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是幼兒園,秉持“貼近鄉土”的教育理念,朱臺鎮中小學生在勞動和實踐課堂中體驗到了別樣的幸福。
作為“國家級良種繁育基地”“中國廚房設備產業基地”“山東省美麗宜居小鎮”“山東省裝飾紙產業基地”“鷓鴣戲之鄉”,朱臺鎮有著豐富的勞動教育和社會實踐資源。廣闊的鄉村給學生勞動和社會實踐提供了天然而真實的場域。學生走進田間地頭、蔬果大棚學習現代育種業、生物學知識,走進工廠學習工業生產知識,走進鄉土文化遺產學習傳統藝術、理解鄉土文化……勤勞、淳樸的價值理念和知鄉、愛鄉的情感也在學生的心田扎下了根。
“通過了解家鄉,我感受到了自己與家鄉之間那種深厚的情感上的聯系,家鄉的土地仿佛源源不斷往我的身體里注入著某種力量。我愛我的家鄉。”朱臺中學學生楊麗潔說。
“小課堂,大收益”
近年來,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像許多鄉村學校一樣,朱臺鎮幾所小學出現生源流失、學生數量減少的情況。面對困境,朱臺鎮教育人調研后決定轉變教學思路,化劣勢為優勢,優化“小班制”教學模式,引導教師充分因材施教,為學生打造“專屬”的學習方法指導,真正實現“小課堂,大收益”。
“小班制”教學模式,不僅使區域內學校走上一條“小而美”“小而優”的精準化發展道路,同時教學質量和師生關系融洽度的提升也給學校師生帶來更多的幸福感。
課上“小班制”,課后活動多。每周三下午的社團活動時間,朱臺鎮中心小學教學樓內飄逸著墨香,處處可以聽見圍棋落子聲、讀書聲,操場上籃球、足球、跳皮筋、滾鐵環等活動熱火朝天……朱臺鎮中心小學充分挖掘校內師資資源和現有配套設施,開設多樣社團,讓學生享受到豐富的課后服務資源帶來的幸福。
“作為鄉村教育人,我們不能只看到阻礙鄉村教育發展的不利因素,要積極應對,開拓創新,挖掘鄉村教育獨有優勢,以社會各界對鄉村教育的支持為助力,帶領鄉村教育走出一條切合實際的幸福發展之路。”任利利說。
《中國教師報》2023年05月31日第2版
作者:通訊員 宋以生 張愛梅 | 本報記者 黃 浩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