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兒童福利和保護體系
新版《北京市未成年人保護條例》自6月1日起施行。北京市委社會工委市民政局二級巡視員吳蓓表示,市民政局將組織各成員單位、各區對照條例,聚焦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的重點人群和關鍵環節,梳理條例中亟須推進落實的各項工作。
吳蓓介紹,為落實新修訂的條例,市民政局、市未成年人保護辦將開展條例學習示范培訓班,對成員單位負責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的人員、各區未成年人保護辦負責同志進行專門培訓。
“六一”前后,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團市委、市婦聯、市教委等將聯合出臺對未成年人的父母及其他監護人進行訓誡和責令家庭教育指導的工作規范,依法敦促監護人履行監護責任。開展未成年人先進集體和個人評選表彰,計劃表彰未成年人保護工作100個先進集體和200名先進個人,進一步營造良好社會氛圍,目前表彰工作正在進行中。
兒童福利工作擔綱中華民族的希望,肩負黨和國家的重托,承載人民群眾的期待。條例第五十條明確,市、區人民政府及其民政部門應當規劃建設兒童福利機構、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負責收留、撫養依法由民政部門監護的未成年人。
據報道,3月8日,北京市委社會工委市民政局召開2023年市兒童福利和保護工作會議,指出在過去的一年,北京市兒童福利和保護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針對孤兒成年后就業安置問題,北京對接第三方機構對市、區屬兒童福利機構27名成年孤兒開展了就業安置綜合能力評估;聯合市財政局、公安局、人保局、住建委、殘聯等部門,落實成年孤兒就業安置和經費補貼、保障性住房定向配租等政策。據統計,2022年共有19名孤兒成年后安置就業,順利走出機構、回歸社會。
其次,未成年人保護工作體系進一步完善。市民政局順利完成《北京市未成年人保護條例》修訂起草工作,并制定了《北京市未成年人保護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系統謀劃近三年全市未成年人保護工作28項重點任務及其責任分工和工作要求。
街道(鄉鎮)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站建設實現從無到有,目前已建成84家。兒童領域安全穩定局面持續鞏固。各區、各機構結合實際定期分析研判工作風險隱患,完善應急處置預案,開展實戰演練,增強應急處置能力。
會議強調,2023年,全市將進一步強化工作監管,完善兒童福利和保護體系。推進街道(鄉鎮)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站建設,力爭實現全年達到50%的覆蓋目標。通過整合基層工作資源,依托社會工作服務站,探索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站建設和職能整合,實行“兒童督導員+社工”基本人員配置模式,將站點建設成基層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主陣地。
并且重點打造一批示范工作站,擬選取西城、通州等6個區,每區選擇一個街道(鄉鎮)開展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站建設試點工作。推進市、區兒童福利機構優化提質,提高養、治、教、康、社會工作、心理服務水平。推進市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轉型,推動各區兒童福利部向獨立兒童福利院轉型,推動各區依托兒童福利機構加掛未成年人保護中心牌子,實現一體化轉型。
此外,強化兒童福利機構監管,制定《北京市兒童福利機構孤困兒童養育工作流程》等文件,對兒童入院、在院、離院等階段工作進行全鏈條規范。強化對市、區兒童福利機構日常監管,提升兒童福利機構服務管理水平。
北京高院:
助推未成年人“六大保護”
新修訂的《北京市未成年人保護條例》于6月1日起正式施行。北京高院副院長任雪峰表示,這對未成年人司法保護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北京法院少年法庭將以此為契機,繼續依法能動履職、融合履職,切實貫徹落實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則,助推未成年人“六大保護”(家庭保護、學校保護、社會保護、網絡保護、政府保護、司法保護)工作高質量發展。
任雪峰介紹,近年來,涉未成年人新類型案件不斷出現,家庭監護缺失、教養方式不當、校園欺凌和網絡沉迷等問題日益引起社會關注。北京法院在全國率先探索實踐“未成年人審判融合發展”理念,橫向推動未成年人刑事、民事、行政審判職能融合發展,縱向探索打通立案、審理、執行各工作環節,將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則貫穿訴前、訴中、訴后全過程,構建起“縱橫交貫”“內外融通”的未成年人審判工作新格局。
未成年人審判相較其他審判類別,在理念、制度、審判方法和工作要求等方面具有鮮明特征,具有較強的專業性。2021年以來,北京高院為全市17家基層法院統一授予了少年法庭牌子,并指導三級法院建立一體化的未成年人審判領導小組機制,匯聚法院各方力量,為未成年人審判職能融合發展暢通渠道。
北京高院將全市涉未成年人刑事、民事、行政案件統一納入少年法庭審理,實現了未成年人審判“三審合一”。去年以來,全市法院少年法庭累計審結一、二審涉未成年人刑事案件545件,其中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案件455件,判處未成年犯81人,案由涉及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聚眾斗毆、尋釁滋事、強奸和猥褻等;審結一、二審涉未成年人民事案件6928件,案由涉及監護、撫養、探望及侵權責任糾紛等。在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則指導下,妥善審理了《關于落實從業禁止制度的意見》出臺后全國首例因猥褻兒童終身禁業案。
“在家事案件審理中,一中、海淀、石景山、門頭溝等法院創設社會調查、觀護工作機制,委托刑事社會調查中的專業社工組織對涉訴未成年人的成長經歷、個人意愿和監護人的監護能力等進行調查,參與案件調解,開展心理疏導、家庭教育指導,協助法院最大限度查明案件事實,最大限度修復家庭關系,最大限度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任雪峰介紹,截至目前,全市少年法庭已累計在260余件疑難復雜、矛盾激化的案件中開展該項工作,調撤率為78.1%;北京高院還制定出臺了《關于全市法院少年法庭開展涉未成年人民事社會調查、社會觀護工作的指引(試行)》進行全面規范,相關經驗被《未成年人司法社會工作服務規范》國家標準吸收采納。
北京市委網信辦:
開展互聯護苗行動
北京市委網信辦網絡輿情和舉報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為落實未成年人保護條例中建立便捷、合理、有效的投訴和舉報渠道,向社會公開投訴、舉報方式等信息,及時受理、處理涉及未成年人的投訴、舉報等要求,網絡輿情和舉報中心將于今年7月初,結合中央網信辦“清朗”系列專項行動要求,聯合公安、司法等多部門共同開展“互聯護苗2023”網絡舉報宣傳系列活動,活動深度聚焦未成年人網民群體,緊密圍繞網絡舉報主責主業,統籌內容建設和生態治理,一體推進正能量主題活動和網絡舉報專項行動,營造網絡舉報人人參與、網絡空間共同守護的良好氛圍。
活動擬分階段設置“舉報行動篇”“網絡素養篇”等四個篇章,重點聚焦網絡舉報工作宣傳和當前社會廣泛關注的未成年保護話題,組織新浪微博、快手、抖音、騰訊等近30家屬地互聯網企業針對網絡欺凌、網絡暴力、淫穢色情、迷信賭博、炫富媚富、低俗庸俗等網絡亂象開展系列網絡舉報專項行動,公示專項行動成果,曝光典型舉報案例,引導廣大網民關注未成年人保護議題,共同營造良好網絡生態;精心打造線上征集、答題、直播、討論、參觀、競賽等一系列樣態新穎、生動鮮活的正能量內容精品,著力提升未成年人網絡素養,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網絡治理,合力營造符合廣大網民利益尤其是未成年網民群體利益的良好網絡生態。
6月1日,新版《北京市未成年人保護條例》實施,有關社會組織,應當協助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做好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發揮各自優勢,開展有益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活動,維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網絡信息良莠不齊、網絡空間亂象眾生、網絡侵害難以禁止,嚴重威脅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最高人民檢察院第九檢察廳廳長那艷芳指出,未成年人在享受信息技術快速發展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也在面臨這些問題。
作為互聯網“小原住民”,未成年人的生活、學習已被網絡全方位包圍。檢察機關在履職中發現,未成年人觸網低齡化日趨明顯,更易遭受網絡不法侵害;利用網絡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手段復雜多樣,方式不斷翻新;未成年人高額打賞、高額充值、沉迷網絡,網絡企業對未成年人保護措施不力等問題較為普遍。
“下一步,檢察機關針對在辦案履職中發現的未成年人網絡保護領域普遍性、系統性、源頭性問題,將主動對接、協同聯動家庭、學校、社會、網絡、政府、司法各方發揮作用,以檢察之力促多方合力,助力補齊監管漏洞和短板,推進網絡空間的訴源治理、綜合治理、深度治理。”那艷芳表示。
北京12345熱線:
設置未成年人保護專席
6月起,新版《北京市未成年人保護條例》正式施行。其中特別要求,本市應依托12345市民服務熱線建立未成年人保護熱線,設置專席人員,負責受理、轉介涉及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訴求,收集意見建議。這意味著12345這串市民熟悉的電話號碼,將在法律層面上承擔起更多的職責,它將為這座城市中眾多的“小市民”提供服務。
條例正式實施后,新京報記者以普通市民身份致電北京12345市民服務熱線,工作人員根據來電者需求、訴求,可將電話轉接未成年人保護熱線專席。專席工作人員介紹,當前專席可針對未成年來電市民的問題、訴求和意見進行回復、收集和記錄處置,如未成年人反映的家庭問題、校園問題等,專席在記錄后會經相應流程,轉交至相關部門處理。
“我們這邊主要是受理未成年人保護政策,以及法律法規的服務。”12345市民服務熱線的工作人員也告訴記者,除了咨詢和意見訴求外,熱線也會根據未成年致電者的具體需求,提供情緒撫慰、心理疏導等幫助。
同時,工作人員還介紹,專席熱線的服務對象并不限定于“未成年人”,“如果擔心孩子年齡小,表述不清,家長也可以代為轉述,家長也可以通過熱線咨詢未成年人保護的相關政策。專席在處理訴求和咨詢服務上,與12345服務熱線的流程是一樣的,具體要看來電者的訴求和需要的幫助。”
怎樣才算了解未成年人的身心特點?專席人員又應具備哪些素質,經過哪些培訓?北京市青少年法律與心理咨詢服務中心名譽理事長宗春山認為,兒童、青少年是非常特殊的群體,他們的表達方式、接受能力都有其專屬性,而作為接聽熱線的專席人員,應當經過專業的心理督導。
此外,宗春山還認為,作為未成年人熱線的專席人員,還當具備更多共情能力,能夠設身處地地理解求助者,“實際上,通過熱線的方式能夠解決的問題是比較有限的,但熱線能夠傳遞關切,同理心也能給予未成年人非常多的撫慰。”
北京市交管局:
組織交通安全進校園活動
6月1日,新版《北京市未成年人保護條例》實施,提到交通等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做好未成年人保護工作。6月1日,北京交管部門在全市各學校組織了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石景山、豐臺、房山等區的交管部門分別結合實際情況開展了交通安全進校園活動。
北京市公安交管局安監處副處長王雁飛表示,帶領孩子們參與交通安全體驗活動并不是交通安全進校園的終點,交管部門希望通過孩子對交通安全知識的掌握,影響和提示家長,自覺安全文明出行。
“我們希望,孩子們在掌握了交通安全知識后,也能對家長的一些不文明或違反道路交通法的行為進行提示,通過‘小手拉大手’的方式,共同創造安全文明的交通環境。也希望小朋友在乘坐父母的電動自行車時,提醒父母戴好安全頭盔,同時自己也要戴好安全頭盔,保障出行安全。”王雁飛說。
北京市控煙協會:
學校應履行校門口禁煙社會責任
今年6月1日,新版《北京市未成年人保護條例》實施,明確任何人不得在學校、幼兒園和其他未成年人集中活動的公共場所吸煙、飲酒。
在實施前夕,北京市控煙協會發布了一則對北京36所學校門口開展的控煙狀況調查,情況不容樂觀。大部分校門口有家長吸煙現象,部分對于控煙勸阻遵從一般。北京市控煙協會發出倡議,家長要自覺遵守控煙相關條例,學校也要履行管理主體的社會責任。
在新版未成年人保護條例實施前夕,26名控煙志愿者在今年5月19日至26日下午的學生放學時刻,在學校門口開展控煙狀況調查。本次抽樣調查的學校共36所,其中西城區、東城區、海淀區、朝陽區、豐臺區、石景山區各5所,通州區有6所,共抽取小學29所(占比80.56%),幼兒園7所(19.44%)。首都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李星明教授課題組參與了本次控煙調查設計和數據分析工作。
從學校門口禁煙標識張貼情況來看,根據志愿者報告,發現有29所學校或幼兒園在學校門口或家長等候區設置了禁煙標識(占比80.56%),僅有2所(5.56%)未設置禁煙標識,其他5所(13.89%)沒看到是否設置禁煙標識。大部分學校門口都設置了禁煙標識,說明大部分學校對家長等候區控煙工作比較重視,且宣傳比較到位。
從志愿者觀察到的接孩子家長吸煙狀況來看,志愿者報告在25所(69.44%)學校和幼兒園的門口或家長等候區,能看到家長吸煙現象,而在18所學校和幼兒園(50.00%)校門口或家長等候區能聞到煙味;志愿者在27所學校和幼兒園(75.00%)校門口或家長等候區能看到地上的煙頭。說明大部分學校門口或家長等候區的家長吸煙情況比較嚴重,雖然有禁煙標識,并沒有發揮很好的教育效果。
2015年開始實施控制吸煙條例,8年來,北京市成人吸煙率下降到19.9%,提前實現國家2030健康規劃目標。但是仍有場所違法吸煙問題突出,特別是學校門口等候區,幾乎成為違法吸煙重災區。北京市控煙協會會長張建樞介紹,校門口控煙的難點主要是執法主體不明確,“誰都不管”。
新版《北京市未成年人保護條例》明確,任何人不得在學校、幼兒園和其他未成年人集中活動的公共場所吸煙、飲酒。北京市控煙協會表示,未成年人受到煙草煙霧的健康損害經醫學實踐證明,兒童青少年處于生長發育期,吸煙會導致肺功能受損,呼吸道疾病,二手煙可導致兒童聽力障礙,甚至白血病或淋巴癌。
密云法院:
探索社會力量參與未成年人權益保護
6月1日,新修訂的《北京市未成年人保護條例》正式實施。密云法院在當天召開未成年人權益司法保護白皮書新聞發布會。法院副院長陳興表示,密云法院在探索社會力量參與未成年人權益保護的同心圓模式,全方位護航在校學生健康成長。白皮書梳理了密云法院近五年未成年人權益司法保護基本情況,通過類案分析發現在未成年人權益保護領域所存在的五個重點問題以及相關意見建議。
據密云法院介紹,自運行“密之語”心理工作室以來,對涉案未成年人及家長開展心理疏導以及家庭教育指導等專業服務,促進親情關系的彌合修復。截至目前,“密之語”心理工作室共協助辦理案件44件,回訪當事人103人次,挽救破裂家庭百余個。
近年來,密云法院會同區教委、團區委簽訂《關于全面加強法治校園建設的框架協議》,制定《關于進一步推動法治校園建設的意見》《法治副校長工作辦法》,選配31名業務精湛、經驗豐富的法治副校長,覆蓋轄區30所中小學和22所幼兒園,以“一人一校”的方式為轄區學校的法治教育提供專業化建議和“訂單式”普法。五年來共計開展法治微課堂、法治講座、法院開放日、模擬法庭、庭審觀摩等各類活動150余次,受益師生及家長逾50000人。
據介紹,密云法院是在2021年5月授牌成立的少年法庭,該法庭集中審理涉未成年人的民事、刑事、行政案件。密云法院5年來累計為38名未成年人指定辯護,未成年被告人非監禁刑適用率達24%,未成年罪犯人數降幅達66.7%,未成年罪犯人數占同期犯罪人數的比例從2.4%降低到0.75%。
新京報記者 吳為 葉紅梅 行海洋 張璐 田杰雄 裴劍飛 戴軒 趙利新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張彥君
責任編輯:
支付寶轉賬贊助
支付寶掃一掃贊助
微信轉賬贊助
微信掃一掃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