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強的孩子,小時候都有這3個壞習慣,媽媽還真得慣著

日期:2023-05-29 12:12:57 作者:fuli 瀏覽: 查看評論 加入收藏


“孩子不愛說話,人越多越害羞。帶著他去朋友家做客,進門喊了一聲阿姨好之后,就再也不出聲了,顯得特別沒有禮貌。”

前幾天,姐妹給我吐槽自己孩子做客時的表現,可給她愁哭了:

“那些會說話的孩子,多討人喜歡啊~進入社會后,肯定能受到領導和前輩的提拔。這以后長大了也是個小透明,走到哪兒都混不開。”

聽了之后很感慨,

愛說話的外向小孩,的確能在陌生的環境中快速建立起來自己的小圈子。

但內向的孩子,真的就是“無用”之材嗎?

拿家長比較在意的工作來講,不同的行業類型,對人才的要求也不同。

去做銷售,口才肯定是必備之項,可如果要搞科研創作,愛不愛說話就起不到太大作用了。

就算是不擅長用語言打動別人的人,也極有可能獲得關注。

阿里巴巴創辦人之一蔡崇信,就是個話少且內向的人,

但這并不阻礙他在阿里落寞時期,為集團拉來2000萬美元的投資,渡過難關。

兒童教育心理學專家田宏杰對內向的孩子具有很高的評價,

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內向的孩子雖然不能快速的和身邊人打得火熱。

但他們更有精力去關注身邊的人,對環境和人的敏感程度更高。

在這個過渡吹捧交際的社會中,不愛說話是個難得的優勢和特點。

孔子也說,剛毅木訥近仁,巧言令色鮮矣仁。

當然,家長要搞清楚孩子不愛說話的原因是什么,

如果是因為不好意思,只要能做到遇人知禮,不卑不亢,家長不用過多的去指責。

如果突然變得不愛說話,或者性格發生大的變化,要及時跟孩子進行深入的溝通和交流,

了解孩子是否在學校跟老師或者同學相處時的情況,避免受到傷害或者打擊。

愛頂嘴的孩子,

自我意識比較強

孩子不會說話前氣人,緩一會兒就過去了。

孩子會說話后氣人,差一口氣上不來就過去了。

很多媽媽不怕孩子不會說話,就怕孩子太會說話,一有矛盾就頂嘴。

雖然只有短短的幾個字,但十分有力,輕而易舉的就能把父母氣得火冒三丈心肝疼。

搜狐網曾發起一項關于“孩子長大后,你最討厭他哪種行為?”的調查,

頂嘴是讓75%的父母頭疼的問題。

愛頂嘴的孩子給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不聽話、不孝順。

你讓他往南他往北,你往他往東他往西。

孩子頂嘴沒那么可怕,可怕的是把它當作缺點。

弗吉尼亞大學一項研究發現,那些在家跟父母經常爭論的小孩,更能能夠輕松的應對外界的意見分歧。

在成年后,面對家庭和工作上出現的問題和刁難,這些孩子能更冷靜的去解決。

孩子一生中會出現3個頂嘴的“巔峰期”:2-5歲、7-9歲、12-15歲。

這幾個階段他們開始對自我意識和一些話題加入自己的思考,而不是受人指揮。

頂嘴,是最直接的反應表現。

孩子在反駁的時候,能十分精準的抓住正在談論問題的漏洞,然后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

不懼權威,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這難道不也是寶貴的品質嗎?

期間父母不要隨便批評和否定孩子,要結合實際情況去分析孩子的反駁背后真實需求是什么。

不能放任孩子,也不能干涉孩子。

讓孩子有分寸感的成長同時,更有空間去表達。

愛拆玩具的孩子

有創造力和動手能力

有男孩的家庭都知道,新玩具的保質期超不過三天,就逃不過被拆的命運。

女孩子也同樣趕出來不少“媽見打”的事兒,新聞里這個把媽媽的化妝品涂滿全身的小女孩就是實例,

先不說浪費多少錢,光是衛生就得收拾到吐血。

孩子拆玩具拆家,是不是打的太輕了?

不見得。

15歲男孩徐際坤,從小喜歡“研究”生活用品,獲得世界級發明獎金獎,還擁有兩項專利:可快速搭建的戶外帳篷、車輛遇水涉險自感應破窗器。

評委為他寫的評語是:“讓世界驚嘆”!

5歲男孩鄭宥辰思想天馬行空,“動手”能力極強,他發明了解決小寶寶睡覺踢被子的《踢被提醒裝置》,獲得亞洲青少年最佳發明獎,也是開創世界發明展史上最小獲獎者記錄。

曾經在書中看過一段話,

一層層拆解玩具的過程,相當于邏輯推理中的逆向推理,每一樣玩具都可以看成某項邏輯,孩子在拆解中會思考用什么樣的推理才能更快得出結論。

所以孩子的動機非常“原始”:

把玩具拆的七零八散,就是想看看里面是什么樣子,

把口紅眼影涂的全身都是,就是想進行二次創作。

父母可以在這個時候充當“老師”的角色,和他們一起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比如當孩子拆開玩具時,父母講配件的原理和作用;

對化妝品感到好奇時,媽媽可以給孩子講口紅、眼影是用什么制作的,為什么涂上就變漂亮了...

千萬不要打消孩子的好奇心和創造力,我們都不知道,哪一件微小的事能對他以后的成長有重要的影響。

包媽碎碎念

看到這里,很多父母會說當孩子搗蛋時,氣都氣懵了,完全顧不上想他之后的發展。

之前在《優勢教養》這本書中,學到一種叫“優勢開關”的可行辦法。

意思是優勢教養的基礎是讓父母將大部分的注意力放在幫助孩子發揮優勢,而非減少劣勢上。

簡單來講,就是先想好孩子身上的優點。在生氣時,引導自己轉移注意力到這些優點上,

不僅可以穩定負面情緒,還能避免沖突對孩子的傷害。

很多事情都具有兩面性,不能一概否認。

最重要的是,在雙方意見不同孩子做出反應時,父母不要因為一句話或者一件事,隨便給孩子貼上負面標簽。

比如在外面說他在家里的丑事,說他“愛丟垃圾”、“愛頂嘴”等等,要知道每一個詞都是對孩子的否定。

孩子身上的缺點可以轉化為優點,離不開父母的引導和支持,

每個孩子都有巨大的潛力,認可和接納孩子身上的獨特性、因材施教,

才能讓他們變成更好的大人。

責任編輯:

留言與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