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不吃碳水的人怎么樣了?這4個誤區一定要知道

日期:2023-05-05 11:40:10 作者:fuli 瀏覽: 查看評論 加入收藏


如果身體長期缺乏碳水化合物,人會出現能量不足、耐力差、工作效率降低、酮癥酸中毒等癥狀,甚至會縮短壽命。

美國營養學會發言人馬約莉·諾蘭科恩曾公開表示,主食是飲食的基礎,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并不科學,可能會導致口臭、腹瀉、疲勞等。

碳水化合物還參與機體細胞的組成和多種活動,并具有調節血糖、節約蛋白質和抗生酮等重要作用。

目前各國營養專家所推薦的碳水化合物攝入量,大約占一日能量需要的一半或一多半,我國的推薦范圍是50%~65%。

舉例來說,如果一個成年人每日需要2000千卡的能量,那么應攝入約250~300克的碳水化合物,相當于每餐吃一小碗米飯再加少量水果。

碳水化合物一定要來自多種天然食物,包括粗糧、豆類、薯類、水果等,而不能頓頓是白米飯或白饅頭等單一食物。

勸你千萬別輕易“戒碳水”

《舌尖上的中國》對主食曾有一段評語:“不管吃下了多少酒食菜肴,主食永遠都是中國人餐桌上最后的主角。”

近年來,由于人們對富含碳水化合物的主食存在一些誤解,導致主食地位嚴重下滑,不少人開始主動不吃米飯、饅頭。

誤解1

吃主食會發胖

主食中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及脂肪講究平衡,任何一種攝入過多都會變成脂肪。

同等重量下,碳水化合物產生的能量易被身體消耗利用,而脂肪提供的能量約是碳水化合物的2.2倍,且不易被利用,所以攝入過多脂肪更易導致能量過剩。

靠不吃主食來減肥,沒有長期的減重效果,還可能造成肌肉流失、身體疲勞、抵抗力降低等,一些身體底子較差的女性,甚至出現月經紊亂或閉經。

誤解2

主食沒營養

被精加工后做成的白米飯、白饅頭雖然沒有全谷物含有的維生素、礦物質和膳食纖維多,但依然有一定的蛋白質與少量的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物質。

另外,主食能給人帶來飽腹感,從而減少能量更高的肉類攝入。如果吃米飯、饅頭等主食時搭配一定比例的全谷物、雜豆和薯類,營養會更全面。

誤解3

主食不利于控制血糖

如果只吃精白米面、提純淀粉,其營養成分含量很低,膳食纖維和保健成分很少,升高血糖速度又很快,不利于預防慢性病。

若換為全谷物、淀粉豆類,同時多吃蔬菜,血糖反應則會降低,還能獲取更多膳食纖維和植物化學物,有助預防慢病。

控制血糖的關鍵不是不吃主食,而是選擇升糖指數較低的食物。長期不吃主食導致營養不良,反而影響血糖控制能力。

誤解4

主食吃得越少越好

如果碳水化合物供應不足,機體為了滿足能量需要,會動用組織蛋白質及脂肪來解決。

組織蛋白質過分被分解消耗,會影響臟器功能;脂肪在代謝產能過程中會生成過量酮體,導致產生酮血癥和酮尿癥,甚至酮癥酸中毒。

攝入碳水,掌握幾個技巧

2018年,《柳葉刀?公共衛生》一項追蹤1.5萬人25年的研究指出,吃不夠碳水化合物與吃多了同樣危險,都會減壽。

如何正確攝入碳水化合物?

餐餐有谷類

谷類為主是平衡膳食的基礎,三餐主食可選用不同種類的谷類,如早餐面包(最好選全麥),午餐米飯(搭配粗糧),晚餐疙瘩湯或小米粥等。

即使外出就餐,也要盡量避免不吃主食。

種類多樣化

除了谷類,薯類和雜豆類也可作為主食的補充。

土豆、紅薯、芋頭、山藥等薯類碳水化合物含量在25%左右,維生素C、膳食纖維含量較谷類高,建議每天攝入50~100克。

烹飪主食時,大米可以與糙米、粗糧(燕麥、小米、蕎麥、玉米等)以及雜豆搭配食用。

糙米飯、二米飯、八寶粥、玉米餅、全麥饅頭等都是實現粗細搭配的好方法。

清淡少油鹽

烹飪主食時建議多選蒸煮,少選煎炸。

制作炒飯、煎饅頭片、油餅、甜八寶粥、炸醬面時,會添加鹽、油、糖等,這樣無形中會增加主食能量和鹽的攝入,長期食用不利于血壓、血糖以及體重控制。

來源:生命時報

流程編輯:TF060

責任編輯:

留言與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