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獨特制度的大灣區債券優勢明顯

日期:2023-09-12 15:04:43 作者:fuli 瀏覽: 查看評論 加入收藏


近年來,大灣區專項債券市場快速擴容。據統計,2018~2022年,粵港澳大灣區9個城市新增專項債券發行規模從653.4億元增加到3027.6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46.72%;總新增專項債券發行規模達到8984.24億元,各年占全國發行比例分別為4.83%、5.63%、4.92%、6.48%、7.54%,整體呈上升趨勢。

2018~2022年,大灣區新增專項債券資金涉及九大投向領域。有3個投向領域5年累計發行規模超千億元,分別是市政和產業園區基礎設施、交通基礎設施和生態環保,發行規模分別為2537億元、2516億元和1347億元。社會事業、土儲、農林水利和保障性安居工程4個投向領域的發行規模介于100億~1000億元之間。城鄉冷鏈等物流基礎設施和能源領域的發行規模較小。

對比全國、廣東省(含深圳)、大灣區的投向領域發行規模占比分布情況可以看到,發行規模靠前的都是市政和產業園區基礎設施、社會事業和交通基礎設施。除此之外,大灣區更多支持生態環保和農林水利領域。

蓮花債市場有望進一步擴容

市面上另一種大灣區債券定義是從發行平臺角度來看的,即在大灣區債券平臺發行的跨境債券統稱為大灣區債券。

2022年12月深交所發布《大灣區債券平臺跨境債券掛牌業務試點指引》(以下簡稱《指引》),啟動大灣區債券平臺跨境債券產品掛牌服務試點工作。《指引》明確,大灣區債券平臺定位于跨境債券的信息披露及相關服務,試點范圍為在中國香港地區面向專業機構投資者發行的離岸人民幣債券產品,且發行人應為中國政府類發行人以及優質企業類發行人。發行人與深交所簽訂跨境債券掛牌服務協議后,在大灣區債券平臺展示跨境債券基本要素并進行持續信息披露。

“目前大灣區債券平臺尚處于試點階段,披露發行主體僅為地方政府(深圳市政府和廣東省政府),預計未來隨著大灣區債券平臺逐步成熟,涉及發行主體范圍有望進一步擴展且發行債券品種也有望更加多元。”程澤宇認為。

債券市場跨境融資主要包括兩種方式,一是境內機構赴境外發債,二是境外機構來境內發債。“目前大灣區跨境債券融資主要有三個重要路徑,分別是以熊貓債為代表的境內外國債、以中資美元債為代表的境外國際債和以點心債、蓮花債為代表的離岸人民幣債券。”程澤宇介紹。

熊貓債是指境外機構在中國發行的以人民幣計價的債券,發行人包括多邊機構、主權政府、其他政府機構、金融機構和非金融機構等。據聯合資信統計,按照跨境債券的發行主體(總部或母公司)所在地位于大灣區范圍內的劃分標準(下同),2015年至2023年一季度大灣區內熊貓債累計發行3728.1億元,占全部熊貓債累計發行規模的58%;平均每年發行占比約54%,表明熊貓債發行人主要集中在大灣區。

中資美元債券又稱“功夫債”,指中資企業在離岸債券市場發行以美元計價的債券。據聯合資信統計,2020~2022年大灣區債券累計發行中資美元債券1867.9億美元,占全部中資美元債券發行規模的28.3%。但單個年度占比呈現下降趨勢,由2020年33.3%下滑約11個百分點至2022年22.5%。

點心債是指在香港發行以人民幣計價的債券。據聯合資信統計,2022年來自大灣區主體發行的點心債數量較少,主要是因為2022年4月以來,香港金管局在美聯儲加息的背景下也開啟了加息節奏,使得離岸人民幣債券的發行成本高于在岸,導致大灣區主體發行離岸人民幣債券的需求相對較小。

蓮花債是指境內外企業或政府機構在澳門特區發行、登記、上市的離岸債券,發行幣種包含人民幣、美元等其他貨幣。為推動蓮花債市場的發展,2019年2月出臺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要加快澳門與珠海橫琴的協同發展,研究探索建設澳門—珠海跨境金融合作示范區,在澳門建立以人民幣計價結算的證券市場。2021年9月,《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印發,提出支持在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開展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鼓勵和支持境內外投資者在跨境創業投資及相關投資貿易中使用人民幣。2023年2月,《關于金融支持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的意見》正式發布,為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建設發展提供金融支持,探索合作區金融創新與琴澳一體化高質量發展路徑。6月,《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企業赴澳門發行債券專項扶持辦法》印發,旨在提高澳門債券市場對境內企業的吸引力,引導企業優先選擇在澳門發行債券。在以上政策的支持下,蓮花債市場快速發展。截至2023年6月末,MOX澳交所上市債券規模達4857.7億澳門元(約4331億元人民幣),較年初增長近19%。市場人士認為,未來憑借政策優勢和人民幣國際化的發展機遇,蓮花債市場有望進一步擴容。

綠色產業融資渠道拓寬

2019~2022年,我國綠色債券的發行規模由4229億元迅速飆升至1.73萬億元,4年漲幅超過300%。據聯合資信統計,自2019年以來,大灣區發行主體發行綠色債券規模均超過1000億元,其中,2020年突破了2000億元,大灣區主體發行綠色債券規模較為可觀。“我國正在大力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和金融市場對外開放,以粵港澳大灣區綠色債券市場為支點,有助于提升我國綠色債券市場的國際影響力,并推動人民幣的國際化。”程澤宇認為。

近年來,國家及粵港澳大灣區各重點城市陸續出臺多項政策,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綠色債券市場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視。綠色債券市場對外開放發展空間廣闊,粵港澳大灣區在推動綠色債券市場國際化的政策上呈現明顯優勢。

2017年,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將廣州市作為全國五大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之一,中國人民銀行等七部門印發《廣東省廣州市建設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總體方案》,提出積極支持綠色企業境外直接上市融資和發行綠色債券,支持試驗區外資企業的境外母公司或子公司按規定在境內銀行間市場發行人民幣綠色債券。

2018年,深圳市人民政府出臺《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實施意見》,提出推動綠色債券市場雙向互動,引導轄區內金融機構和企業積極參與“一帶一路”等政府鼓勵的對外投資項目,加強項目的環境風險管理,通過在境外發行綠色債券籌集項目建設資金;發揮深港合作優勢,引導長期、穩定的外資投資綠色債券。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也積極出臺政策,推動綠色債券的發展,并在2018~2019年財政預算案中宣布推出“政府綠色債券計劃”,上限達1000億港元。

2019年,黨中央、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支持香港打造大灣區綠色金融中心,建設國際認可的綠色債券認證機構;研究在澳門建立綠色金融平臺;支持廣州建設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加深深港綠色金融合作。《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圍繞綠色金融制定了不同規劃,奠定了大灣區發展綠色金融的主基調。另外,香港還積極提高綠色債券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引導金融機構投資綠色債券,為綠色項目提供融資渠道,同時還在證券交易所專門設立綠色債券板塊。

“大灣區綠色金融合作推動利用離岸資金發展綠色項目,拓寬全國綠色產業融資渠道和開放水平,加快我國經濟向綠色化轉型。同時,大灣區綠色金融合作應著重于構建統一的綠色金融標準,為中外綠色金融標準的統一提供示范,加快與國際標準接軌,消除國際投資者對我國綠色項目的投資顧慮,提高國際綠色融資機構的接受度。”程澤宇提出,未來大灣區債券或可以,以綠色金融先行先試,健全跨境人民幣債券市場金融產品及業務,鼓勵珠三角9市優勢產業聯動區域拓寬跨境發債業務;加強廣深港綠色金融合作,研發雙幣種人民幣債券產品;逐步推動大灣區響應“一帶一路”背景下綠色金融融合發展,支持港澳機構積極參與廣州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建設,并將創新經驗向大灣區各地分享、復制和推廣,加強深圳和香港在綠色金融領域的合作;依托廣東省內碳排放交易平臺,建設大灣區碳排放外匯交易試點及碳金融服務平臺;優先在深圳、香港開展本外幣合一的跨境資金池業務試點,踐行橫琴自貿片區首次示范發行的雙幣種國際綠色債券和雙創債券的舉措,推動大灣區企業在港澳兩地發行雙幣種(綠色)債券,以有效避免發行人和投資者的匯率風險;完善并豐富跨境發行的人民幣債券業務;拓寬跨境人民幣債券種類和規模,便利境外機構參與內地及香港債券市場的投融資渠道,同時做好境外輸入性風險的監測和防控;支持香港和澳門開展離岸人民幣業務,進一步強化香港離岸人民幣的樞紐地位,支持香港開發更多的離岸人民幣產品、大宗商品及風險管理工具等,探索在港澳試點發行人民幣地方政府債券。(中國發展改革報社 記者 邵鵬璐)

責任編輯:

支付寶轉賬贊助

支付寶掃一掃贊助

微信轉賬贊助

微信掃一掃贊助

留言與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