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青年是整個社會力量中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他們的先行先試,對外界釋放出河套合作區的情感是最直接最真實的。
作為第一家落戶合作區深圳園區的香港高校,2019年,香港科技大學在合作區內設立了深港協同創新研究院,搭建的藍海灣孵化港、科研實驗室集群、持續進修學院,把香港高校的優勢的資源同深圳良好的產業環境、科創土壤結合起來。
“香港高校科研+深圳創新產業”的組合在河套合作區不是個例。這一組合的背后,也是深港兩地科技創新優勢的疊加與耦合。
“今年2月份,我們通過‘內保外貸’,把知識產權作為抵押物,從香港的銀行獲得貸款,從境外引進資金,利息成本比較低,這是一個很大的創新,我們對未來也非常有信心。”舒糖訊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負責人何耀威說,公司已完成首筆深港跨境知識產權證券化項目,深港兩地資金募集并正式落地,有效降低了企業融資成本。
走進“一扇門”,辦成“兩地事”的愿景,如今也在河套合作區效果顯著。
從一張白紙,動工起步,到一年一個樣,精雕細琢,河套合作區逐漸成為深港科創合作的熱土,粵港澳大灣區“核心CP”逐步實現“雙向奔赴”。
從“摸著石頭過河”,到實現1+1 2
“準入”“放寬”“試點”“流動”……每當這些詞出現在合作區的政策之中,便會引起兩地企業、機構等一片歡騰。
這些詞,字面上是“先行先試”,背后的內涵卻是“深度融合”。
2021年,香港浸會大學深圳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研究院和香港大學深圳醫院獲科技部批準,成為首批內地人類遺傳資源過境香港試點單位。
上述試點,標志著內地人類遺傳資源過境香港的限制進一步放寬。這是河套合作區實行的簡化科研樣本、實驗試劑和遺傳資源出入境試點,通過體制機制創新,進一步推動兩地科創資源的便捷流動。
河套合作區“很大”,大到可以聯通全球,河套合作區又“很小”,小到能夠發揮跨境接壤以及深圳園區海關特殊監管區的相對封閉優勢,率先探索形成靈活高效、風險可控的跨境科技創新體制機制。
在內地的積極對接下,飲得頭啖湯的港人港企獲益匪淺。
深港雙城的“雙向奔赴”,也開始駛入快車道。
2022年7月7日,河套合作區發布了《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聯合政策包》(以下簡稱《聯合政策包》)。
《聯合政策包》是首套由內地和香港共同研究編制的聯合政策,其中一大亮點是可以獲得深港兩地的疊加支持:新增研發項目可申請深港雙方的雙重資助,已獲港方支持的研發項目可申請深方的配套,支持科創人才可以申請深港兩地的資金、住房等多重支持。
這一政策的發布,標志著深港雙方企業、科研機構與人才將進一步感受到“一區兩園”的協同支持。
破除機制體制壁壘,造出“科創超級引擎”
日前,國務院印發《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規劃》(下簡稱《規劃》)。
從按照穩妥推進、分步實施的原則,先期采取“一線高度便利出入境”的通關模式,便利科研人員進出。
到支持內地和香港創投資本共同設立創投基金,打造面向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的創投基金集聚地。
再到對特定封閉區域內鼓勵類產業企業減按15%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并由財政部、稅務總局按程序制定優惠產業目錄,營造與香港趨同的稅負環境……對河套合作區構建國際化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提出新的支持與期許。
細讀《規劃》支持深圳園區發展的30條措施,無不透露破除機制體制障礙的力度。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港澳及區域發展研究所副所長謝來風在接受南方日報記者采訪時說,支撐香港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規劃》的推出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公共經濟研究所所長汪云興也表示,希望合作區發揮探路先鋒的作用,通過科技創新與制度創新雙輪驅動,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提速。
值得關注的是,《規劃》提出了四份“白名單”,如分區監管布局方面,在福田保稅區等海關監管區域建立產業、機構和個人“白名單”制度;實施貨物分線管理方面,探索實行科研機構與企業“白名單”制備案管理等。
即將實施4項白名單管理,其目的就是在特定的區域、特定的領域、特定的機構,對特定的人員實施更加精準開放創新管理政策,使河套既能夠做到高度開放,又能夠很好地控制風險。
科技創新向制度創新要動力,只有以制度開放才能推進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
未來,河套合作區將充分發揮平臺優勢支持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促進與全球創新要素的銜接合作,攜手香港共同構建開放創新的科技高地。
在一個個規則制度深融合中,這里也將會在“一國兩制”背景下,為新時期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擴大開放發揮示范引領作用,產生更為廣泛和深遠的歷史價值與現實意義。
相關閱讀
【策劃】甘雪明 劉麗
【撰文】徐峰
【作者】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責任編輯:
支付寶轉賬贊助
支付寶掃一掃贊助
微信轉賬贊助
微信掃一掃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