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的秦國經過了商鞅變法,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國家政治形態,隨著新興地主的崛起,國家內經濟發展迅速,并且秦國有著培育戰馬的歷史,因此軍隊裝備精良,戰斗力強。
隨著秦王政的親政,關東六國已經逐漸衰落下去,只有秦國依然,保持著強國地位。此時的齊國,政治落后,國內已經沒有了能夠擔當重任的忠臣良將,經濟發展速度大大減緩,軍隊也不像過去那樣威風凜凜。
戰國局勢圖
韓國早已臣服秦國,秦王政即位后所剩的疆域也只不過十幾個中小城池,已經算不得是一個國家了。魏國一直以來就是秦國的大敵,自魏惠王以來,就一直與秦國發生戰爭,并不斷被秦國擊敗,疆域也由過去時期的山河縱橫日益縮小。
此時的魏國雖然國勢衰弱,但由于聯合各諸侯國合縱抗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魏國的威望此時,影響力極大。如果乘勝追擊,或許還可以恢復過去的疆域,但是魏王昏庸無能,聽信秦國挑撥離間,罷免了信陵君,再也沒有了東山再起的可能。
此時的趙國依然算得上是北方強國,由于趙武靈王時期的胡服騎射,國力依然強勁。但在趙武靈王死后多次被秦國攻打,加上國內的大將廉頗、李牧等人受到抹黑被罷免,趙國也大不如前。
燕昭王
燕國雖然是戰國時期,實力比較弱小的國家,但燕昭王時期勵精圖治,國力曾日漸強勁,但是到了后期,常常與鄰近的趙國、齊國發動戰爭,勞民傷財,國力損耗嚴重。
楚國一直都是春秋時期的南方大國,不過自從秦國大將軍白起攻陷楚國王都之后,楚國勢力也大大減弱,被迫遷都,多次大大挫傷了國內民眾的信心。
秦滅六國之戰的過程:“奮六世之余烈”,統一之步伐勢不可擋
根據李斯等人的策略,這場戰爭主要分為三步,“籠絡燕齊,穩住魏楚,消滅韓趙”。通過這一政策從內部化解了敵國,先近后遠的具體戰略,更是促進了軍隊的推行。
首先,秦王聽取李斯等人的意見,采取間諜挑撥活動,挑起燕趙兩國之間的戰爭。之后,秦國在以支援燕國為借口,開始對趙國發起戰爭。秦國把進攻重點放在趙國的南部,這讓趙國陷入了一種腹背受敵的狀態,很快太行山一脈被停,一局鏟除。
秦國打開了趙國西面的大門,失去了西北方向的屏障,趙國在這場戰爭中處于極其不利的地位。秦王政十三年(前234年)趙王任命名將李牧為統帥帶領10萬大軍與邊疆作戰,這給了秦國毀滅性的打擊。
于是秦國先放棄了對趙國的進攻,轉而開始進攻七國中最弱小的韓國,韓國雖然弱小,但地處函谷關,秦國如果想發起對外戰爭,滅亡六國必須從此處經過,因此必須要先滅掉韓國,經過兩年的秦韓戰爭之后,韓國主動投降成為秦國的藩屬國。
秦王政十五年(前232年),秦國又發動了對趙國的進攻,采取南北兩路夾擊的方式,在李牧的抵抗下,秦朝又一次進攻失敗。不過雖然趙國取得了成功,但是多次戰爭讓趙軍兵力損失嚴重。于是趙國準備聯合當時國力強勁的齊國,在發覺趙國這一意圖之后,秦國派謀士前往齊國進行游說活動破壞了齊趙兩國之間的聯合,之后又一次發動了對趙國的進攻。
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趙國發生旱災,秦朝在次年發動了對趙國的大舉進攻,但經過一年的戰爭之后,勝負仍未分曉。秦國深知趙國能夠抵抗如此長的時間與名將李牧是離不開的,于是使用了反間計,收買趙國寵臣郭開,讓他在趙王面前污蔑李牧,之后李牧被罷免,殺害。
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趙軍抗戰數月,但仍然勒兵自顧,郭開曾多次勸降,但是趙公子堅決反對主張,與邯鄲城共存亡,不過趙王卻中了奸臣的詭計,下令開城投降。
之后就是秦滅魏國之戰,魏國處于各國之間的樞紐位置,但正是因為這個優越的戰略形勢,多年之間發生了多場戰爭,在秦國的進攻下節節敗退,不斷割地求和,最終在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經過三個月戰爭的魏國滅亡,魏王被殺。
秦滅六國形勢圖
之后秦國開始大舉進攻楚國,與此同時也發動了對燕國的進攻,秦王政二十三年(前224年),楚國滅亡,燕王因為趙國的滅亡,整天提心吊膽也無心戰爭,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燕國也滅亡了。
齊國在經過與多次戰爭之后,元氣已經大為損傷,雖然幾度與秦作戰,但是結果可想而知,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齊國國都被攻破,齊王餓死于松柏之間。
秦國這樣一個被人笑稱為半開化的國家,之所以能一統六國,絕對不是某一個皇帝自己的功勞,這與秦國百年以來的積累是分不開的,商鞅變法提升了秦國的綜合實力,遠交近攻的外交政策破壞了六國聯盟,加上各個國家君主的昏庸,國力的弱小等原因,為秦國統一天下創造了條件。
責任編輯: