其反的結果,但要找到世代通行的制度也絕非易事。
責任編輯:
支付寶轉賬贊助
支付寶掃一掃贊助
微信轉賬贊助
微信掃一掃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