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明風華中的神機營入手,淺談明代火器及其配套保障制度

日期:2023-09-13 15:21:18 作者:fuli 瀏覽: 查看評論 加入收藏


裝備有火銃的神機營士兵

明朝精銳部隊神機營在戰場上為何能夠所向披靡、屢立戰功?除了將士們訓練有素外,更重要的是神機營背后系統完善的火器生產、管理及配套保障制度。

接下來,我們便走近那段歷史,一起探尋明代火器配套保障制度的內涵及其對當代的指導意義。

明代火器的歷史革沿

眾所周知,火器的基礎便是火藥。作為世界上最早發明火藥的國家,我國研究火藥的歷史悠久,其萌芽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盛興的煉丹術。到了隋唐時期,以硝石、硫磺、木炭為核心的火藥制作方法正式確立下來。但在這一時期對火藥的應用比較單一,還沒有形成遠程打擊能力,主要是簡單利用火藥的爆炸和燃燒特性。

火藥的三大配方

伴隨著五代時期火藥在戰爭中的逐漸普及,火藥的承載機構——火器應運而生。

開寶三年,兵部令史馮繼升向太祖進獻火箭法。--《宋史·兵志》

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北宋之時,火器有了比較系統的發展。在與南唐的歷次戰爭中,火箭、火炮等火器開始在戰場上發揮出一定的威力。

到了南宋時期,為抵御蒙古騎兵的進攻,突火槍被正式研發出來并應用于軍隊。

近代槍支前身——南宋突火槍

突火槍“以巨竹為筒,內安子窠,如燒放焰絕,然后子窠發出,如炮聲,遠聞百五十余步”。--《宋史·兵志》

突火槍可以看做是完整意義上的管形發射火器,在以竹子做的筒內裝填上火藥,火藥前部放置一些鐵砂和石子等作為子彈,點燃火藥引信后,利用火藥爆炸產生的強大氣壓將彈丸射出傷敵,其射程最遠可達150步。

作為現代管狀噴射武器的鼻祖,突火槍的出現可以看做是火器發展的里程碑事件,標志著火器已經初步具備近代槍炮的雛形,后世朝代皆以此為基礎發展火器。

蒙古在與南宋的戰爭中積極研究火器,發現了突火槍的弊端,那就是竹子材質的筒身不耐用,極易炸裂。

于是,在南宋各類突火槍的基礎上,蒙古人發明了金屬材質的管形火器——火銃。

火銃的筒身材質一般選用性能較為穩定的銅、鐵等材質,火器的發展由此掀開了嶄新的一頁。

元代銅火銃

明代前中期,由于統治者對火器的重視,火器在生產、管理、配套保障方面有了極大發展,被大規模裝備于部隊,并由此創立了成建制的精銳火器部隊——神機營。

至此,明代火器正式步入中國古代兵器發展的高峰時刻。

明代火器的生產制造

明朝雖取代蒙元而立國,但北方蒙古諸部實力依然不可小覷。出于鞏固北部邊防的客觀需要,明代長期配備一只數量龐大的衛戍部隊。人數眾多的軍隊必然要求有配套完善的武器裝備,這就對火器的生產提出了更為嚴峻的要求。

有軍隊便有武器需求

火器的生產首先需要大量的原材料,比如銅鐵、木材、皮毛、牛筋等等。而各地進貢的原材料質量參差不齊,極大地影響了火器的性能優劣。因此,明代從地方到中央,都十分重視火器原材料的質量檢驗。明代永樂年間,進貢到朝廷的各種原材料,戶部都會認真核實,對于質量較差或者實物與清單不符的,要嚴肅追責。各項要求都符合的,才會被批準入內庫儲存備用。

永樂十年,在京、在外起解,……務委官看驗,戶部委官看驗相同,關填勘合進納。--《大明會典》

火器生產的原材料——鐵礦

原材料的質量有了保證,接下來便是火器的生產制造。

明朝建立初期,火器沒有專門的生產制造部門,主要由寶源局兼造。此外,寶源局還同時承擔制造銅錢、各種農具、刑具等鑄造任務。

一直到了洪武十三年,火器生產制造才從寶源局中獨立出來,并先后設立了軍器生產的專門機構——軍器局和兵仗局,火器等軍器生產才開始逐步邁入規范化。

洪武十三年,置軍器局,專典應用軍器。--《明太祖實錄》

洪式十七年,……更定宮官六尚局品秩,內官諸監庫局及外承運等庫局品職,……兵仗局掌造各項軍器。--《明太祖實錄》

軍仗局生產的火器

軍器局和兵仗局成立初期,既生產弓、槍、刀、盔甲等冷兵器,也生產火銃、鐵槍、銅炮等火器。只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火器憑借著強大的威力在每年的生產任務中所占的比重逐步擴大。

作為全國最重要的兵器生產部門,軍器局和兵仗局生產出來的火器質量自然是最好的。好馬配好鞍,這些質量上乘的火器自然優先用于戍衛京師的王牌部隊——神機營。

裝備火銃的精銳部隊——神機營

那各地方部隊裝備的火器從何而來呢?因軍器局和兵仗局的產能限制,只能依靠各地都司衛所來自行生產了,由此也導致地方生產的火器在質量上良莠不齊。

這手心手背都是肉,不能厚此薄彼啊,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朝廷下令生產少量質量上乘的火器作為模板,由地方各部以此為參照進行生產,也算是簡單彌補了一下。

令軍器局造弓式,自十七斤至四十斤,分為四等,頒布郡邑,依式造進。--《明太宗實錄》

成品火器的質檢與領用

火器生產出來后,首先需要進行的就是質量檢驗。

明朝對火器的質量要求把控極為嚴格,各機構生產出來的火器需要經過兵部、工部的層層檢驗,合格后才能入庫貯存以備戰時發放使用。

裝備火銃的明朝士兵

明朝前期,主要是朝廷臨時委派官員進行驗收,到了嘉靖年間,朝廷設置了專門的火器驗收機構——試驗廳。

遇有各處解到軍器、弓箭、弦等項,工部札行司官及咨兵部委司官會同試驗精美合式,給與進狀呈部。--《續文獻通考》

試驗廳的主要職責就是對生產出來的火器以及其他軍器的質量進行審查,檢查人員主要是工部和兵部的官員,在確認精美無瑕、符合要求后,還要撰寫相關的驗收報告上報朝廷。

對于驗收通過的火器,儲存位置分兩種情況:地方歲貢的,儲存在內庫的戊字庫中;朝廷自行生產的,則存放在軍器局和兵仗局。當有戰事需要發放火器時,制度上同樣嚴格。在發放時,相關部門會進行嚴格的登記,將領用人的姓名和火器數量記錄在冊,便于查詢。此外,在已領用的火器上還會刻上使用人的姓名等相關信息,一旦有損壞或遺失,需要照價賠償。

令官軍關領軍器將姓名數目,造冊收貯。仍于各器上,記官軍姓名,損失即令償官--《大明會典》

火器專兵專用

明代火器工藝的改進與完善

明朝時期,由于火器在歷次戰爭中的使用,其工藝和性能一直處在不斷完善之中。同時,明代疆域遼闊、海洋貿易繁榮,有更多機會吸收國外的先進火器經驗技術,博采眾長,極大促進了火器的更新換代。

比如嘉靖年間從葡萄牙引入的先進火炮——佛郎機炮、明末崇禎年間引進的紅夷炮,工匠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改進,設計出不同的型號,使其更加適合于明代國情所需。

佛郎機炮

此外,在火器的生產工藝上,明代工匠已經開始注重冷熱兵器相結合,在敵人沖到陣前等緊急情況下,部分手持火器甚至可以當作冷兵器來直接使用。再者,除了攻擊性兵器之外,部分防御性兵器上也安裝了噴筒、火筒等火器,極大地提高了火器部隊的生存能力。

明代火器部隊上的防護

接下來是子彈和炮彈的改進。初期的火銃和火炮使用的彈藥主要是鐵彈,但由于硬度較大、生產工藝復雜,無法保證大小均一,難以發揮出火器的威力,容易發生意外。所以,改進方案便是采用口徑統一的鉛彈,這樣質量上不但更容易把控,還增加了火器的射程。

止用鉛子,預將鉛子照子銃合口微大一分制就,……鉛子合母銃之口,緊激直利,便速成功。--《火攻挈要》

對明代火器及其配套保障制度的思考

一、社會手工業及冶礦業的繁榮發展是火器得以普及的基礎和前提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明代火器之所以能夠達到古代兵器的巔峰,與當時的社會條件及工業的發展息息相關。

元朝時期,工匠的社會地位低下,一直得不到統治階層的認可。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執行寬松的工匠管理制度,對于在京師的工匠,參加工作的每月按時發放生活補給;停工期間也可以憑借自己的手藝賺錢,朝廷不會橫加干預。

工匠的自由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社會手工業的繁榮,社會上專門生產火器的工匠種類就有鐵匠、木工、油漆、神箭、火藥等行當。

此外,對金屬冶礦業的重視也是火器發展的重要前提。明朝初期的冶礦以官營為主,后來陸續引入民間資本進行管理經營。由于民間資本的逐利性,銅鐵礦的冶煉效率大幅上升,銅鐵的產量充足,基本上可以滿足全國火器生產的需求。

古代冶鐵機構

二、明代較為完善的火器配套管理制度保證了火器部隊戰斗力的發揮

火器作為一種大規模殺傷性兵器,其價值只有在戰場上才能完全體現出來。明朝精銳神機營之所以敢在戰場對敵人亮劍,背后靠的便是完善周密的火器制造與管理保障。

明朝時期,統治者對火器大都重視有加,從生產火器所需的原材料到制造機構的設立甚至于火器的質檢、存儲、發放,均制定了一整套完備可行的管理制度。

同時,明代統治者能夠認識到工藝改進的重要性,在火器的完善上積極學習國外先進技術、引入性能優異的火器,博采眾長,使火器可以滿足不斷變化的戰爭需求,在鞏固明朝邊防以及維護封建統治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明代火器部隊

三、辯證來看,火器的發展和復雜的配套管理機構對明朝財政造成了沉重的負擔

辯證地看待明代的火器,我們會發現,再強大的火器也難逃時代的局限性。

明代大力制造火器,注重軍事發展的策略對國庫和財政而言是難以承受的負擔。一方面,火器的生產涉及到的工序繁多,工藝相對復雜,成本一直居高不下。同時,在明代的歷次對外戰爭中,火器部隊對鉛彈、火藥等一次性消耗品的需求更是天文數字。這些花費均需要國庫來承擔,朝廷自然沒有多余的錢財用于發展農業生產、改善民生,由此也進一步加劇了社會階層之間的矛盾。

另一方面,為火器服務的一系列配套部門和官員,造成了機構臃腫、人員冗余的困境。大量官員尸位素餐,侵占朝廷公款,導致政府的財政和稅收更加捉襟見肘。上述種種,都為明朝最終的衰亡埋下了伏筆。

四、明代火器及管理制度對當下的借鑒意義

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明代軍隊戰斗力的形成與其對火器技術的不斷創新緊密相關。透過明代火器的發展,我們應該認識到積極改進武器裝備、不斷與時俱進的重要性。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在當下國際競爭激烈的時代背景下,我們要善于學習國外先進軍事理念,積極引進國外優良技術并在此基礎之上進行大膽創新,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此外,還應借鑒明代軍器管理制度中的精華,完善管理體系,確保軍隊戰斗力的持續提升。

結語

火器的使用是中國戰爭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明代統治者大力發展火器,并形成了一整套完善嚴格的生產和管理配套制度,保證了軍隊的戰斗力,并達到了古代軍事的輝煌時刻。但是,隨著明朝后期朝政的腐敗,導致國庫空虛、百姓怨聲載道,僅有的一點火器上的優勢也難以挽回大明王朝的頹敗。

如果過于追求火器這種外在力量,僅僅注重火器的發展而不注意在政治、經濟、民生方面改革社會的積弊,最終還是難逃亡國的厄運。以史為鑒,方能知興替。明朝亡國的例子于我們當代而言,教訓不可謂不深刻。

感謝您的閱讀,歡迎關注、評論、轉發!

參考文獻:

《大明會典》

《明太祖實錄》

《明代前期神機營研究》

《明清火器技術理論化研究》

《明代火器的發展、運用與軍事領域的變革》

責任編輯:

支付寶轉賬贊助

支付寶掃一掃贊助

微信轉賬贊助

微信掃一掃贊助

留言與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