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強國】趙亞夫:把成績寫在大地上(下)

日期:2023-05-07 11:49:14 作者:fuli 瀏覽: 查看評論 加入收藏


抱著草莓苗,趙亞夫和農科所的同事來到解塘村。村干部召集來了一些村民聽趙亞夫介紹草莓種植,結果很多人連“草莓”是什么都不知道。趙亞夫被當頭澆了一盆冷水。

趙亞夫帶上同事,開始挨家挨戶做工作。村民們還是毫不領情。他請來公社領導,勸說村干部先帶頭試種,并承諾免費供種苗、供肥料,進行技術指導。“如果種砸了,我個人賠!”有個農民回家拿了錄音機,讓趙亞夫把“承諾”重說了一遍,全都錄了音,說是要秋后兌現。村干部這才勉強答應試種草莓。6000多棵草莓苗,村干部家種不完。趙亞夫又找到很“講義氣”的村民笪白云,苦口婆心說服他種草莓。終于,有10多戶農民同意試種露天草莓。

趙亞夫的“諾言”,像草莓的根,先在解塘村土地中深深扎下了。為了保證草莓種植成功,他吃住在小村,晝夜守護。到了5月,9個試種小區共收獲了600多公斤草莓,每畝效益600元,比常規農作物增收兩倍。到了1987年,白兔鎮露天草莓種到了7000多畝,農民的錢袋子終于鼓起來了。接著,趙亞夫又試驗成功了大棚草莓。

2003年,句容縣被國家有關部門命名為“草莓之鄉”。此后,趙亞夫又幫農民成立了“草莓合作社”,還發明了“一畝田+兩頭羊”的草莓種植方法。2005年,村民王柏生家的草莓畝產高達6000斤,3畝多草莓,一年凈收入將近9萬元。

今天,這樣的產量對句容“草莓戶”來說已經不算“驚艷”,擁有自己的“草莓樓”也不再新鮮,當貧困已成往事,他們對未來有了更多的期許。

“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幫助農民銷,實現農民富”是趙亞夫有名的理念之一。

在推廣草莓時,趙亞夫采用的是“培養示范戶”的方法,先選一戶兩戶,播下星星之火,繼而形成燎原之勢,他稱之為“先點亮一盞燈,再照亮一大片”,這個方法成功地推廣了草莓,是趙亞夫的第一篇得意之作。

后來,由于需要推廣的項目太多了,需要鋪開的范圍太廣了,再加上種植業的周期都是以年為單位,如果還是按照老辦法行事,速度太慢。經過思考,趙亞夫決定成立“科技示范園”,就是由農科所租上一塊地,把所有需要推廣的作物都種植在科技園里,讓農民看得見,摸得著,學得會,用得上。

1996年,“萬山紅遍農業科技示范園”在白兔鎮建成,園內種的都是瓜果菜糧的優良品種,示范園的大門天天對農民敞開,農民可以隨便進園看,隨處跟著學,隨時跟著干。“把失敗留給園區,把成功教給農民。”這是趙亞夫給科技園定的“園訓”。科技示范園吸引了茅山眾多想富裕的農民,最多時候,一年接待了1萬多人。

后來白兔鎮的這個示范園,由農民張冬才接手管理,每年能夠創造120萬左右的產值。“示范”作用輻射1500畝土地上的5000多個農民。張冬才說,示范園秉持一貫的義務,對所有有需要的農民提供技術支持,不收取任何費用。

以“萬山紅遍農業科技示范園”為基地,趙亞夫又建起了后白、戴莊、磨盤等5個農業園區,形成了綿延10公里的高效優質應時鮮果產業帶,趙亞夫把這些科技園命名為“萬山紅遍”。

為了讓茅山萬山紅遍,趙亞夫就像一個普通的老農,每天都荷鋤戴月,奔波在茅山腳下。而像張冬才這樣的茅山大地上最早的一批“示范戶”,如今已經變成了一個又一個的趙亞夫。“他用一顆緊貼農民的心,用一雙扎根田地的腳,用一個實用科技裝備的腦,用一雙放眼世界的眼,矢志不渝,成為開啟山區農民致富大門的金鑰匙。”趙亞夫曾經被評為“CCTV年度三農人物”,組委會給了他如上評語。

數十年來,趙亞夫扎根農村,獻身農業,與農民一道艱苦探索,開辟一條通過科技興農、以農富農,實現“農民共同富裕、農業生態高效、農村可持續發展”的新型農村小康社會建設之路,帶領數十萬老區農民實現了“小康夢”,充分詮釋和展現了“中國式農業現代化”的生動圖景。

END

作者:蘇楓

編輯:趙狄娜

審核:龔紫陌

關注“科學強國”是你今天做出的最棒決定!

責任編輯:

留言與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